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蔚藍堂主
#致敬台灣行者
我仔細拜讀沈珮君新書「他鄉.故鄉」自序文,她以「台灣行者」來紀念台灣那個有骨氣的年代,感恩那些從大江南北匯聚在此,不分彼此的「台灣行者」。他們是一群將失望轉機為希望,畢生以行動愛台灣的人,竭盡所能把台灣造就成世界的一道光,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道光。
沈珮君以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是大時代的小水滴,匯聚成大海。「時代的巨輪說起來蕩氣迴腸,但碾壓過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那些被巨輪碾過而立起身軀,成為推動巨輪的人,不是天生偉大,而是自立立人。」
本著記者求真求實的精神,作者忙著和時間賽跑,親自聽傳主說生命故事。我是看了文章後才知道,每一個人的最初都是那麼不可思議,翻轉命運將手中的爛牌,打出一手好牌,他們曾經受貴人幫助,也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在藝文界、新聞界、工業界、文學界等成為箇中翹楚。
悠悠一世。一世悠悠。
作者在這六年歷經婚變、父親猝世、母親罹癌,「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我都精神相陪。
願台灣行者帶給讀者的生命有光。
文:曾瓊玲
我敬讀此書及堂友講座後的迴響中,看見珮君老師就如書中每位行者的最佳代言人,懇切用心耗時6年,涓字點滴終成巨作。此書從台灣經濟發展之父---尹仲容先生開始記述,書末以山東流亡學生奮鬥史為尾。
從書的自序得知,珮君老師每撰摩一位傳主,訪問至少6次,每次2-4小時,周邊人訪問至少5位,多則10餘位,6年訪問人次不下200位,參考的書籍更超過百本。謝謝珮君老師的真情意切,將這些逐漸隨時光淡忘的仁義俠者,化構為四篇的章節:但使龍城飛將在;人才.國命也;依於仁.游於藝;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這些行者,是真正的台灣之光,為了照亮別人而燃燒自己,歷史若未即時保存記錄,恐稍縱即逝、難以考證,感謝珮君老師的無私付出,將這些行著的光芒收存於字裡行間,他們的所作所為也隨著此書的出版,深深刻在我們的心中,這些台灣的貴人,隨著歷史記載,將代代相傳。
*台灣的行者 是仁者 也是忍者
「仁」是孔子儒家學說的核心,象徵聖人的德行,「仁」者愛人。 「仁」字在字形上看從「人」從「二」,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書中的每位行者,都依於仁存於義,為人處事不僅反求諸己,還推己及人。
書中的第一位人物:尹仲容,他是台灣工業之父,也是台灣經濟發展之父,台灣經濟由於他才開始蓬勃飛揚,落實資源分配,在很短的時間,就促進台灣經濟改革。他是拼命三郎,一人抵三人用,但也因鞠躬盡瘁,積勞成疾,未滿60
歲,就捨命而逝,但他身邊的幕僚---葉萬安先生也承續了「尹仲容精神」,雖近百歲至今仍為國家經濟操心深慮。
這些龍城飛將,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誠如國父的名言:「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亦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雖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
*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光 護國神山
近半世紀來,台灣經濟飛躍發展,斐聲國際,享有「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典範」之美譽,1960-1970年間,雖處在最壞的時代,但也為台灣創造最輝煌的時代,因為許多仁者,於困境中一再突破,創造出傲世的經濟成就。其中,奉獻心力之士就如書中所提到的尹仲容、葉萬安、孫震、蕭萬長及曾繁城。這些行者,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不可磨滅之貢獻,都可列為台灣經濟發展奇蹟的締造者,他們的生命與台灣經濟發展史相結合,均以國家社會利益為第一,為國家擔負了重要的責任,也為國家提供了高度的智慧和貢獻,他們的生活都過的十分清苦,但時勢造英雄,沒有人叫過苦。
孫運璿、李國鼎、王作榮等人,雖未收錄書中,但在書頁篇章中,不斷出現他們的身影,因為他們都是「尹仲容精神」的直接、間接關係人,張忠謀先生就曾說:「沒有李國鼎就沒台積電」,他們都有著「愛國愛人」的共同特質,一生高風亮節、清廉質樸,感念這些為台灣經濟戮力一生的行者。
*人才國命也 傅鐘21響提醒思考的重要性
辦學鞠躬盡瘁的傅斯年校長,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是我們求學時的座右銘,1944年以「美金公債案」公開炮轟當時的行政院長孔祥照,1947年又炮轟未子文,「傅大炮」一稱由此而來。
他重視貧富不均,才大心細,以身殉校。胡適先生曾以十四「最」: 最稀有的人才、記憶力.理解力最強、最大膽的大刀闊斧的本領…等,推崇傅斯年。
*出身鄉土 堅苦卓絕 讓台灣文學名揚國際
書中講到黃春明九彎十八拐的求學生涯,生命中因為遇到許多貴人,才成就今日的他。第一個貴人王賢春,是黃春明的中學老師,後來被當匪諜槍斃了,她只不過是一個從大陸到臺灣的讀書人,但她始終懷抱理想,有教無類,她慧眼發掘了黃春明有文學天分,欣賞他,鼓勵他,送書給他,這本書,影響了黃春明的一輩子。
除了龍城飛將、教育界的巨擘、文學及書法家等,書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就是澎湖713事件---山東流亡學生血淚奮鬥史。身為外省第二代,猶記在年少時,聽到父執輩談到那段故事,依稀記得家父生前曾跟我提到,他從大陸隨著山東流亡學生來台時,在港口被人用麻布袋綑綁丟棄,原來那些因年少無知,視為光怪陸離的事,都是真的。謝謝珮君老師把這些充滿著歷史傷痛的事蹟,用文字還原真相,輾轉迴流到我的記憶中。
此書承載著仁心厚德,謝謝珮君老師記錄了那個時代下的巨人,從書中,讀到誠語真心,看見耗時6年的漚心瀝血。古月照今塵,據實呈那個大江大海的時代, 高風亮節的典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出生在那個時代的我,伴隨這段歷史成長,更能感同身受。
引狄更斯《雙城記》語:「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充滿智慧的時代也是最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感恩這些台灣行者,在最壞的時代,締造台灣奇蹟,讓我們從一無所有到衣食無缺。
哲人日已遠,典型習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讀了《他鄉.故鄉》後,踩著聖賢仁者腳步,會更疼惜台灣;看著美麗的島嶼,會更感恩所有的一切。這些行者的典範,願能一代傳一代,雖行者漸日落西山,但不會被遺忘。
文:ShaoHua
數日前,一本內藏作者簽名、外裝封面精美、書名題字遒勁,並有眾多好評推薦的《他鄉‧故鄉》新書,透過聯經出版公司郵寄到我的聯絡地址。我小心翼翼捧在手上,感受到的不只是書體本身的厚重沉甸,更是贈書人的一番情深意重。
依循慣例,我為新入手的書籍套上一層以透明資料袋加工而成的自製書套。不讓它在日後反覆開卷翻閱中玷污了書衣,並期常保它初入家門時的「青春美貌」,是我對一本好書的敬重呵護之情,也是我的珍藏愛書之道。
新書入手後,雖尚未有閒暇逐篇細讀,但為了能對《他鄉‧故鄉》作者沈珮君老師在蔚藍人文堂現身說法時能有所共鳴共感,昨晚臨睡前先讀了「作老」張作錦為這本書所寫的《編者的話》,今晨再續讀洪蘭、管中閔的推薦序,席慕蓉等9位作家、文人、報人、學者之推薦語,以及作者的自序,不禁熱淚盈眶…
昨日下午才把近期斷斷續閱讀的《上癮臺灣史-一部400年的島嶼生存角力賽》讀完,對於這座島嶼的歷史演進及現時處境,有種莫名的哀傷及擔憂的我,一時半刻還難以整理思緒及情緒書寫感想,而珮君老師這本書的內容又接著帶給我不少震動。
是什麼樣艱困危難的時代,才能形塑出如此堅毅卓絕、高風亮節卻又低調不語的人物?他們又為何能傾其全力無私無我奉獻、只求為國家人民著想?拭去眼角的淚水後,我靜靜等待今日講座時間的到來,讓珮君老師為我解答。
這場為時三小時的講座,珮君老師在前段以「台灣行者的身影」一一訴說她書中所書寫的人物及事件,後段則以「明明白白我的心」陳述她的起心動念、書寫的目的、期間的困難,以及小人物帶給她的意外震動。儘管書中人物有許多名字對我而言極其陌生、生平事蹟也未有所聞,但聽著、看著珮君老師以慷慨激昂的口吻、堅定不移的神情,說出個個有風骨、有典範、有壯志的生命故事,真是一篇一篇叫人動容。
費時六年,經過無數次採訪、錄音、整理及書寫,珮君老師精選13位在經濟、教育、藝文發展具有卓越奠基貢獻的典範人物、1位在受迫中更堅強的勇者、1個不容被遺忘的事件,為他們立傳留名。珮君老師稱他們為「臺灣行者」,因他們在動盪的時代,把我們的島打造成世界的光。
在成書過程中珮君老師始終與時間賽跑,因其採訪對象最高壽者已有近百歲人瑞,最年輕者也已年逾七旬。可惜歲月無情不待人,在《他鄉‧故鄉》出版前,「結晶釉」大師孫超於今年2月辭世,未及目睹珮君老師為他書寫的篇章,雖然略有遺憾,但至少珮君老師以文字讓他永存於世。
過去在台北參觀李國鼎故居、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時,曾被他倆愛國愛民、劬勞奉獻感動不已,還在自己的日記上寫下「哲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之感言。今日聽珮君老師演講,認識諸多為臺灣今日經濟奇蹟、文學素養培育、藝文活動播種的奠基者,著實讓我肅然起敬。
除了《他鄉‧故鄉》書中敍述的人物,珮君老師也談及她想書寫朱銘、東華書局創辦人夫人卓劉慶弟。聽聞卓劉慶弟女士行善不欲人知的事蹟,我心極受感動,也更加明白為何珮君老師會想把這麼多典範納入書寫。真心期待珮君老師能再續大願,將更多也值得景仰學習的典範介紹給世人。
感謝珮君老師發心起願成就如此偉大的著作,讓我們明白典範除了在夙昔,也在《他鄉‧故鄉》裡。
文:Yvonne
聽完今天的講座,「歸馬識殘旗,找到回家的路」竟讓我落淚。
不論大人物小人物都可以為國家盡心力,我們只要每日一件小事,就能創造生命的意義。
讓我重新對「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有了新的感受,哽咽。
找出生命的典範,就給了人們正向活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而這些都是珮君願意花六年的時間努力不懈採訪出書的動力。歷史就在我們身邊,珮君與時間賽跑,讓不為人知的歷史流傳不朽。謝謝珮君。
文:Yolanda
我們家我父親也是在這時期投入紡織業,在蘆洲開始設立針織廠織布,也是搭上這一班列車發跡的。
很認同珮君所說的,歷史並不是在書上,而是在我們的生活中。
她真是用生命的在寫歷史,為我們這時代在做真實的紀錄,跟時間在賽跑。
珮君真是極盡洪荒之力,在退休之後,將上一代,從故鄉到他鄉,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用生命寫的血淚故事,邊讀邊感動,感謝珮君為這一些埋頭苦幹的父執輩精心紀錄,再不寫他們都要進入被遺忘的年代,因為我們也要奔向即將"失智"的年代了。
這些人格高尚的人,都有為善不為人知,不伎不求,甚至大公無私得身後蕭條,或低調得隱姓埋名,真是感謝珮君這樣得發心,並且完成這樣的巨著。
--------------------------------------
想起司馬遷當時寫刺客,遊俠列傳的精神,歷史通常都為政者立傳,才有報酬,鮮少為所謂道德高尚者有風骨之人寫傳記,不計名利只為心中仰望寫傳,即使在現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我們所看到的新聞視頻,也未必是真實,因為座標不同,立場不同。
這六年以來,看著珮君往往為著訪談,蒐集料,即使頂著大太陽或冒著疫情感染危險,所以我說她是極"洪荒之力",她常跟我說,再不寫就來不及了,我只能說:吾佩服,她是一個真性情的俠女,也激發起久已埋藏的熱血。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珍貴水滴,一起加入歷史大拼圖的書寫活動。
文:蔚藍堂主
今年四月,我去澎湖旅行。我問導遊:「你知道澎湖七一三事件嗎?」
三十餘歲的他腦子一片空白,說:「抱歉!我幫你問問看。」
隔天,遊覽車要進入跨海大橋前,他遙指海岸上突出的一塊碑,說:「那就是七一三紀念碑」。
有點遠,我看不到,我看不到的何止是一塊平反的紀念碑,更是我們這一代跟不上的歷史。
如果不是因緣際會,遇上一些人,我可能也不會去爬梳這一段歷史,試圖去瞭解曾經發生的歷史。
*
某年我主辦一場食品安全的演講,請台灣衛福部研究員林信堂教授在爾灣演講,他正好要去秘魯參加APEC會議,順道來我家。
當天第一個提早到場的聽眾端坐台下,我主動去問候,他說:「今天我太太去參加小兒科年會,我代替她來聽演講。」
「請問你是?」我的有眼無珠。
相談之下才知道,夫妻倆是台大醫學院的同學,張鑫是當屆唯一考上醫學院的女生,後來到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和小兒科實習。黃昭碩醫生是南加州Huntington Beach的癌症專科開業醫生。夫妻檔在南加州行醫三十餘年,始終以仁心仁醫仁術,助人救人醫人無數。
我臨時請託,請黃醫生可以和我們分享飲食與癌症的最新相關研究嗎?黃醫生當場答應,會後給予二十分鐘的簡要說明,成為當天演講的意外收穫。
我感受到黃醫生的謙虛低調,學養豐富,散發熱心愛心,給予大眾正確的衛教知識。
*
後來我們在同一個讀書會,也會在幾個聚會場合相遇。公開場合裡,他們保持一貫的低調安靜,始終是清清潤潤,不顯光芒,也不失溫暖。
張鑫醫生每年導讀醫學專書,是我的醫學養分來源之一。某次我聽完張鑫導讀「當呼吸化為空氣」,我私下表達我的崇敬之意,一個資深醫生說另一個年輕醫生培訓過程中見證生死,成為殉醫之人,令我戰慄。
張醫生的演說技巧純熟洗鍊,毫無贅言,條理清晰、她的口說表達之聰敏智慧,沒有絲毫犀利傲嬌,令愛聽演講的我深深折服這功力。她化繁為簡,從大書抓重點,從細節解析,是個真正讀書人,受到大家的尊敬。
*
曾經我小兒子進入青春期時有困惑,我私下請教過張醫生。她想出一個聰明辦法,約某週六在圖書館,請我兒子當家教教 iMovie app。為了演這一齣戲,張醫生和黃醫生還慎重付家教費給小老師。
事後,資深小兒科張醫師寫一封信給我,說:「他思維清晰,敏捷。是個極聰明的孩子。個性雖不很外向,但這是對學STEM 數理科學有利的個性。在應對上以他的年紀是夠成熟,而且自信心還是不錯的。在兩小時相處𥚃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這對當時焦慮無助的媽,是多麼大的定心丸啊!
*
我讀過兩本關於張醫生家族故事的書:「十字架下的校長」和「一甲子未亡人」,無意間連結出,尹仲容的孫媳婦和張敏之的小女兒每週一起爬山。
因緣巧合,我在南加州遇上幾位七一三事件受害者的家人,原來歷史離我這麼近。不只是張敏之校長的後代,許多聊天意外串起的話題,拼拼湊湊,讓我一步一步靠近口述歷史。
當年二十二歲的劉廷功挺護校長而含冤坐牢,出獄後從事教職,又移民到加州經營錦鯉場 ; 我曾在感恩節冬夜裡,聽著未亡人劉媽媽述說當時事件,今年八十七歲的她記得相關人事及後續,子孫輩未必能懂,但她是終身不能忘也忘不了,也無人能訴說,她嘆了口氣,說起先生早逝,無法見證歷史平反。
我的鄰居曹陳淑玉女士今年九十二歲,山東青島日報創辦人的女兒,她用一口濃重的山東腔說起這段歷史時,感嘆世人知之者少矣。
這群八、九十歲的見證人,當年是十幾歲的流亡學生,卻經歷戒嚴以來第一樁最大的白色恐怖案,有沒有人關心他們的家人後來如何活下去,他們為什麼一生小心翼翼,一生謹言慎行。
活著向後看,背後始終有個寂寞的靈魂,活著向前看,展現出「那沒殺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見證,讓子孫後代長出更強大的力量,寬厚而堅定,不是出自報復、報仇、報應、而是上進、奮進、再前進。
書末第四部「那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其中這一篇「七千人夢魘----澎湖山東流亡學生血淚奮鬥史」為最後採訪完篇之作。不但當初涉案人數最多,現今查訪當事人最多次,費時最久,研讀最多,最費心神,讀來最沈重。
我知道珮君竭盡心力費時兩年寫作這篇,期間困難重重,差點放棄,還好沒有放棄,珮君的深究真相和寫作毅力,撫慰多人受創的家庭,讓深埋的歷史重見天日。
平反,以告亡者,以敬亡者,給後人一個遲來的正義。
*
他鄉變故鄉,是時代的無奈,感念並感恩這群苦時代下的苦孩子,在動盪的時代成為台灣行者七十二變,造福國家社稷人群。
百年過客,四海一家。
文:Donna
我和達雄多年前造訪澎湖,第一線就是希望去七一三紀念碑悼念,很可惜不是很多人知道此碑,當時拜讀完張𨫎醫生的六甲子的未亡人,何況我的恩師楊其銑教授即是當時的山東孩子,隨著張老師來到台灣,昨晚聽完佩君老師詳敍台灣在動盪時期的英雄故事,心中至今仍澎湃不已,他們的理念及毅力,在他們的心中,只有國家,沒有自己,如果沒有他們的愛國情操,那有今天的台灣? 理當心存感恩🙏勿忘前輩的犧牲!
文:王淑敏
好感動,整整三小時,
我卻默默流著淚,
感動的故事很多,
能夠吸睛著心底駭然共鳴
珮君,算是鳳毛麟角
也非常感謝蔚藍
在浩瀚星空一直點亮
每個人潛藏未現
的人文藝術
感動,感謝,再感恩
過往的時代需要紀錄
更需要廣泛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