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毓庭
2009年的坎城影展,選擇了以《香奈兒的秘密情史》(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作為閉幕片。從片名可知,這部電影將刻畫香奈兒的風采與愛情,但為什麼說是「秘密」呢?因為這段感情無法被證實,僅能從一段真實的「同居」推測,而「秘密」的主角,正是俄羅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
史特拉汶斯基對大眾而言可能較為陌生,但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難以忽略。他在二十世紀初,利用大膽乖張的節奏、奇異的管弦音響,和不斷創新的技法,重新翻轉了古老傳說與音樂語言樣貌。同時他也積極與當時的不同領域名家合作,包括狄亞基列夫、畢卡索、香奈兒等人合作,創造出《火鳥》、《春之祭》等經典。
最早的自動鋼琴(Pianola)完全不靠電力,而是利用人力鼓風(就像小時候音樂課彈的風琴),再放上紙捲樂譜演奏。當樂譜的孔洞經過追蹤桿(tracker bar)時,空氣會進入孔內,進而牽動機械裝置,敲打琴絃。
這項當代少見的樂器,於1895年由美國製造商Edwin S. Votey發明,在二十世紀初據說相當風行!至三零年代留聲機崛起才逐漸沒落。由於它可以發出超過十隻手指頭能奏出的和聲,不少作曲家包括史特拉汶斯基、亨德密特、米堯都曾為它創作過。
週末的講座可能不會放入這首史特拉汶斯基寫的〈練習曲〉(曲名很幽默,應該不是練習彈奏,而是練習怎麼操作吧!
雖然pianola後來還可以調整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就趁今晚來聽一下這首用真實鋼琴發聲、卻又超技到像電腦演繹出的作品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hum6PgRk6k
#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227場
文:曾瓊玲
聽覺對於音樂家,是最重要的感官媒介,但對勇於創新且有「音樂家中的畢卡索」之名的史特拉汶斯基而言,由於他和當代藝文界的密切交流,大膽的跨界視覺藝術,讓樂曲的深度與廣度,更加的豐富與延伸。
做為音樂史上創作範圍最廣的作曲家之一(當然也歸功他的長壽),史特拉汶斯基經歷過三個不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如此的開創與革新,風格多變及與眾不同,人稱音樂變色龍,也使他成為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先鋒。
*樂章短 節奏強 不同凡響的史特拉汶斯基
老師提到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特色:樂章短、節奏強及其獨特樂器搭配法。20世紀的風華,藉由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創作,讓音樂流派提昇更高的層次。他是20世紀現代音樂的傳奇人物,不僅經歷過三個樂派,也擁有俄羅斯、法國與美國三國國籍,查了維基百科,指出他在好萊塢星光大道有一顆史特拉汶斯基的星星,史特拉汶斯基去世以後,1987年的葛萊美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史特拉汶斯基。
*天才型的音樂家 學法律 但醉心於音樂
史特拉汶斯基1882年出生,父親是烏克蘭人,母親是俄羅斯人。他生長在音樂世家,父親是劇院的男低音,自小受父親影響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9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他雖沒讀過音樂學院,但他從年輕時就對柴卡夫斯基的音樂相當心儀,這也影響了他的作品。
1902年,史特拉汶斯基結識了著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並成為他的門生,從此便開始了其作曲生涯。他初期的作品:OP.1降E大調交響曲,即利用科學化邏輯及配器法,精準獨特的讓管弦樂團演繹了作的作品,雖然他的老師(高沙可夫)評論他樂器的使用太厚重,但其實深獲老師音樂之精髓。
*調性的多變 Pastorale
史特拉汶斯基的田園曲及《煙火》
此曲由女聲吟唱,其特色是樂曲中有快速的裝飾音,老師現場示範以鋼琴彈奏,讓我們更明白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風格,為傳統樂派賦予了新生命。
1908年,他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煙火》在聖彼得堡首演,曲風洋溢著喜氣,用用木管、單簧管等管樂接力演出,營造緊張氣氛,打開了聽眾的感官,因為管樂的分散,所以聲響更能廣濶。他不著痕跡的透過E大調的調式,營造其游移模糊夢幻的煙火,一直到後面樂章,才聽到燦爛煙火的輝煌。
*遇見人生最重要的伯樂-狄亞基列夫
創作了芭蕾舞曲-火鳥
千里馬也要有伯樂,才華才得以讓世人看見。老師形容狄亞基列夫,如同奇美企業的許文龍先生,同樣的致心於博物館的建置,期望國家能重視藝術,雖然狄亞基列夫最終沒能達成建立博物館的夢想,但他也辦了畫展,成就了俄羅斯重要的藝術養分。畫展結束後,他1906轉往歐洲,陸續在巴黎辦畫展及音樂會,並成為重量級的藝術經紀人,也成立芭蕾舞團,融合音樂、繪畫、舞蹈等 多領域,是觸角多元的經紀人。
*1910年的《火鳥》 1911年的《彼得洛西卡》 1913年的《春之祭》
史特拉汶斯基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合作,當屬《火鳥》、《彼得洛西卡》與《春之祭》最為重要。但其最早完成的《仙女》(Les Sylphides),也很值得聆聽。當時年紀輕輕的史特拉汶斯基,與俄羅斯前輩們,一起改編蕭邦鋼琴曲作為舞劇音樂,豐沛的配器想像力毫不遜色。
老師在講座中,也和大家分享動聽的蕭邦鋼琴作品,同時對照史特拉汶斯基的交響樂作品,其用小號、三角鐵,在經史特拉汶斯基改編後,更增加熱鬧的色彩,《仙女》舞劇中舞者身穿白色的芭蕾舞服,在音樂搭配下,更能形成顏色的變化,增加聲響的動態感。
《火鳥》(The firebird)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創作的芭蕾舞劇音樂,是他的代表作與成名作,於1910年在巴黎首演,劇作內容取材自俄羅斯童話。樂曲中,展現狂放及超自然力量、新鮮的樂曲安排,呈現出史特拉汶斯基「勇於冒險」的企圖心。
老師在講座中,示範了《火鳥》序奏,樂譜中出現7個降記號,及還原記號,透過循環浮動的調性,象徵森林的迷幻,也仿佛聽見魔法師-卡斯奇的心跳。
透過老師精闢入理的解析及示範,更清楚史特拉汶斯想要和德奧作品有所不同(相較濃烈弦樂),他用了更多的管樂(分散性、亮麗色彩),更能輝映火鳥的亮麗。他也聰明的運用核心手法,用半音-呈現魔法的主題;怪和弦調式-公主主題;民歌調式-王子主題,讓聽眾透過音樂,與角色產生巧妙連結。
《春之祭》,在對比衝突的節奏、節拍、重音等交錯下,樂曲以充沛的能量推進,造就此音樂作品的巨大成功,讓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界地位,更往上層樓。交響樂曲第一部份:大地的崇拜,節奏及音色自由,由起始的低音管緩慢挪移,思,接著由變化多端的節奏、管樂器的加入,呈現纏繞與呼號的樂音,乘載大自然的生命力。其後,加入定音鼓,更將美麗與哀愁表現無遺。
*1918 大兵的故事 1920創立了新古典主義
史特拉汶斯基作品,進入了新古典主義時期,作品顯得理智、客觀,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為《大兵的故事》。史特拉汶斯基在1920年代創立了新古典主義,而將創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劇及室內樂,並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密切交往,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藝術大師畢卡索。史特拉汶斯基在進行新古典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對爵士樂產生了興趣。
*香奈兒家時創作的《五根指頭》
老師在講座中,也選播2009年的電影《香奈兒的祕密情史》片段,史特拉汶斯基和香奈兒一起彈奏的樂曲,作品的右手聲部在同一首裡都只用了五個音,彈奏位置也幾乎沒有變動,不只素材極簡,連動作也極簡,可以說是作曲家對自己早期繁複技法的顛覆。
由衷感謝今日毓庭老師帶領堂友們的深入探索,完整的介紹了史特拉汶斯基,讓我們對這位音樂大師從陌生到逐漸熟悉,也更明瞭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
音樂賞析的絕佳境界,即是能一邊聆賞精選的視聽片段,一邊又能欣賞樂器即興演奏,這樣直達聽眾耳朵的賞析模式,新匯流藝術講堂的吳毓庭老師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專家,感謝老師今日給予堂友們精彩的視聽饗宴。
文:賴哲熙
毓庭老師以類似編年體的方式,從音樂的角度來介紹史塔拉汶斯基的重要作品⋯⋯從初試啼聲的”仙女”, 到他的三大芭蕾舞劇~”火鳥”,”彼得洛希卡”,”春之祭”, 瑞士時期 ”大兵的故事”, “Pulcinella” , “五根手指”,”阿波羅”,”詩篇交響曲”,美國時期的序列音樂,最後介紹幾乎是史特拉汶斯基輓歌的”安魂聖歌”
特別喜歡毓庭老師對樂曲內容的分析,例如講到”田園曲”時,描寫走路那種時而踉蹌時而穩步前行的感覺。還有藉著曲目”煙火”對於調性的解釋;以及在史塔拉汶斯基的作品中,點出不同樂器的特色,以及使用在不同音域產生的效果。
讓我最”眼睛一亮”的是關於”彼得洛希卡” 複調性的闡述 (音樂性以及在樂曲中的用法詮釋)⋯⋯尤其是毓庭老師即時用鋼琴演示,讓聽眾們可以直觀地感受進而理解,而不是憑空想像來臆測對沒有學過樂器而嚮往窺探音樂之美的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期待毓庭老師的下個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