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春之祭》(法語:Le Sacre du Printemps,俄語:Весна священная,直譯:Sacred Spring),副標題為《俄羅斯異教徒的圖景》(法語:tableaux de la Russie païenne en deux parties),是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ar Fyodorovich Stravinsky,於1910~1013創作的芭蕾舞劇及管弦樂作品。
1913年5月29日晚間,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俄羅斯芭蕾舞團首演的芭蕾舞劇《春之祭》,因前衛的風格引發了觀眾騷動,噓聲與要求安靜聲此起彼落。舞者在喧鬧嘈雜聲下混亂演出,劇院開關大燈制止觀眾發出聲響,還出動了警察,還有傳言史特拉汶斯基因為場面太過火爆,不得不從廁所的窗戶逃走。
這些繪聲繪影的傳聞,長久以來成為古典樂迷茶餘飯後的話題。
《春之祭》創作契機
史特拉汶斯基當時為《春之祭》撰寫的曲目介紹:「創作《春之祭》的契機,要追溯至1910年和俄羅斯芭蕾舞團第三次合作、譜寫另一齣芭蕾舞劇《火鳥》(The Firebird)的時候。當時我夢到了以下景象:在一個遠古的異教祭典上,一位貞潔的少女被選中,她將會跳起舞來,直到她斷氣為止。」
狄基列夫是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史特拉汶斯基將夢境的內容告訴了狄基列夫。經過一番商議,狄基列夫認為夢境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芭蕾舞劇題材,便委託史特拉汶斯基譜寫一齣芭蕾舞劇。
在史特拉汶斯基埋頭作曲的同時,狄基列夫一直害怕故事內容會引起爭議。芭蕾舞一向強調優美和純潔,以遠古異教為題的芭蕾舞劇恐怕會讓法國花都的觀眾吃不消,更何況故事是以貞潔少女的死亡來作結,這讓敢於創新的狄基列夫也不禁擔心起來。不過史特拉汶斯基堅守著芭蕾舞、甚至是藝術都應該突破現有框架的信念,才令狄基列夫放下心頭大石。
《春之祭》首演
首演來臨,劇院滿是期待萬分的觀眾。燈光漸暗,巴松管那怪異的引子響起。幕開了,舞者映入觀眾的眼簾,服裝令他們感到十分訝異,更別談他們身後那荒漠的原野背景。忽然舞者用腳大力跺地,每一巨響皆衝擊著觀眾弱小的心靈,他們都在擔心舞台的木板會否因受不住重錘而倒塌。
觀眾全無心理準備內容會是如此原始和粗獷,更想不到芭蕾舞可以以這種毫無美感可言的方式來演繹。群情持續鼎沸,喧嘩聲蓋過舞台上的音樂。找不到拍子的舞蹈員霎時之間變得不知所措,逼得負責編舞的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在幕後用拳頭向他們指示拍子,與此同時史特拉汶斯基則在後台遠處焦慮地等待演出完結。
場面越趨混亂,狄基列夫召來警察維持秩序。飾演被選中的少女的舞蹈員堅守本份,在倒地的一瞬間結束鬧劇。首演的騷亂並未劃上句號,激發出一眾二十世紀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解讀和重新演繹《春之祭》。
文:香蘭 樂賞基金會執行長
如果沒有老師指引,
我想我一輩子不會喜歡《春之祭》這樣怪異的音樂。
而即使聽過名家評論或是老師解說,也並不表示會從此喜歡,但會理解甚或去欣賞奇花異卉,於是在多年之後,再次接觸之時,心中也有了火花!
薇玲老師為了觀賞池上年度大戲「秋收稻穗藝術節」雲門演出,至今已居留池上一週(是工作也是生活)。
每年秋天在遼闊的黃澄澄的金黃稻田演出,為天地眾生而舞,我認為就像是敬天謝地的儀式,「秋之祭」,秋天的敬謝!
而時間安排如此巧妙,
今天薇玲老師將從池上飛入雲端
與大家聊聊「春之祭」。
文:曾瓊玲
喜歡蟻老師為此次講座自己設計的海報,畫面充滿了生命力,開場的投影,更加入池上的秋收金黃,金黃及火紅相互爭艷,如同編舞家對春之祭的豐富又獨特的描繪。
雖然《春之祭》的首演造成當時的議論紛爭,但此劇的獻祭之舞,曾在1977年被航行者號帶往太空,可見有其不凡之處,且經過一個世紀的沈澱,吸引了超過兩百多位編舞家的青睞,同中有異,蘊釀出不同的璀璨與悲涼。隨著蟻老師對春之祭朝聖般的行旅描繪,堂友們的心,似乎也學著貼近了編舞者及作曲家的創作歷程,同賞大地崇拜與獻祭樂舞,共飲《春之祭》聖盃之風華。
亦步亦趨中突破框架 春之祭造就許多的延伸變化
老師建議我們,欣賞舞蹈表演時,先不看舞評及導聆,單純用心貼近作品的張力,享受演出帶給你的內化反芻,就會真實看見表演給予的不同面向與力量。音樂欣賞也如是,有時不需要太多名詞定義和樂理的套用,只需要用心體會樂曲中流露的平靜及激昂,就已足夠。
春之祭-讓史特拉汶斯基品嚐到作曲家鮮少享有之勝利榮耀
春之祭的經典不敗,來自三位傳奇人物共同創作,一是製作人-狄亞格列夫,二是編舞家-尼金斯基,三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缺一不可的鐵三角。
《春之祭》於1913年5月29日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因舞蹈及服裝,不見古期芭蕾的原素及樣貌,且幕景呈現現代主義的繪畫風格,這些創新變革顛覆了當時的觀看者期望,導致《春之祭》在首演8場後,因當時觀眾的接受度不高,限於現實,隨之冰封。
但相較於舞蹈上的失利,此作品在樂曲的接受度郤頗高,在對比衝突的節奏、節拍、重音等交錯下,樂曲以充沛的能量推進,造就此音樂作品的巨大成功,讓史特拉汶斯基的地位,更往上層樓。
歷經16年的採集 成功復刻經典
經由老師的解說,明瞭《春之祭》經過16年精心拼湊,結合史學家、 舞者等人齊心重建,有血統證明這是足夠接近尼金斯基編舞的複製品,在1987年,喬佛里芭蕾舞團全球首演他們重建的《春之祭》。
感謝蟻老師的分享,讓堂友們藉由優雅賞心的簡報,清楚明白《春之祭》的四種舞蹈語彙:斯拉夫民族的異教儀式、紅.綠兩色幾何線條、圓型變化貼近的群體、動作的重量感.踏步和跳躍。
從影片中,看出舞者的肢體動作,和傳統芭蕾有極大不同,尼金斯基為《春之祭》設計了基本姿勢:雙腳呈內八字、全身向前蜷曲、充滿稜角的手臂、全足用力踏步等,在當時人的眼中,背離審美的觀感,但仔細觀看後,才會明白每個動作的設計,背後都有著文化意涵。佩服演出此刻的舞者,要理解此曲複雜的切分節拍,邊跳還要顧著節拍,要精準跳在拍點上,實在難上加難。
舞動人生 編舞之路的神聖祭壇
因為經典又極具挑戰性,《春之祭》成為編舞家的朝聖必選,講座中老師精選莫里斯.貝嘉、瑪莎.葛蘭、艾蒂安.貝夏爾、 薩維耶.勒華、碧娜.鮑許、黎海寧、林懷民等人的《春之祭》編舞作品,各有其長及獨特處。其中,碧娜.鮑許曾來演出此作品兩次,老師述說著她觀看演出時,那種難以形容震撼及內心膠著,聽著聽著,我們也覺得感動。十分認同老師說的,如果我們可透過藝術作品的呈現,用心體會作品所要傳遞的價值,藉由觀看表演找到內心平衡,同理反觀自己及利益他人,台上台下產生微妙的互動及連漪,這就是場成功的演出。
文:ShaoHua
是什麼樣的芭蕾舞劇,在1913年5月29日首演時造成藝術表演史上頭一遭的觀眾暴動?又是什麼樣的芭蕾舞劇,成為少數將音樂與舞蹈融合地密不可分的作品?
今日的蔚藍人文堂講座,蟻薇玲老師為大家深入淺出談《春之祭》—這部由史特拉汶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俄羅斯芭蕾舞團首演後被觀眾鄙棄,又被後人苦苦探尋、解密再重建的傳奇芭蕾舞劇。
蟻老師先從這部舞劇的那一夜傳奇首演談起,並說明故事大綱、舞作結構及舞蹈語彙,進而以1987年喬佛里芭蕾舞團重建之作品,以及國際上許多有名的編舞家及舞團(如:莫里斯.貝嘉、碧娜.鮑許、雲門舞集)…等詮釋的各種《春之祭》版本做為說明及比較。
聽著蟻老師充分消化再回饋的內容,看著搭配春天綻放如詩的花草蝴蝶裝飾之簡報,以及精挑細選的舞作影片,讓我不但對《春之祭》這部作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蟻老師用心準備資料感到佩服。
可以無限延展拉寬廣度,也可以精準定位強化深度,是蔚藍人文堂講座的兩大特色。今日這場為時三小時的講座,雖然只談一件作品,對我而言卻是既深又廣的學習。感謝蔚藍人文堂的週週驚奇,以及蟻老師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