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1888 年,梵谷(Vincent van Gogh),從巴黎抵達了南法小鎮亞爾(Arles)。兩年內,任由熾烈艷陽催化著創作的燃點,奢侈綻放了三百幅畫作。站在田埂間,梵谷凝視著湧動的向日葵波浪,面對一望無際的金黃,默默期許這塊明亮的土地能成為藝術家自由創作的庇護所。
《向日葵》這幅畫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在這作品裡,他嘗試著要捕捉由中心向周圍旋轉的分量感。他後來到南法追求太陽,就是對於旋轉、炎熱的天體的一種熱切期望。事實上,法語的向日葵就是生長在大地上的太陽,梵谷將這聯想充份的發揮出,呈現於作品上。
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靈氣。
*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曾說:「沒有什麼是我能確知的,但是映入眼簾的星星,能引發我的夢想。」
「Starry starry night,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這首由美國民謠詩人唐・麥克林(Don McLean)撰寫的動人歌曲〈文森特(Vincent)〉,除了獻給藝術家梵谷之外,在歌曲開頭也把名畫《星夜》給寫進其中。雖然這幅畫與歌曲展現出來的魅力無比魔幻,然而《星夜》的創作背景,卻可說是梵谷生命裡最低潮的一段時光⋯
歷經與畫家高更的劇烈爭吵、割下自己的耳朵、⋯梵谷一連串的失控行為,終於讓他在1889年5月8日自願前往位於阿爾勒聖雷米精神病院進行治療,在那裡度過了漫長的108天。
《星夜》正是那時期創作出來的代表畫作,從畫面上來看,當時藏在梵谷心中的深度憂鬱,透過藍色與粗重筆觸顯現,而夜空中的星體銀河更捲動成不同大小的漩渦,佔據畫作左下方的柏樹,更好像黑暗的巨型火焰不斷往上延燒,讓梵谷心中的躁動不安完整呈現。
*
來自荷蘭的瑪塔哈里(Mata Hari,1876~1917,本名Margaretha Geertruida Zelle),20世紀初知名交際花,一戰期間與歐洲重要的軍政人士、社會名流都有關聯。身為一個舞者、又是雙面間諜,她傳奇的一生影響西方世界,形象普遍出現在書籍、電影,名字亦是女間諜、蛇蠍美人代名詞。
一戰期間由於荷蘭屬中立國,瑪塔哈里可以自由進出歐洲各國,她曾說在偶然的機會下獲得英國軍情五處(MI5)軍官接見,並答應成為法國間諜,但法國軍方從沒承認,究竟是瑪塔哈里的謊言,還是真的被利用,不得而知;其後演變成德法兩國的雙面間諜,1917年被法國以反間諜罪名拘捕並槍斃。
瑪塔哈里死後,屍體放置在巴黎解剖學博物館,直到2000年才發現頭顱不見,消失的傳聞很多,有人認為可能是1954年博物館搬遷時弄丟,但有法國專家指出,是被瘋狂粉絲偷走,「也許是想讓她安息了」。
文:ShaoHua
相隔兩週,雲中君老師再度於蔚藍人文堂開講,這回講題是荷蘭天才梵谷與尤物瑪塔哈里在法國的浪跡。
這兩位出生於荷蘭的人物,分別在1886年時值34歲、1904年芳齡28歲時來到巴黎。一個在精神病的折磨中燃燒生命最後舉槍自盡,一個成為舞孃兼交際花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雙面間諜罪名被處死,雙雙寫下傳奇的人生。
梵谷,這位讓人讀過他生平故事、看過他精彩畫作都不免心疼落淚的畫家,是我在西洋藝術家中最為熟悉的畫家之一。
在台灣,除了看過兩次梵谷特展(含實品及光影藝術展)、聽過幾場梵谷專題講座,還在荷蘭藝術之旅中於阿姆斯特丹、梵谷森林裡收藏梵谷最多藝術作品之美術館參觀,也在巴黎藝術之旅中前往梵谷生前最後兩個月居住的奧維追尋梵谷的足跡,去年更在紐約現在美術館看著《星夜》久久不願離去。
今天聽著雲老師談梵谷,勾起我許多與梵谷有關的藝術賞析及大師足跡尋訪回憶,心中甚為懷念,很希望之後有空能安排南法之旅,把梵谷在阿爾及聖雷米的足跡拼湊起來。至於瑪塔哈里,我在講座之前並不曉得她是何許人,聽聞她的故事後,雖不至若感動,倒也不禁唏噓。
雲老師今天除了談人物的生平故事,也兼談藝術作品、音樂舞蹈、歷史文化及旅遊記事,真是一場內容豐富精彩的講座。
文:曾瓊玲
立春之際,微雨中陽光露臉,週日在雲端聽場流動的盛宴,從張張梵谷風格的簡報開端,就已賞心悅目,感謝所有神團隊友們的用心。
今日雖堂主因事請假,由才女Debra代班主持,近四小時的講座,雲老師用深厚人文素養大顯功力,堂友們六根全開,吸收到來自雲端的絕妙精采。
從中小學課本,我們略知了荷蘭與台灣的歷史關係,荷蘭人在台灣建立許多城堡與貿易據點,不可否認對台灣經濟有所貢獻。從雲老師口中,明白荷蘭與台灣幾個名勝之淵源:如台灣最北端的燈塔-富貴角、國定古蹟-紅毛城,其名稱都取自荷蘭語;台南的安平古安平古堡、赤崁樓,還有許多荷蘭留下來的遺跡;嘉義蘭潭、基隆白米甕砲台…這些觀光名勝,都見證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歷史。
今日的講座,謝謝老師從荷蘭破題,雲老師旅居住在巴黎三十餘年,曾派駐荷蘭多年(荷蘭代表處之建築真美),以他獨特的觀察力,串起這兩位人物曾浪跡巴黎,也對荷蘭有另一番見解。
從狂亂中漸漸平靜 從繪畫尋找生命的出口
荷蘭出生的畫家梵谷在1886年,34歲的時候來到巴黎,由弟弟工作的畫廊支持他開創新畫(兄弟來往的書信都是用法文,文筆極好,字也漂亮),在此期也認識了高更等畫家。此時期,他用印象派的技法,將題材轉向花卉、巴黎景物及自畫像,從老師口中,知梵谷有絕佳文學素養,他的畫中有生命,難怪他的繪畫作品如此深入人心。
梵谷是天才也是狂徒,選擇繪畫做為一生志業,用短短的十年將其獨特的繪畫風格,證明他的真實存在。他擅長繪畫勞動者及小人物,悲天憫人,也捨我其誰。他的畫風雖模仿了幾位知名畫家(如葛飾北齋、米勒等),郤創作出另一種風釆。
1882年梵谷身心疲憊離開了巴黎,遷徙到南法阿爾,為了是尋找那道陽光,這也從老師選播的《阿萊城姑娘》音樂與舞蹈的影片,似乎也看見了那烗目的燦爛。
梵谷將年少時所居住的荷蘭故鄉,與南法普羅旺斯的農村風景交相融合,畫面中尖塔的出現,顯示出畫家對家鄉的思念與對家的渴望。1888年10月高更來到阿爾和梵谷一同作畫,但由於雙方在繪畫意見不同各自有堅持,在激烈爭吵後,梵谷可能因躁鬱及耳疾,割下耳朵,高更後來也離開了阿爾。
Starry starry night,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名垂不杇 星空下的孤獨
這首由美國民謠詩人唐・麥克林(Don McLean)撰寫的動人歌曲〈文森特(Vincent)〉,除了獻給藝術家梵谷之外,在歌曲開頭也把名畫《星夜》給寫進其中。雖然這幅畫與歌曲展現出來的魅力無比魔幻,然而《星夜》的創作背景,卻可說是梵谷生命裡最低潮的一段時光⋯。
梵谷曾說:「沒有什麼是我能確知的,但是映入眼簾的星星,能引發我的夢想。」
1889-1990 人生終了兩個月 瘋狂奮力不留遺憾 完成知名六幅畫作
由於梵谷一連串的失序行為,他在1889年5月8日住進位於阿爾勒聖雷米精神病院進行治療,儘管病魔纏身,梵谷仍努力作畫,在那裡度過了漫長的108天。《星夜》正是那時期創作出來的代表畫作。從文獻得知,在聖雷米時期,梵谷大量用漩渦紋線條,有著物體扭曲的意象,色調轉向沈重厚實,有別阿爾時期的明亮耀眼。從作品中,看見當時藏在梵谷心中的深度憂鬱,透過藍色與粗重筆觸顯現,而夜空中的星體銀河更捲動成不同大小的漩渦,佔據畫作左下方的柏樹,好像黑暗的巨大火焰不斷往上延繞,呈現出梵谷當時心中的躁動與不安,傳達出他欲往天空尋求出口。
梵谷的餘生在巴黎近郊渡過,在醫生照料及建議下,他藉由不停地作畫轉移病痛之苦,以畫治療,他用畫作傳達他的創作,其中《麥田鴉群》及遺作《樹根》,看了令人動容,他在麥田中結束了生命,餘生作品如命運交響,呈現出他的一生的悲愴及高潮。
荷蘭尤物 美艷舞者雙面間諜瑪塔哈里 那段美好的巴黎時光
同樣是荷蘭人的瑪塔哈里在1904年,28歲時來到巴黎。在未聽老師講座前,我想像的間諜是像詹姆士.龐德那樣,身手不凡、自命風流,在敵人追殺中還能穿梭自如、滲透破壞的特務形象,但瑪塔哈里,就像大明星一樣,表面上在舞臺發光發熱,吸引萬千目光,背地卻利用周遭的人際關係,蒐集軍事情報。
1917年她被槍決,她喜歡穿著軍服的軍官---生命由Sex、Love、Dance交織。
從電影中,看到瑪塔.哈里(Mata Hari)藉著色誘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差點左右了一戰的結局,而歷史上的瑪塔.哈里,也確實是位傳奇人物,石榴裙下迷倒不少歐洲權貴,最後則在法國被控間諜罪名處死。儘管身分仍有爭議,但瑪塔哈里過世後,她的形象頻繁出現在許多影視作品中,以「一戰最美間諜」的定位,成為魅惑大人物的代名詞。
從文獻得知,1876年8月7日瑪塔哈里出生於荷蘭北部城市,本名瑪格麗塔.澤爾(Margaretha Geertruida Zelle),家中經營帽子生意,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不過這樣的生活在她14.15歲時出現變化,父親的生意失敗,加上投資失利,一家人不得不變賣家產、住進貧民窟;後來,她的父親離婚另娶,母親則在沮喪中離世,瑪塔和手足也被送去和親戚同住,這些變故導致她年紀輕輕就必須自力更生。
美艷背後的謎樣身影 荷蘭之花瑪塔哈里
來自荷蘭的瑪塔哈里(Mata Hari,1876~1917,本名Margaretha Geertruida Zelle),20世紀初知名交際花,一戰期間與歐洲重要的軍政人士、社會名流都有關聯。身為一個舞者、又是雙面間諜,她傳奇的一生影響西方世界,形象普遍出現在書籍、電影,名字亦是女間諜、蛇蠍美人代名詞。 一戰期間由於荷蘭屬中立國,瑪塔哈里可以自由進出歐洲各國。
死後,瑪塔哈里的屍體被放置在巴黎解剖學博物館。後來,她頭顱不見,消失的傳聞很多,有人認為可能是1954年博物館搬遷時弄丟,但有法國專家指出,是被瘋狂粉絲偷走,「也許是想讓她安息了」。。
聽到此,想到陳淑樺的那首《浪跡天涯》
浩浩的江海在呼喚 呼喚迷失的水
高高的山嶺在等待 等待飄零的雪
悠悠的流水走千里 也有它的歸處
輕輕的雪花隨風飄 總有它的家鄉
流浪的人兒流浪的你 迷失在何方
流浪的人兒流浪的你 重回到我身旁
流水的雙臂擁大地 我卻擁不到你
高山的雙眼俯看千里 我卻尋不找你
流浪的人兒流浪的你 迷失在何方
流浪的人兒流浪的你 重回到我身旁
藝術能讓人生更豐富 提昇生命的價值與視野
喜歡Debra在講座前的推薦文,海明威說:「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謝謝老師讓我們再度大開眼界,中肯道出,要先了解他國的歷史,入境隨俗,才能明瞭強國之所以為強之處;而藝術的背後要有觀眾的支持,沒有食物,就沒藝術(No food,No ART)。梵谷死後若知,他的畫作以八仟多萬高價賣出,應悲欣交集。
感謝雲老師今日精采講座,有畫有樂有舞,精選出梵谷的數張名畫與書信往來,及選播數段稱頌與介紹這位天才的視頻,讓我們更深入瞭解梵谷的偉大。感恩老師與我們共勉:過去的累積不會消失,每個足跡都是成功的墊腳石,人生不要後悔曾做過的事,在適當的時間你會用到,生命會活出另場精彩。
文:堂主
提早入場的人有福了!小E以梵谷畫風製作入場影片,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油畫筆觸牽引聽講的心緒,洗耳恭聽,等待人在巴黎的雲老師凌晨三點開講!
果然,一開場沒多久,500人爆棚!爆棚持續近兩個小時,始終維持在500人,進行約四個小時內容依然精彩絕倫,誰也捨不得放棄這麼豐盛而難得的演講。
*
本週我因事懇請Debra當代班主持人,她實在太棒了!身為蔚藍人文堂的美國共同執行長,這三年多來她默默完成許多務實的工作,研究主題,撰寫專欄、籌辦活動、推廣藝文,諸多付出,功不可沒。
Debra 在這一場演講中和雲老師合作愉快,表現稱職。凌晨熬夜的雲老師始終神采奕奕,笑容滿面,他以流利的中、法、英、荷等多國語言交替演講,破題以荷蘭語解說台灣地名野柳、富貴角等,源自他曾派駐荷蘭六年,對荷蘭的在地研究,迎出今日兩位主角梵谷和馬塔哈里都是荷蘭人,先後到法國和巴黎,不但改寫自己的生命,也留給後人許多藝文傳奇。
有堂友反應:聽雲老師的演講是既期待又怕記不住 ; 期待的是雲老師必定課前準備豐富而詳實,內容出乎意外,涵蓋歷史、人文、藝術、舞蹈、歌劇、繪畫等,整場演講就綜合藝術的演出。他是一位國際級的演講家,每一場演講都可以回味再三,收穫滿滿。
*
雲老師的興趣廣泛,對藝文史地和社會現象皆有研究精神,在雲遊世界各地考察所學,對各國博物館知之甚詳,加上精通多國語言,可以找出不同的史料來啟迪聽眾,所以聽雲老師的演講勝讀十年書。
從這場演講裡,我們對梵谷和馬塔哈里的認識更多。比如:梵谷常給弟弟寫信,梵谷讀很多作家名著,文筆非常好,這些兄弟書信都成為畫作的背景資料,才有「梵谷生前七十天,改變整個繪畫史」,讓世人對梵谷的研究始終興致盎然。
2016年電影「Loving Vincent」,邀請一百多位油畫家以梵谷風格畫出整部電影,讓梵谷筆下的人物活起來。其中主軸是郵政局長的兒子為了送一封信,明查暗訪出梵谷的死因,最終揭露他死前兩天腹部槍傷原來是一場.....。不知真假?
雲老師講梵谷,對大眾來說親切不已。雲老師簡報中的世界首場梵谷光影秀,2019.7.15我有幸在巴黎第一次身入其境走入梵谷畫中,那一小時的感同身受與震撼不已,永生難忘。後來2021.11.15,梵谷光影展在洛杉磯展出,我和Linda又去和梵谷約會,彷彿生活在其中,流連兩三個小時不忍離去。2023.9.7,我和夏紅去洛杉磯蓋帝美術館看梵谷真跡畫作「鳶尾花」,夏紅老師細細看許久被定魂住了。近日,梵谷光影秀巡迴到台北華山園區,好友香蘭和薇玲都去參觀。
這些不同時空與梵谷作品交會的點點滴滴,都讓人對梵谷畫作中的生命力感受更為深刻。
*
這一場中,主持人Debra在Q&A中,問出許多好問題,其中我印象的三個問題:
一、既然梵谷來自荷蘭,為什麼梵谷要畫向日葵,而不畫鬱金香?
雲老師回答說,梵谷熱愛藍色和黃色,以顏色來選擇繪畫主體向日葵,不同的向日葵系列正是他的「黃色系實驗」畫作。
二、為什麼梵谷的畫風和日本浮世繪,還有很多日本畫作相近?
畫得好的仿作是創意,畫不好的仿作是抄襲,梵谷的作品青出於藍勝更於藍。
三、瑪塔哈里只是一名高級交際花,以舞蹈和性謀求生存,卻枉為第一次世紀大戰期間德法戰爭中,法國失敗和死傷戰士的代罪羔羊,根本不是世間流傳的女間諜。
當主持人問得好,主講人答得妙,整場演講的鋪陳,具備學術研討會的價值卻不嚴肅乏味,帶進親切採訪和智慧的激盪。
*
偷偷告訴各位,為什麼雲老師演講完,要休息三分鐘,播放帕洛華帝的歌劇?
感性又傷感的雲老師,一聽這歌劇忍不住要掉眼淚,藉故要去喝水。
非得是性情中人,才能與角色共鳴,眼淚化成生命成長的喜悅。
雲老師最末送我們一件禮物:「任何演講都要充分準備、準備、再準備!」雲老師以身作則,演繹一場500人爆滿的演講家應有的態度,讓後輩學習!
這一切都讓我更期待2024年雲中君美國巡迴演講系列,包含2024.2.16首場南加州橙縣實體演講,及2024.2.18洛杉磯台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