文:堂主 2023.9.9
演講前,堂友好奇問:「沒聽過馬芳老師講過音樂以外的演講。」
「不知馬芳老師講廚藝會如何?」
「你怎麼會想到邀請馬世芳講廚藝?」
還有忠心的鐵粉Tanya ,人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旅遊,照常準時聽演講。感謝大家的支持,超人氣一舉衝到500人!
感謝馬夫人的推波助瀾,我們仨的(廚)藝高人膽大,煮出一頓讓大家日日享用的食在好心情!
*
開場時,馬芳自我嘲解說:「平常我在臉書講音樂,不管是流行音樂、民歌、西洋歌曲或是民謠,十百個人按讚 ; 可是我講廚藝,百千人按讚,給我很大的鼓勵,繼續寫下去。」馬芳的專業不只在流行音樂領域,他還有十八般才藝,可大展長才呢!
話說馬芳動手寫食譜的啟蒙,來自黃麗群的「黃媽媽說菜」,從中得到許多做菜小撇步。其下廚動機來自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以後長路走遠,恐怕前後無人,把一道家常菜反覆熟練,隨身攜帶,是自保的手段。」想留下家族味,得親自動手做傳承紀錄。
經年累月在廚房、在餐桌、在餐館、在網上鑽研,期待日後馬芳能出書,啊哈~這樣我買現成書捧場,就不用自己做筆記了。
*
這場演講的預告始於新鮮感,開場於家族史。
我讀過陶曉清的書「生命的河流」,我讀過亮軒的「青田街七巷六號」和「壞孩子」。從家譜到菜譜,馬芳說外公外婆的江南蘇州母系飲食,到爺爺奶奶的東北大連父系飲食,從家族餐桌佳餚的觀點切入,在台北的阿利婆手藝下,匯集成江浙菜和台菜的fusion。當馬芳以誇張的語調說:「阿利婆的瓜仔肉是我當年認為人間美食最高級的享受!」,純然喜悅於飲膳。
馬芳講童年記憶的美食原點,從家常話看出他對家常菜的濃濃情感,敘述家人情誼以聚餐作連結。隨著年歲的增長,想復刻那廚藝,或回溯那原味,以食之名,以愛實踐,為心裡在乎的家人煮一桌好食,共聚共聊共回味。
*
這一場演講,馬芳展現滿滿的誠意,無私分享。
從速簡實惠的家常菜、父母和弟弟的拿手菜秘訣、常光顧的好餐廳的好菜譜、家族的年菜菜單、請客的菜單、做菜的流程,在廚房𥚃失敗與成功的個人經驗,好鍋物和好調味料等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當他大力推薦「鬆肉針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廚房神物」時,直率可愛,讓我忍不住為這家庭煮夫大暖男在心𥚃按個讚!
有演講魂的人,講起自己的熱情,眼睛發亮,越講越多,越講越細,像一棵樹一樣長出枝繁葉茂的話題,都是馬芳的實作經驗談, 說給聽得懂的美食饕餮。
足見馬芳是有饕客慧根的人,對烹飪充滿好奇心、投入絕對的熱情、不怕麻煩去動手、才幾年光景宅在家上菜,化身為台灣小吃500盤評審,並被譽為最懂吃的樂評人。
*
1997年初來乍到異國,有一陣子讀食譜是我的鄉愁。
文人寫食譜真的很不一樣,寫起來、讀起來、看起來、吃起來,日久能成為有品、有味、有雅、有趣之人,懂得珍惜鍋鏟舉箸之間,生活原來如此美好!
本場沒時間Q&A,演講最後半小時裡,我分享幾本陪伴我的飲食書:
舒國治I台北小吃札記 2007年初版
林文月I飲膳雜記 1999年初版
梁瓊白I如何成為廚房高手 1998年初版18刷
劉克襄I男人的菜市場 2012年初版
*
雲端視吃一桌文人美食,眾人心裡百味雜陳也百感交集,不止是吃,更是味蕾與故事的翻攪。
有堂友說:「銀翼餐廳也是我從小的記憶。珍珠丸子和炸茄餅也是我母親的拿手菜。在馬世芳溫柔誠摯的聲音中,聽著聽著,各種和家人的回憶湧上心頭,也不停地掉淚。」
「一邊聽演講,也一邊忙著朋友談她對家庭飲食的回憶,及重現母親拿手菜百葉包肉的經驗。」
「感謝蔚藍團隊在初秋的週日上午,安排這麼感性又實用的演講。」
#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209場
文:ShaoHua 2023.9.9
音樂人不談音樂,卻在蔚藍人文堂開講《吃飯,做菜,請客》。不是斜槓人生,而是以自身的經歷訴說關於家族飲食習慣、美食記憶原點、日常生活佳餚…一段又一段成長的回憶,一道又一道暖心的滋味。
從永懷心中的阿利婆江浙菜及台菜融合、只待成追憶的銀翼餐廳精心淮揚菜,講到媽媽的祕密武器、爸爸的三杯雞、家裡的鄉愁滋味、年菜大拼盤,再到請客菜單、作業流程備忘,以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具、調味料建議,盡是不藏私的真情分享。
舉凡瓜仔肉、柴把湯、珍珠丸子、小籠包、煨麵、百頁包肉、茄汁貝殼麵、茄餅、腰果牛蒡湯、滷肉、紅燒肉、剁椒皮蛋、炙燒鮪魚、炒飯、蒲燒鰻魚、蚵仔麵線、豆干、豆花、鐵鍋麵包、焦糖布丁…菜色琳琅滿目,面面俱到。
這場講座勾起許多人的飲食記憶,從講座聊天室的討論及回應即可見一斑。雖然對於我這個沒有很重吃的人而言,馬世芳老師分享的部分菜色我連聽都沒聽過,許多知道的也不常在娘家的日常菜單或我平淡的生活中出現,但看著一張張色香味俱全的菜餚照片,聽著每一道成品的故事,還是覺得很有趣。
南部粽與北部粽大不同,我是在進入職場後,因公司致贈同仁粽子禮盒中有南北兩種可挑選時才知,而東北人與江浙人在綠豆粥上加糖不加糖的口味差異,我是在這場講座聽馬世芳老師訴說自己的家族故事才知情。正所謂大江南北,口味各異,人之口腹,亦各有其喜好。
聽完這場講座,深知家家有本好吃的食譜,別人家的菜色或許精緻美味、華麗講究,然而返樸歸真問自心,還是這麼一句:山珍海味不足奇,唯有媽媽菜最好!或許我也該學學馬世芳老師記錄自家「吃飯,做菜,請客」的故事,正如洪愛珠在《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書中所言:「以後長路走遠,恐怕前後無人,把一道家常菜反覆練熟,隨身攜帶,是自保的手段。」
日後回家,我會在廚房跟著,聽媽媽說每一道菜的工序,將我心中所愛的媽媽菜,牢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