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藍堂主
#理解指環彷彿擁有原力
放棄很容易,堅持卻很難
否定很容易,理解卻很難
這次我下定決心要搞懂華格納和尼貝龍根的指環。
仁斌老師常說:「功課我來做,音樂你來聽。」
乍聽德國巨匠華格納費時26年的巔峰之作,連演17個小時四個晚上的「尼貝龍根的指環」,面對西方奇幻文學之始,面對世界第一且最長的歌劇 / 樂劇,劇裡有上百個主導動機,講者不知身在世界各地聽眾的音樂素養深淺,要如何抓住聽眾對講題的興趣。
面對蔚藍人文堂這群資優班的資優生,仁斌老師是有備而來。
華格納是整體藝術的創造者,從小喜歡文學、戲劇、是作曲家、劇作家、所以能整合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劇場~但,我們是在線上演講,如何感同身受這「結構複雜,氣勢雄渾」的跨越三界的指環三代的宿命詛咒?
*
仁斌老師一人分飾六種角色,破解海報上的八個關鍵字:欣賞 / 華格納 / 指環 / 四聯劇 / 樂劇 / 看盡 / 愛與權力 / 人生寓意。
他演音樂老師,教大家從五線譜裡聽懂主導動機。他演舞台劇導聆人,看懂樂劇的經典畫面。他演說書人,說北歐神話尼貝龍根的指環。他演補習班老師,整理讀書資料給大家預習和複習。他演歷史老師,補充華格納的音樂人生。還要把這些角色全部融匯成蔚藍人文堂的主講人,時不時得唱譜給大家領會,回答大家聊天室的各種問題,和Q&A的堂主大挑戰。
*
為了化繁為簡,為了深入淺出,仁斌老師在華格納專題上集花很多心思在鋪陳,把音樂專有名詞解釋清楚,像是首創樂劇與整體藝術的劃時代意義。光是主導動機,看譜解釋一次,唱一次,聽兩次,何等耐心啊!並比較法式歌劇、義式歌劇和德式歌劇的差異。又華格納的音樂人生與作品息息相關,如果先否定華格納,何以能聽懂指環。
482位聽到最終場的人有福了!高潮在「齊格菲的葬禮」,眼睛看著樂譜上的動機色塊不斷地變換,耳朵聽著音符在跳躍,心情也隨之起伏,腦裡想的是四聯劇的主角與情節,藉著仁斌老師一一指明,當下秒懂,讓我更佩服華格納的天才神作!
*
一如寫作的起承轉合,指環劇情也從起承轉合中,對應出一個二元世界:代價與獻祭、愛與權力、愛與死亡、貪婪與權勢、宿命與承諾、犧牲與救贖、自由與律法....,總歸一字訣「貪」,起於貪婪,終於毀滅。
指環表面上在說北歐神話的神界、人界、與地界,卻引出華格納創作年代,自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沒落,打破階級的新世界秩序。從創世混沌開始至今,人性的貪婪永不止絕。戲看諸神的故事諸般不完美,148年過去了,貪婪的故事世代輪迴,舉目皆是的人生寓意,眾生上演起承轉合的劇情。
*
原本望之儼然的「尼貝龍根的指環」,在我聽完仁斌老師的導覽,吸收精中之精,擷取重中之重,華格納作品變得即之也溫,能用主導動機理解指環,彷彿擁有原力,更近一層研習樂劇。
難怪資深古典音樂迷張永青醫生會警告我,說:「聽懂華格納的音樂會中毒。」我家相公的音響已經終日環繞華格納的音樂了。
課前我花很多時間預習蹦藝術網站和聽蹦藝術Podcast ,並參考各家之言,課後再看蹦藝術複習,收穫加倍。感謝仁斌老師為蔚藍人文堂這一場「加料演出」,特別為堂友準備的教材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心神為之更加蕩漾,銘謝在心。
文:Debra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可說是19世紀最知名的哲學家,也是影響後代最深遠的思想家,尼采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更是許多青年學子接觸哲學的必讀經典。
1868年尼采在萊比錫認識華格納後,深受震撼。他在華格納的作品中發現了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精神,尼采曾形容第一次聽到華格納的音樂時:「我激動得每一根神經都在顫抖」。
55歲的華格納當時是音樂界思想的先驅,年輕的大學教授尼采視他為英雄,從他身上汲取許多音樂的養分,兩人又同為哲學家叔本華的追隨者,因而展開長達十年親密的友誼。但隨著華格納音樂風格的轉變,尼采因理念不合而主動與華格納決裂。
1888年底完成的《尼采反對華格納:來自一個心理學家的檔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錄了一系列尼采在1878至1887年間撰寫有關華格納及其音樂的評論。
尼采直言批判華格納「無止盡的旋律」是危險的音樂,就像人墜入大海之中游泳,失去了主權,是一種墮落,是現代文化的病態。這些文章說明了尼采與華格納之間在美學上的根本差異,兩人之間的友誼徹底的絕裂,從此分道揚鑣。
事實上,尼采批判的不是華格納的人格,而是無法接受整個時代的生命態度-基督教的頹廢生命觀!這樣的生命觀,尼采以【上帝已死】,來警醒世人,要真正的為自己而活,不斷超越自我,而達到超人… 尼采本身就是個超人,他善用自己語言學的專長,進行生命之辨,與其說他要尋找一個真理,不如說他要為受困的野獸,找到脫困的解方,而顯現更真實的自己!
華格納的作品,是尼采要射擊的目標,不是要作為摧毀的對象,反倒是尋出個提升的可能!這個世界的模板,不該是像<尼貝龍的指環>般,任上帝操控,而是該如<漂泊的荷蘭人>一樣,在困境中,撞破生命的潛在機會!尼采的話語,直到今日,仍深深地影響著身處 21 世紀的我們。
文:曾瓊玲
歌劇連載祖師爺---華格納耗費26年寫出長達15小時的四聯劇《尼貝龍根的指環》,仁斌老師也不惶多讓,在蔚藍人文台雲端講堂,用兩集超過6個小時的時間,精彩講解尼伯龍的指環。
在揭開指環的詛咒前,老師提到,他昨天剛去國家音樂廳聆聽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演出,該團在台北首演,指揮聶澤-賽金與樂團以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序曲為開場,老師用「摧枯拉朽」形容華格納的的作品,滿滿的煽動性好貼切,就像在風暴中航行的荷蘭人,面對大自然的逆襲,束手無策,更顯現自己渺小,但為了生存,只能做出離經叛道的行為。謝謝仁斌老師的分享現場聆聽大都會管弦樂團的感動,佩服老師學無止盡的好學與用心。
*發想於北歐神話及及日爾曼敘事詩 文字與音樂完美結合的曠世劇作
這1+3的史詩磅礡,創作靈感其實是來自來自北歐神話《諸神黃昏》,以及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感謝仁斌老師上週,為大家介紹華格納指環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序夜《萊茵黃金》,用動漫解說北歐神話「代價獻祭法則」的起源,有了上週以電影配樂解釋主動機的經驗,同理可證,環環相扣,今日老師繼續大家介紹華格納專題下集。
第一夜《女武神》
那耳熟就能詳的音樂,如同看見華麗女武神空中騎行。
《女武神》全長5個小時,瓦格納運用了空前龐大的樂器編制。歌劇第三章中一段著名的音樂《女武神的飛行》,又稱《女武神的騎行》(Ride of the Valkyries),在這段音樂中,瓦格納充分發揮了以長號、小號為主的銅管樂器的音色,在樂隊的伴奏下,輝煌的金屬聲音表現了女武神在空中飛行時的飄逸和瀟灑,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和宇宙空間的感覺。這段音樂也是最能體現瓦格納音樂風格的作品之一。
第二夜《齊格菲》
少年英雄齊格菲如何鑄成諾頓神劍斬殺惡龍,經歷奇遇之後終於遇見女武神,一見鐘情許下生死愛情之約。
齊格菲鑄成寶劍,刺死化為巨龍的巨人法夫納,根據林中鳥的指示取得了指環,殺了心懷不軌的米梅,並喚醒了女武神布倫希爾德,娶她為妻。在《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四部作品中,《齊格菲》最受作曲家青睞。
第三夜《諸神的黃昏》
完整敘述齊格菲如何墮入陰謀詭計,誤飲遺忘藥酒,忘卻了與女武神布倫希爾德的誓約;指環詛咒應驗:天宮諸神都步入黃昏一切盡滅,人間萊茵河氾濫、一片末日混亂景象;最後,布倫希爾德以走入焚燒齊格菲之火殉情,並讓指環回歸萊茵河~這世界終於回歸平靜。
《諸神的黃昏》上演時間長達4小時之多,劇中序幕與第1幕的間奏曲「黎明:齊格菲萊茵河之旅」,第三幕間奏曲「齊格菲送葬進行曲」與「布倫希爾德之犧牲」,這兩段音樂具經典代表性,常被管弦樂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奏。
*聽仁斌老師講故事 如聽音樂一般的如沐春風
老師上集講到電影《魔戒》三部曲,其實跟指環四部曲劇情還真挺像的,簡單來說就是:一群人努力搶戒指,然後全部主角都死了,最後開啟嶄新的世界。
整個故事圍繞著神界、人間、與尼貝龍根的侏儒三方展開,首部曲《萊茵的黃金》講述三界爭奪指環的過程,因為傳說中,只要誰能獲得這個指環,便能擁有無上權力,但條件是必須要---捨棄情愛。
*叔本華與華格納 二位才華洋溢
老師在講座中,談到華格納和尼采與叔本華之關聯性。文獻得知,叔本華是哲學家中最重視「音樂」意義的;而華格納是作曲家中產生最多「思想」討論,華格納沈浸叔本華的思想論,進而影響後世的音樂與戲劇,開創格局更大的史詩劇作。綜論,華格納的劇本創作,受叔本華的哲學理論影響很深,其中也彰顯華格納身為德意志民族的強烈優越感。
從上週的《萊茵的黃金》,到今日的指環三部曲,華格納的指環可以說是歌劇史上,篇幅長且深度廣度皆完整的劃時代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幕齊格菲之死,那主導動機來的悲壯,砰砰聲,就像命運之門開啟,宣告死亡的來臨。齊格菲有著高貴情操,他犧牲了生命,為了洗刷了神的罪(就像子與父之親情),而女武神---布倫希爾德的獨白,那段情感也偉大的令人動容,因為相較齊格菲的單純不知情,女武神從頭到尾都知事情的始末,她最後騎著馬,入火坑殉情,違抗神的旨意,音樂以大調結尾,象徵光明昇華,新世界仍有無窮的希望。
謝謝仁斌老師精彩的講座,深入淺出引領我們進入歌劇指環四部曲。
文:ShaoHua
接續上一講,今日林仁斌老師繼續為我們解說華格納《尼貝龍根的指環》,講題是「欣賞《指環》四聯作——在樂劇中看盡愛與權力的人生寓意」。
講座初始,仁斌老師先分享他前一日,在國家音樂廳欣賞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成立140年來首次登台之表演,現場聆聽華格納的第三部歌劇作品《漂泊的荷蘭人》序曲感受到的震憾,並簡介《漂泊的荷蘭人》故事內容,以及點出華格納作品的三大特色:
一、摧枯拉朽的管弦樂。
二、精彩的劇本。
三、女性/愛情的救贖。
此外,仁斌老師亦略述歌劇院管弦樂團,與一般管弦樂團在演奏詮釋之差異,並說明華格納受尼采、叔本華之影響,及播放比《漂泊的荷蘭人》晚6年完成的法國歌劇《先知》序曲,讓我們比較華格納與其他作曲家在音樂佈局上的不同構思。
在聽仁斌老師談《漂泊的荷蘭人》時,我想起去年在一場音樂講座認識華格納,正是源於這部作品,而勾起我對《尼貝龍根的指環》的興趣,則是那場講座會後QA時,聽眾向講師許願開講《尼貝龍根的指環》。如今能在蔚藍人文堂聽仁斌老師談《尼貝龍根的指環》,又在這場講座聽他談《漂泊的荷蘭人》,對我而言,似是有種奇妙的緣份牽引。
在仁斌老師的分享後,講座進入正題,故事從序夜《萊茵的黃金》尾聲開始談,而後進入《女武神》、《齊格飛》、《諸神的黃昏》三聯作。仁斌老師在講座中選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2012年製作的《尼貝龍根的指環》作品,透過影像帶我們看導演如何呈現劇中場景,又以旋律及曲譜帶我們反覆聆聽屬於各個人物、場景的「主導動機」,加強我們對整部劇及音樂的理解。
「功課我來做,音樂你來聽」
「聽音樂就像學英文單字一樣,累積愈多,懂的就愈多」
仁斌老師在講座中循循善誘的引導,讓我不禁佩服他除了是個談音樂的高手,也是個說故事的能者。透過他的分段破解,華格納這部歷時26年、在音樂旋律及故事內容都精心佈局及設計的鉅作,不再是冗長難耐、艱深難懂的劇碼,而是處處充滿樂趣的經典。
今天講座中,最令我感動的音樂橋段是齊格飛的葬禮。貫穿《尼貝龍根的指環》全劇的「主導動機」,在此段有了完整的呈現,從指環、詛咒、齊格琳(齊格飛之母)、孿生兄妹(齊格蒙與齊格琳)的愛情、悲哀之人(齊格蒙對身世的感傷)與瓦爾松人(齊格蒙與齊格琳的故鄉)、諾頓劍、齊格飛及屠龍號角、凡人布倫希爾德(女舞神)、死亡,華格納藉此做為齊格飛一生的回顧,聽來讓人相當不捨。
講座最後,仁斌老師總結《尼貝龍根的指環》是一部引用典型「起、承、轉、合」過程敍述的故事,四聯作中有各自的主題,包括愛與貪婪權勢的鬥爭、愛與律法的對峙及矛盾、因愛得到自由、自我的犧牲和救贖,並以工業革命後歐洲貴族没落的預言做另一種詮釋,引伸出最大的警世寓意為人性的貪婪。
經過這兩週的復習及學習,讓我對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有更深的認識,非常感謝蔚藍人文堂的安排及仁斌老師的解說。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欣賞到這四聯劇的作品,甚至前往德國拜魯特進行華格納朝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