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西貝流士在芬蘭人心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芬蘭在建國時期,他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西貝流士透過他的音樂,間接促成芬蘭人民獨立建國,所以芬蘭人民始終對他懷抱著敬意。
「芬蘭頌」是一首像是芬蘭「國歌」一樣的音樂。西貝流士的「芬蘭頌」,在七、八分鐘裡,就讓你可以感受到芬蘭的歷史,及芬蘭人民對國家深厚的情感。
樂曲一開始,銅管樂器低聲的吹奏,鼓聲的轟然,就像是芬蘭被外來者欺壓的沉重過往,人民對俄國暴政的不滿無奈,但即便銅管如砲火襲擊,革命時代紛亂,芬蘭人民推翻暴政,追求自主的決心從未消失。
當音樂的氣氛揚起,如慶典般的雄壯主題,從激烈到高昂,再逐漸消退,隨之而來的是一段優美祥和,如同宗教讚美詩一般的旋律,像是芬蘭人民對於和平美好的想望。最後,樂曲再回到先前的慶典主題,氣勢磅礡地結束,也為芬蘭的未來,畫下雄偉燦爛的藍圖。
說起西貝流士最受歡迎、最常被演出的作品,除了交響詩《芬蘭頌》外,大概就非他的小提琴協奏曲莫屬了。此曲在1904年寫成,到1905年的修正版才使其大獲成功,成為小提琴家最喜愛在音樂會上演出的協奏曲目之一。
西貝流士小時候曾經立志想成為一名小提琴職業演奏家,因此有許多人認為這首曲子是他在寫給那個夢想中的自己,英國西貝流士協會創辦人巴奈特(AndrewBarnett)曾表示:「西貝流士是在『為自己』譜寫此曲,並且期待它能夠成為一首『超級協奏曲』。」
此曲跟其他協奏曲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西貝流士是用「獨奏家」與「樂團」對等的概念在譜寫,在小提琴上充分展現提琴技的極限,但同時又不失其優美的旋律線條,而樂團也不只是襯托的角色,兩者地位相當,互相應和。我認為這首曲子把小提琴塑造成一位「英雄」,是一位帶領著樂團前進的璀璨領導者。在此曲的一開頭,西貝流士就打破傳統,直接以小提琴獨奏進入主題,讓獨奏者先發制人,以優美充滿熱情的旋律吸引聽眾的目光。
文:曾瓊玲
時值寒露,深秋漸至,聆聽毓庭老師講述芬蘭的雪白如畫,西貝流士的獨特樂音,沈浸於老師邊說邊彈的音樂賞析,幸福又溫暖。
由代班主持人蟻老師的開場介紹,才知道毓庭老師-音樂玩很大,不僅縱橫音樂節目策劃製作,導聆與音樂文字寫作,曾任職於「國家兩廳院」節目部,目前為「活樂時光音樂活動設計工作室」負責人及Podcast「大叔聊古典」主持人,自謙大叔的毓庭老師其實還很年輕,斜槓跨度之大,令人佩服。
老師行動力十足,在2016年獨自到芬蘭旅行,他不是尋找耶誕老人,反去了芬蘭東部的「科利國家公園」,從老師今日分享從瞭望臺俯瞰的冰雪風景,結了冰、被雪覆蓋的湖泊白淨如骨瓷,林樹如綠寶石鑲嵌在冰原上,樹稍的雪珠如沁透的珍珠項鍊…,感謝西貝流士達人-毓庭老師分享芬蘭大地之美。
獨特的西貝流士(1865-1957) 歌劇及小提琴夢未圓 但終成芬蘭國寶作曲家
老師詳細介紹了西貝流士的生平、求學之路,在其中學階段,西貝流士初次接觸了《卡勒瓦拉》,在赫爾辛基大學讀法律,也到音樂院修課,曾到維也納愛樂參加小提琴徵選,雖未錄取,但他的作曲家之路郤因《庫勒沃》交響詩初嚐成功滋味,並在此時,與終身伴侶-艾諾結為夫妻。西貝流士最初成名的《庫勒沃》交響詩是以詩集裡的同名悲劇英雄為素材,深深打動了芬蘭人,隨後接連完成的《雷明凱寧》組曲也都深掘了史詩內涵。
1893年應應維堡大學學生會之邀,西貝流士把詩歌的特性注入了交響曲中,樂曲使用在地素材和民歌,奠定他往後創作的方向與信念。西貝流士有著愛國情懷,寫了《卡瑞利亞》組曲、《雷明凱寧》組曲及《芬蘭頌》。西貝流士原初想寫歌劇《造船》,但因戲劇張力有限,最後改成傳奇交響詩-雷明凱寧組曲。
夢幻森林神話-塔比歐拉
康特勒琴切分音彈撥令人迷醉
老師先介紹西貝流士的「塔比歐拉」,此是芬蘭神話中森林之神「塔比歐」的住所,西貝流士生動地描繪出芬蘭森林的神秘氣氛。C大調第七號交響曲,最初的標題是「交響式幻想曲」,也是西貝流士的最後一部交響曲,全曲由單一樂章構成,堪稱交響曲變形的典範。此曲描繪森林之神、精靈、暮光之神輪番上場,猶如幻想森林,圖像音樂化,將芬蘭的廣闊無邊際、冰冷的風,以半音、長音及細碎的音符,呈現極美麗又危機四伏的場景。老師也播放了康特勒琴,美妙清澈的琴音,令萬物皆為之著迷。
西貝流士完成此曲後,到終了前的30年,停筆沒有再創作樂曲,晚年內心的糾結與遺憾,可想而知。幸有妻子艾諾的陪伴,講座中毓庭老師也提到艾諾對此生遇到西貝流士衷語:對命運心存感激,珍惜生命及遇見的美好。
長年寒冬肆虐
成就了芬蘭式的快樂與樂天知命
從老師的撰文得知,在西貝流士第五號交響曲時,曾寫道:「今天早上十點到十一點時,我看見了十六隻天鵝,天啊,那真是我最棒的經驗之一!多美啊!牠們在我頭上盤旋了好一陣子,最後像一條閃亮的銀色絲帶消失在陽光中。牠們的聲音和鶴ㄧ樣,聽起來像木管樂器,但沒有震音。天鵝的聲音其實又更接近小號,低沉地重複著,像小嬰孩的哭聲。那是大自然的神秘與生命苦痛的聲音!」
而此刻,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的第二年,芬蘭跟隨統治國俄羅斯參戰,幸而戰火未波及芬蘭本土,但戰爭引發的悲傷和惶恐仍深深影響西貝流士,西貝流士無法出國演出,國家授與他的年金也因戰事暫停,生計大阻,但或許也是在這樣的處境中,當芬蘭政府委託他寫一首新作,準備在慶祝作曲家五十歲生日的音樂會上演出時,那些他認為「帶著自然神秘和人生苦痛」的鳥音鳴叫,化作樂曲中的語言特色。
西貝流士的經典-芬蘭頌
芬蘭人內斂的幸福與自信
老師介紹此曲,樂曲一開始,銅管樂器低聲的吹奏,鼓聲的轟然,就像是芬蘭被外來者欺壓的沉重過往,人民對俄國暴政的不滿無奈,但即便銅管如砲火襲擊,革命時代紛亂,芬蘭人民推翻暴政,追求自主的決心從未消失。
當音樂的氣氛揚起,如慶典般的雄壯主題,從激烈到高昂,再逐漸消退,隨之而來的是一段優美祥和,如同讚美詩一般的旋律,像是芬蘭人民對於和平美好的渴望。最後,樂曲再回到先前的慶典主題,氣勢磅礡地結束,也為芬蘭的未來,畫下雄偉燦爛的藍圖。激昂憤概、氣勢磅礡的音樂,用來表達芬蘭人民,對於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然而《芬蘭頌》中,西貝流士並未以當地民謠曲調來編曲,他還是以管弦樂規格來譜寫,但此曲一出,依舊深深打進芬蘭人民的心坎裡。
第二號交響曲是對靈魂的告解
西貝流士如是說
西貝流士在第二號交響曲,第一個主題句尾,樂句皆以長音作結,但結束前,音樂會出現較快速的節奏,如不平衡的五拍。「平穩進行中接著加速的尾巴,最後停留延續」潛意識般貫徹了整首交響曲。搜文得知,西貝流士創作此曲時,曾表示這彷彿天啓的靈感,以馬賽克手法拼組出整體。
第二號交響曲是西貝流士最常被演出的代表作,樂曲中季節的流轉,卡勒瓦拉的詩句、唐璜的故事、芬蘭人的嚮往,迴旋曲式的樂曲,展現非線性的美感,全部融匯成綿延河流,展現出芬蘭人勇往直前的恆毅力。
意外插曲 獻給Ferencvon Vecsey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老師選播由美女小提琴家-麗莎.巴蒂雅施維莉,與皇家斯德哥爾摩管弦樂團合作的影片欣賞,此曲的第一樂章拾棄了樂團的前奏,從中庸的快板到非常慢的慢板,到不過快的快板結束,整個發展部都是裝飾奏,最能表現小提琴家的演奏技巧。
他的音樂充滿家國神話與自然奇景 並凸顥出芬蘭為追求獨立所面臨的掙扎
~The Guardian樂評Andrew Clements
謝謝毓庭老師在講座後端,沈浸式地彈奏了西貝流士的《悲傷圓舞曲》,增添寒露之暖,感受到西貝流士的曲風悲傷中的幸福。今日聆聽吳老師的賞析,知道了芬蘭不是只有聖誕老公公, 還有音樂的清流與迴旋平靜, 聽老師一邊彈琴一邊解析,隨樂完整賞析西貝流士,帶給雲端堂友們美好的週日時光。
文:香蘭 樂賞基金會執行長
今天跟著毓庭老師的腳步,我一直聯想起「納尼亞傳奇」的銀白世界。
2016年毓庭老師一個人芬蘭旅行,因著對音樂的著迷來探訪西貝流士的故居與生活,當毓庭播出第一張芬蘭白雪覆蓋的照片時,我的心也跟著飛到了那裡,甚至還能感受到冰涼的空氣。
是的,藝術應該帶給人們平靜,西貝流士音樂裡除了有大自然的描繪,也有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循環,因而在聆聽時,特別能夠感到撫慰療癒,今天線上將近400位朋友跟著毓庭的芬蘭旅程,讓西貝流士的音樂悄悄緩緩的流入心窩裡⋯
毓庭的旅行,到芬蘭看西貝流士的一個台灣人,讓在地人感到驚訝,就像一個美國人來台灣看鄧雨賢故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