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藍堂主
李武錚老師是數位聲音美學 / 音樂唱片製作 / 聲音設計 / 影像廣告配樂 / 表演創作 / 表演指導 / 戲劇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原聲合唱團」志工
李武錚的音樂養成過程非比尋常。李氏家族是有兩三百年的陣頭傳承者,他從小接觸舞龍舞獅的民間文化,長大後轉為王子Men樂團的吉他手,廣泛接觸各類音樂的過程中,對聽覺的敏銳度異於常人。
李武錚在大學裡教表演藝術、聽覺傳播、和錄音工程,他說:「配樂跟導演有著不同的溝通語法,了解音樂語法,能夠增加學生製作時彼此溝通的語彙,聽出聲音的美感與思想性,理解配樂的創作動機,養成記憶印象與專業技能。」透過聽覺傳播,提升大家在聲音美感與創作動機的聽覺素養。
不論教學與專業工作多麼忙,武錚多年來擔任原聲志工,原聲仰賴武錚的專業,尤其是在舞台技術和專輯製作。他在「媽媽的愛」專輯擔任音樂製作人和錄音混音,和「為你而唱」的混音錄音等作品,更是許多重要演出的幕後功臣。
2022年李武錚邀請馬彼得校長在世新大學線上大師講堂,為廣電系學生分享最具代表性的台灣音樂。原民音樂是台灣土生土長、最原淬的聲音創作,「這樣的創作美感,是我比較想要帶給同學的一種聽覺刺激」,希望大家能聽出聲音的思想性,培養分析聲音的習慣,理解聲音傳遞的意義,進而開啟創作之路。
文:曾瓊玲
佩服蔚藍識人之神力,邀請到出身陣頭世家的李武錚老師講授配樂之魔法。從台灣的傳統北管音樂,啟發堂友們對主體動機(motif)的了解,潛移默化引導我們欣賞配樂之奧妙,聲歷其境進入時空的魔法,進入哈利波特配樂的奇幻世界。
李武錚老師在大學裡教表演藝術、聽覺傳播、和錄音工程,天生耳朵敏銳的他,擅長解決聲音的問題,化繁為簡,將音樂的複雜圖像化。
他說:「配樂跟導演有著不同的溝通語法,了解音樂語法,能夠增加學生製作時彼此溝通的語彙,聽出聲音的美感與思想性,理解配樂的創作動機,養成記憶印象與專業技能。」透過聽覺傳播,提升大家在聲音美感與創作動機的聽覺素養。
今日講座從北管的陣頭音樂開場,聽見鎖吶及鑼鼓帶來的喧鬧,童年記憶響起,經過老師講解之後,明白陣頭文化及音樂大有來頭。
陣頭的隊型大有學問,各項器樂及陣圖都有著背後的涵義,這與我印象中的陣頭,真的有很大反差呀,原來陣頭不只是電音三太子而已。
讚嘆老師的授課功力,從台灣的陣頭文化做「起因」,談到哈利波特電影配樂的動機「目的」。
*神仙走過 消災解厄
今天的講座,不僅耳目一新,還大開眼界,老師介紹了幾種陣法:如四柱四門連環陣、祝大壽、三敬禮等。原來,舞「龍」舞「獅」的龍行及獅步(龍咬水、神龍盤柱),都有所本,其撃鼓法也大有學問,拍點及節奏變化各有奧妙之處,藉由動作及擊鼓的循環,呈現陣頭的故事及表現的內涵。
*用旋律取代對白 莫利克奈的海上鋼琴師浪漫淒美
老師很推崇義大利配樂大師---莫利克奈的「海上鋼琴師」,電影男主角1900對女主角 一見鍾情,以琴聲傳情意,音樂輕柔動人,旋律也隨著女主角的走動起伏著,以琴化聲,訴說著濃情蜜意。片中,〈Playing Love〉的主題動機,貫串整部電影配樂,如老師所言,成功的電影配樂,無須太多,只要有「重要樂思」,就能與觀眾產生情感連結,激起火花,為電影加分。
*配樂如魔法師 同一場景呈現了不同色彩
老師太厲害,用電影「復仇者聯盟」的片段,搭配不同的電影配樂,就可產生不同的情節,藉由不同類型的音樂,讓同一畫面情節產生變化,讓動作片變成浪漫片,解鎖配樂潛文本的影響力。
*哈利波特帶來聲音魔法 歷經多位電影配樂作曲家
上週在仁斌老師的引導下,堂友們還沈浸在從華格納的「指環」四部,沒想到本週又進入入華納電影的「哈利波特」八部奇幻,也想到武俠小說的天龍八部。
作家羅琳寫的哈利波特,非僅少年讀物,她巧妙地將奇幻世界落實在現實生活中,魔法世界的人情世故豐富精彩,充滿著無邊際的奇幻想像,主角哈利波特可正可邪,如布袋戲的史艷文,角色的繁複不輸華格納尼伯龍指環。
從故事劇情推展,到配樂引人入勝,進入哈利波特配樂潛文本,也認識幕後配樂的神奇魔力。此電影系列的前三集,邀請了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親自操刀,曾經譜寫出《星際大戰》、《超人》、《法櫃奇兵》等經典主題旋律。在《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標題片頭打出時,配樂立刻帶出神祕又迷人的氣氛,讓觀眾瞬間被吸入魔幻的世界中,嘿美主題(Hedwig’s Theme)更成為《哈利波特》的招牌旋律。
*符號.情緒.記憶.故事性都是創作動機 牽動魔法聽覺
嘿美是哈利波特所飼養的貓頭鷹,在魔法世界中擔任信差的角色,因此大概可以聽到此主題中有從空中「鳥瞰」的感覺。而根據約翰.威廉斯本人的說法,在初步寫成一些配樂主題後,似乎全部人都對於《嘿美的主題》最有感覺,因此他決定將此旋律抽出來,成為貫穿整部電影配樂的「主導動機」。
約翰.威廉斯先用了「鋼片琴」這個鍵盤樂器獨奏,製造出像是音樂盒般的聲響,引起聽覺上的開頭效果;之後弦樂的襯底加入,上下行音階不斷遊走,如咒語般流竄;在弦樂快速地過門後,法國號接替,象徵光明溫暖。印證了音樂能補對白之不足,電影中沒說出的話,在音樂中可找到答案,這就是配樂的潛文本。
嘿美主題不停變換,藉由變奏產生轉場效果,配樂也會隨著主角或配角出場,產生不同的編製,主角上場時,音響及器樂編製會較宏大,呈現主客差別。在同一旋律中,約翰.威廉會利用器樂之不同配置,呈現出不同主題的不同面貌。因此,主題動機貫穿電影中,有時會聽到壯闊的弦樂合奏版、輕巧的管樂重奏版,或是主題變奏等等,揉合多樣風格,讓聽覺隨時充滿新的刺激。
*莉莉主題(Lily’s Theme) 聽覺再現 感傷迴圈 呈現主軸
除了洗腦的嘿美主題外,莉莉主題(Lily’s Theme)情緒滿溢,也充滿著音樂的美感。最終章《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上、下兩集電影交響在史詩般的最終章,哈利、榮恩與妙麗三位主角踏上旅程,尋找並摧毀佛地魔力量的秘密。
莉莉主題是法國作曲大師亞歷山大.戴斯培所編,他連獲兩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也以《色戒》奪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作品包括《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王者之聲》《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亞果出任務》和《水底情深》,創造細膩又豐富的音樂。
此主題內斂但渲染力極強,從弦樂緊扣著愛與犧牲的主題,到管樂漸行張揚,展現出風起雲湧的悲壯,再回到令人心懼的巫師對絕,讓觀眾隨著交響樂的引領,也想躍入哈利與朋友的冒險征途。
謝謝武錚老師透過哈利波特的配樂創作動機,帶我們明瞭聽覺傳播的威力,也提升堂友們在聲音美感與創作動機的素養。明白美感,是一切藝術之最高目標。
老師不僅是陣頭王子,還是配樂天才。感謝老師利用三個多小時的時間,讓我們從陣頭音樂,明白聲音效果的妙用,及配樂的無窮魅力,明白陣頭不僅是宮廟繞境祈福,趨吉避凶,更包含故事的起承轉合,堂友們皆敲碗期盼,之後能有場陣頭的專場講座,讓這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技藝文化,再度被記憶及傳承下去。
文:ShaoHua
說是延期的講座,卻來得正是時候。在林仁斌老師談華格納善用「主導動機」進行創作並影響後世電影配樂後,緊接著由李武錚老師談《哈利波特》電影配樂,讓這因緣際會的偶然形成自然巧妙的安排,進而串成系列連貫的音樂學習。
出身陣頭音樂家族,自幼受宮廟文化洗禮、耳濡目染,求學期間學習吉他、主修戲劇,已練就一身多才多藝,後在劇場、唱片公司、電視台等工作歷練,發掘自身絕對音感之天賦並盡情發揮,更讓武錚老師進化升級。
今日講座,武錚老師先簡述他的學習養成,並以家族所屬「三重聯樂社」服務先嗇宮宗教慶典所錄製之影片搭配大學時期所做的報告,影音圖解陣頭音樂(北管、獅/龍鼓之打法)、陣法(四柱四門連環、祝大壽、參進禮)及舞龍形式(龍咬水、帶尾、帶中、帶頭)。
雖說很多人覺得台灣的陣頭文化是素質較差、極其吵鬧的活動,但從小到大跟著媽媽在住家附近宮廟參拜,至今後仍喜愛參與宗教盛會祭典活動的我,卻覺得這是民間信仰習俗中重要的一環。今日透過武錚老師的解說,讓總是處於外行看熱鬧的我,明白陣頭是驅吉避凶的祈福儀式、陣頭音樂是為了加強神明百官的威儀,是今日講座最令我意外的收穫。
在「陣頭小帥哥養成記」後,講座開始切入今日的主題—電影配樂。武錚老師先為大家復習所謂的「動機」,並以《Crossroads》、《波西米亞狂想曲》、《海上鋼琴師》、《復仇者聯盟》等部電影片段說明「動機」所代表的符號、情緒、記憶及故事性,進而闡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可表達說不出口的話,並具強化劇情入耳入眼再入心的魔力。
其間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海上鋼琴師》的選段中,主角透過鋼琴演奏表達對傾心女子的情意,也透過旋律分析似是謀殺親夫準備潛逃的女人、忘不了過去的男子、看破紅塵的妓女、偷渡頭等艙的男子;在《復仇者聯盟》中,武錚老師剪輯《不可能的任務》、《鐵達尼號》、《神鬼奇航》及《冰雪奇緣》的主題曲,創造不同的視聽效果,非常的有創意及有趣。
在「動機」的鋪陳及打底後,最後進入今日講座的主軸—《哈利波特》的電影配樂。J.K Rowling所創作的《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內容原本就充滿奇幻色彩及豐富想像,在登上大螢幕後,必然要有強而有力的電影配樂強化故事,讓人物及劇情更鮮明生動。歷經四位配樂大師的電影製作,武錚老師特別談第一位之John Williams及第四位之Alexandre Desplat,並以電影中的「嘿美主題」、「葛來芬多主題」、「莉莉主題」解說電影情節及劇中人物,也解釋音樂潛文本的意涵。
今日初登蔚藍人文堂的武錚老師,以在學校授課的方式,深入淺出帶領大家領略音樂與劇情相輔相成的重要性,而其自身陣頭的家庭背景,似也賦予他對台灣宗教音樂的流傳使命。這場講座內容讓人耳目一新,即便是延遲的講座座,卻是不早也不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蔚藍堂主
平常我在演講前,會花一個星期做功課,準備五十道題目做Q&A,甚至會寫近萬字筆記。
這一場武錚的演講,他整個人放「鬆」了,我也放鬆了,直視他的笑容,行雲流水的對答,不知覺已過三個小時又四十五分鐘,武錚的機智巧妙,在Q&A裡和大家真誠互動,完全不輸正式演講內容。
*最搞怪的亂問
李武錚是演講素人,是專業幕後人員,是大學講師,網路上名不見經傳,可參考資料極少。
我所蒐集到的照片幾乎都是「側臉怪」,堂友們直到Zoom 演講開鏡頭才見到他本尊正面照,驚呼原來是顏值高的帥哥喔!演講中紛紛私訊我,他長得很像.....,甚至P圖給我對照。
若問像洪榮宏者,粗估年紀在60+
若問像冉天豪者,粗估年紀在40+
若問像倪安東者,粗估年紀在20+
堂主在Q&A時藉故亂問:「有人說你長得像OOO,這問題要問你,還是問你爸爸?」
武錚頑皮應對,說:「關於這問題,我也問過我爸爸,可是我爸爸說,應該問我媽媽。」武錚家族是陣頭世家,父親是民俗北管的前輩大師之一,父子感情好得可以這樣對話。
這當然是故意製造開玩笑的笑果,這樣一位陽光男孩,心胸坦蕩,和全球堂友現場聊天,將場控在活潑生動的氣氛中,給Q&A帶來一波又一波問答高潮。講者放輕鬆,聽眾也放鬆,如魚得水,沐浴春風。
*最機智的表演題
堂主問:「 你是如何遇見貫師,成為原聲九年奴工?」「請問你與貫師之間,印象最深刻的事?」
他說起在歐洲巡演擔任技術設計總監並隨隊照顧學童,有位孩子把他視為父親的依戀與安全感,談起這些年不求回報的付出過程,有種被滿足的成就感。武錚的有愛有溫暖,得到孩子的純真信任,和貫師的看見與感動。
武錚是聽覺敏銳者,是教音效配音和表演藝術的老師,是善說故事者,他一人分飾兩角,學貫師說話的語氣唯妙唯肖,讓我們多麼懷念恩師啊!經過四年,我們仍懷初衷,成為共同成長的大家庭,共好成長,我很幸運遇見更多原聲志工,完成貫師未竟之志。
堂主問:「請問你可以用馬校長的語調,做這一場演講的結論嗎?」
武錚反應超快,說:「這是表演題。」一秒鐘,全憑現場機智。
武錚說:「今天這音樂~潛文本,我們是用哈利~波特為例,讓大家感受電影配樂的魅~力所在,把歌唱~得很好,感謝大家給這個機會,願後會有期。」
*最顛覆的教材
那段「復仇者聯盟」配樂,是演講前半小時,經盈宇建議,臨時改成讓堂友現場猜猜看,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大家都很有亂猜的參與感。武錚的精準剪接和節奏拍點,讓大家現場體會,同一影片不同配樂的感受力絕對不同。
又哈利波特原創七本小說450萬字以上,改編八部電影,如何讓人溫故知新,重新認識哈利波特的精華呢?
武錚剪接出嘿美主題曲(哈利寶寶初到水蠟樹四號)、霍格華茲主題曲(分類帽儀式、魁地奇大賽)、到莉莉主題出現五次的愛與生死的強度逼近感。
就算你沒看過哈利波特原著、就算沒上過音樂課,看不懂五線譜的人,都能用視覺與聽覺,感受配樂咬緊畫面,對推動劇情發展和撩撥情感的魔力。這都是幕後製作的專長,透過武錚老師的解析,點出聽覺藝術的高妙之處。
還有「海上鋼琴師」主角初遇的配樂,透過武錚的旁白,聲聲傾訴,一如情話,經典畫面與配樂,永留人心。
*只講一半的簡報,留一半吊胃口
武錚的簡報風格很哈利波特,帶點神秘,文字量少,全憑說話者厚積而薄發的功力。你怎麼相信這是一位素人的第一次演講,口條順暢、節奏明快、掌握主軸、吸緊眼球,蜿蜒鋪陳,最後海納百川為聽覺傳播的藝術。
448位堂友們在聊天室敲碗再續前緣,許願~民俗文化陣頭音樂+魔戒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