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蟻薇玲 有傘的孩子國際藝術 總經理
有見過演講主講人還沒講,主持人一開口兩句話就哽咽的? 那就是今天的我堪屬奇葩的表現(哭點真的很低)!
因蔚藍人文堂堂主有事,由我代班上場主持這週的全球雲端線上講座: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團長林智偉主講,「十年馬戲夢--創造屬於臺灣的馬戲品牌」。智偉和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建邁入第14年來的辛苦歷程,絕對也是大多數臺灣表演藝術團隊的類似經驗,然而放在當時他年僅23歲的身上,空無背景舉債自力耕耘,勇敢卻堅定毅然地,有規有畫地帶著團員們,團隊一步步成長走到今天,為臺灣馬戲類型的表演開創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一個既時尚又專業又親民的當代馬戲團。
正因為自己身在表演藝術界34年,深刻體會和理解﹔創團與營運的艱難,智偉整場演講有條不紊,思緒清晰,令人時時動容,他把自己和團隊的經歷說得輕鬆,卻讓人心疼,感受到他滿滿的誠懇與正向的能量,臺灣有這樣一群年輕人,未來值得期待!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正在新加坡演出,五月即將赴美加巡演至六月初,七月臺中歌劇院演出,十一月全新年度製作桃園臺中台北巡演。喜愛當代馬戲和FOCA的朋友請緊密注意粉絲頁訊息。
文:曾瓊玲
昨日的雲端講座充滿著快樂與感性的元素,感性來自於代班主持人---生活藝術暨表演藝術獨立製作人蟻薇玲老師,快樂來自由福摩爾沙馬戲團---林智偉創辦人,二位同是熱衷表演藝術的工作者,最能感受劇團經營過程中的悲欣。
蟻老師笑說她是哭點很低的主持人,但蟻老師那出自內心的同理同溫,並即時在留言區補充專有名詞的正解,讓這場有愛有溫度的講座,不僅擴展了我們對馬戲的視野與了解,更增添了熱情與滿滿的感動。
主持人以電影《大娛樂家》的雜耍棒、彩球與炫麗歌舞交錯之場景,介紹台灣的「大娛樂家」---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
初次聽FOCA智偉老師的講座,驚嘆智偉老師不僅有熱血、遠見,還充滿著知恩圖報的心,帶人也帶心,十四年來默默的經營戲團,空無背景舉債自扛、居無定所架棚為家,無中生有,創造馬戲品牌,開創永續及無限的可能,從智偉老師看待FOCA的高格局及前瞻性,已預見下一個十年的精彩。
*尋回初心匯聚能量 讓隱形的群眾一同走進FOCA的魔幻世界
台灣的馬戲表演從早期的特技開始發展,在認識FOCA之前,資深的堂友們或許只聽過「李棠華技藝團」,在70-80年代,他們走訪各國演出,讓中華文化的雜技表演走入群眾。
也因早些年,馬戲表演在台灣不是主流,並非所有戲團表演者都能順利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許多像智偉老師一樣自復興劇校畢業的特技表演者,也只能在戲劇演出中擔任陪襯的綠葉(跑龍套),在沒有劇團的編制合作下,只能在各個片場或劇場穿梭,獲取謀生的資糧。
謝謝智偉老師的高瞻遠矚,成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建馬戲劇團的典範,讓戲團具備營運發展的能力,培養自己的演員,建構行政組織,創新策製戲碼,讓馬戲不只是馬戲,結合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跨界合作。
以「人」為主軸,結合日常的物件及生活化的劇情,將特技、舞蹈與雜耍融入表演,輔以燈光場景的營造,傳達情感、形塑創意、訴說故事,吸引群眾進入劇場觀看表演,才是現代馬戲表演的主軸與好看之處。
FOCA的前身是「MIX舞動劇坊」,在林懷民老師的建議下改名為「福爾摩沙馬戲團」(Formosa Circus Art,簡稱FOCA),2011年立案,2012年推出第一個年度製作,2013年就入選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城外流浪藝術節,也是第一個以「馬戲」類別受文化部補助出國演出的團隊,也是唯一自2017起獲得國藝會TAIWAN TOP年度獎助的馬戲團隊,並持續至今。
*志同道合 一群不怕死的小孩 以感恩的心回饋家鄉 帶來快樂
許多人對戲班子的印象,是來自電影《霸王別姬》,在這群人身上看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艱辛。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智偉老師有著大膽而堅定的特質,也是這樣被操練出來的。
老師回想自己在10歲時,一個小男孩,從台中到台北,自己坐車、住校的那段時光,為了訓練基本功,每日清晨5點半起床,持續練功到晚上9點半,劇校軍事化的管理,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折棉被」。
用四個月的時間訓練倒立、空頂,鍛練出超強的臂力及意志力,所有的特技,植基於人的安全,也磨練出一群不怕死的小孩,咬牙切齒,郤能微笑看人生。
智偉老師也感性的述說一路走來,遇到的貴人,如林懷民、蔣勳老師,因為有他們的相助,讓世界知道台灣也有馬戲團。
*一切源於十年馬戲夢 累積十年之力
有種莫名的感動,覺得這群築夢踏實的年青人,就像水邊的蘆葦,雖曾居無定所,郤能勇敢向前,因為怕隨風漂流,所以更抓緊每一次的機會,讓世界看到台灣。
FOCA馬戲在台灣,早期因生存艱難,所以在有限的時光裡,就像蘆葦般,不敢有絲毫懈怠,奮力在故鄉生長、抽穗、開花,太值得尊重和頌讚。
雖然已過十年,智偉老師回想初次出國表演,2014年代表台灣,站上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舞台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未來,我們也要擁有一個座屬於自己的馬戲團」。
也因這個初衷,《FOCASA馬戲藝術節》於2023年亞洲規模最大國際馬戲藝術節在台南舉辦,其間雖因疫情,全世界被迫停格,FOCA團隊因此得到暫時放慢腳步停止飛行巡演,利用時間,好好籌劃這個國際藝術節。
因腳步放慢,更能圓滿的讓這個夢想更美麗,讓所有參觀的觀眾,看到沒有動物表演的馬戲,也很精彩,成功扭轉對傳統馬戲的觀點。
*馬戲的小知識開眼界 從傳統馬戲到新馬戲
智偉老師今日也分享了許多馬戲小知識,介紹馬戲源自羅馬的馬戲場Circus,那時的馬戲場,是提供賽馬賽車,表演馬戲的場所,也從橢圓形變成圓形 (circle),難怪馬戲團都以圓型為象徵,也是可移動的展覽空間,表演可無限迴圈,沒有極限,沒有終止。
早期的馬戲以動物及奇人為主軸,以動物及怪誔表演吸引群眾,也滿足了人的好奇心。從1970年代,動保意識的逐漸抬頭,新馬戲開始以「人」為核心,融入了現代的表演形式,華麗舞台加上炫麗的服裝,及多彩的聲光科技,這個時期以太陽馬戲團為代表。
新馬戲的三元素為小丑、特技及雜耍,老師風趣的提到,麥當勞叔叔及卓別林是當代小丑最佳的代表。老師也以投影介紹幾個特技的動作,如跌羅漢(三階人:底座、二階、三階尖子),也介紹加拿大鄉村的特技表演,以電鋸為道具, 運用時間差跟手感,營造魔幻與驚喜。
*馬戲走入當代 不再一昧追求高超技巧 走向探索概念 跨界實驗
智偉老師在講座中也分享了FOCA的演出花桇,以衣架等的日常的物件做為原創道具,看見衣架輔助下的有趣鬼臉,這些影像呈現及創新的意象,將馬戲的表演如同裝置藝術,也因可移動,更能貼近群眾的日常。
*FOCA初創期:從無知到無限 從台灣走向國際
智偉老師24歲就創立了戲團,這個名稱是林懷民老師幫他構思出的,在這條圓夢的路上,林老師也不斷地給予勉勵與支持,並借用雲門場地一年,供FOCA做為排練場所,思徒情深由此可見,智偉老師也懂知恩圖報。
初創期,從無知到無限,回首十年前,台灣是沒有馬戲團特技團,為了培養自己的劇團,智偉老師和團員,心中的夢想,就是回到劇場,如同回到學校的畢業展演,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著共同的期望,雖然剛開始,連遮風避雨的場地,最後在社子島的鐵皮屋,完成了許多FOCA經典戲碼,如消逝之島、夢與陰影、一瞬之光及苔痕等。
謝謝蟻老師在留言區的補充說明,讓我們明瞭「消逝之島」,是實境劇場加上地域導覽,演出形式觀眾一路跟隨,好有深度的藝術作品。這件作品,也是FOCA感念社子島,希望能夠留下一件作品,作為離開社子島之前的紀念,用藝術表演看到當代的社會影像。而與德國創作合作的「苔痕」,也反應當今的社會現象,青苔象徵人的韌性,從自身生命故事出發,成為精神象徵經典作品。「夢與陰影」則是延伸至人們與社會的關懷,透過身體語彙,融合更大程度舞蹈和戲劇,跨界元素進化且多元,讓劇演出更有渲染力。
*啟動馬戲公共性推展計畫 向大眾倡導馬戲藝術
FOCA也致力於培育後進,不但與教育體系合作,也在藝術節現場提供了讓孩子們能夠認識馬戲表演的環境。FOCA 品牌總監暨FOCASA 馬戲藝術節總策展人張又文說到:「以劇團來說,我們希望可以延續表演者的職涯壽命。讓小孩從小接觸,或許未來他們可以成為表演者,或者支持入場的觀眾。」
此外,除了著重馬戲藝術創作以及國際交流外,更積極走訪大小城市及偏鄉學校,推廣馬戲教育,致力用馬戲人精神的「快樂」與「勇氣」讓每個孩子擁有藝術平權。養人養才,相輔相成,並持續回饋社會,推動馬戲教育,為偏鄉孩子表演馬戲。從以上,看見是FOCA的永續經營理念。
智偉老師憑著堅毅的信念,創辦福爾摩沙馬戲團,結合不同專長的藝術表演者,打造台灣特有的舞台與品牌。
感動無限滿溢著,150場馬戲工作坊、400所校園推廣講座、22萬人觸及人數,看見FOCA如何用不同視角,創建馬戲藝術嶄新面貌。智偉老師從表演者走到幕後,初心純粹,並有著宏觀的眼光,聽著他對FOCA的熱情,看見馬戲的無限可能,也顛覆了我們對馬戲的短見,原來馬戲也可以很時尚,很前衛,更可以貼近生活。期望大家多支持劇場表演,攜手進劇看表演,是最好的行動支持,才可以讓這些有心經營的劇團,長久永遠,永續經營。也映證了他想做就去做的純粹初心,做了就有50%成功的機會。謝謝智偉老師的分享,讓馬戲不只是馬戲,馬戲可變得如此偉大。
文:ShaoHua
每一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也有超乎常人的堅持與毅力,而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就是一個實例。
今日蔚藍人文堂邀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分享他創造屬於台灣馬戲品牌的故事,並以「什麼是馬戲?」及「台灣也有馬戲團?」兩個提問,帶領大家認識馬戲的沿革,以及他為何起心動念,並在十餘年的歲月裡一步一腳印建構起這個將台灣推向國際的馬戲樂園。
在「什麼是馬戲?」之提問中,FOCA創辦人說明馬戲是從傳統的動物演出,走向結合小丑、特技、雜耍等元素,加入角色與故事,並以人為核心的新馬戲,再到不一味追求高超技巧,而以探索概念或議題為主的當代馬戲。
在「台灣也有馬戲團?」之提問裡,他則自陳在復興劇校(現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之軍事化學習歷程,包括:早上5點半起床、起床第一件事是將棉被折疊成完美的豆腐塊、每天倒立20分鐘訓練臂力及意志力…等,以及自身在雲門舞集得到的養分、林懷民老師及蔣勳老師的鼓勵,秉持著十餘年前創辦FOCA之初衷,從初創期的無知到無限、成長期的尋求馬戲多元面向,再到轉變期之公共性推展計畫。
年僅37歲的FOCA創辦人在這場講座中,沈穩地敍述學習經歷及創團過程,絲亳看不出他所承受過的艱辛,我想那肯定是因為他相信「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錬」,以及堅持著「讓馬戲走入大家生活,給大眾快樂與勇氣」之使命。
在聆聽這場講座時,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電影《大娛樂家》的劇情,以及以前看過兩次且嘆為觀止的太陽戲團表演。透過這場講座,我才知道台灣有這麼優秀且堅持夢想的馬戲團,讓喜歡藝文表演活動的我又開了眼界。希望日後有機會欣賞FOCA的表演,親眼親身感受馬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