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藍堂主
楊惠姍老師是我心目中,為藝術天命勇往直前的奇女子。
她的一顰一影,讓世人永遠記得獲獎無數的影后風采。她的一雕一琢,洗盡鉛華,化作華美晶燦的琉璃心。
我在準備演講時,看見惠姍老師的幾個畫面,讓我動容:
敦煌壁畫前,她向佛承諾,以千手千眼觀音像 流傳於世。
作品燒窯前,她雙手合十,虔誠默禱,成就東方極致工藝。
還有張毅老師親自為每件作品寫的說明文,這都讓琉璃工房的每件作品,有了生命與靈魂。
這些千辛萬苦的火焰試煉,讓世界級博物館永久典藏。
感謝惠姍老師,為我們說琉璃的生命故事,一個「無中生有」的文化品牌。
文:范俊奇
印象中楊惠姍老師極少公開演講,總是十分克制在鉛華洗盡之後,如何閃躲不必要的鋒芒太露。
而且,從小在家裡奉行的謙卑修養,並不允許她頂著大師的名堂,投入讓她睿然重生的琉璃藝術, 所以把她定位為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其實更讓她感覺自在舒坦。
而這一次接受蔚藍人文堂的邀請,舉行線上公益演講,談琉璃,說工坊,以及如何「無中生有」,把琉璃工房打造成台灣最剔透晶燦的文化品牌,我猜,一定是堂主楊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絕對是不應該錯過的,「以藝術治療人生」的深刻分享。
並且,太喜歡海報上楊惠姍老師的神情,篤定包容,有一種拍遍欄杆,千帆過盡的剛烈與貞嫻。
至於我對楊惠姍老師,則一直私藏另一幅面貌,另一片風景。
總有一些人,
你必須得借另外一雙眼睛,
才能看清楚她背後的那一棟黃鶴樓,
也才能看清楚,
她現在這一張臉,
是歲月替她打掃乾淨後的一座廟堂,
清素僻靜,
遠離江湖,
已經不適合問起曾經是如何的香火鼎盛。
"鏤空與浮雕3"
文:楊惠姍 推薦序出自范俊奇"鏤空與浮雕3"
您在寫我的那篇文中說:「愛一個人愛得太深,其實不是一件太値得祝福的事,因為結局很可能是妳必須先後死上兩次,一次是在他先妳而去的時候,另外一次,是妳形單影隻,撒手西歸之時……」
有傳說,人臨終的時候,他一生所經歷過的事,會一幕一幕快速地在眼前走過。人生像一本大的日記本,裡面記錄著曾經發生過的所有事情。我們總要經過一幅一幅不同的風景,而走過的人也已經成為風景的一部分,可是走過也就走過了—走過了所有的風花雪月,不過也就是過眼雲煙。
但是,只要再回頭看一次,所有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這些人生八苦,好像又重新咀嚼一次!
回想起,「琉璃工房」多次在馬來西亞辦琉璃展覽,跟張毅在馬來西亞有很多懷念的時光。因為展覽,有較深的接觸,非常讚歎他們以民族文化為傲,努力維護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國學基礎豐厚,有時覺得他們更有華人的文化精神。
因為展覽,去過很多有名的景區,吃了數不盡的各個民族特色的小吃,尤其喜歡跟張毅在酒店房間,吃一碗冬蔭泡麵加一個蛋,配上一包馬來西亞香脆的花生!在 Pavilion 前面的噴水池施作工程期間,我們特別在商場對面選了一家酒店,要了一個從窗戶就可以看到噴水池位置的房間,我跟張毅每天可以從酒店房間的窗口看下去,一點一滴地,像平地起高樓一樣,看著它從零到最後完成一個由三個往上疊加的大碗,碗上面以浮雕布滿了馬來西亞國花"扶桑花"象徵三大族群的融合。
以老子的《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無生有、生生不息的宇宙生成論思想,祈願國家安康富足的「大圓滿花開」噴水池,永遠矗立在那裡。
只是如今人事已非!張毅在天上,應該看得更淸楚。
自己不是一個喜歡沉溺在過往的人,也不想被鎖在回憶的框架裡。讓過去成為往前行的資糧!
每個人都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只能往前走。只有不停地往前看,不管是主動追求,或是隨順因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必須隨時努力待命,隨時準備迎接新的命運。
如同說話及寫作從來不是我的事,現在碰上了只能整裝待命迎上。
努力地看完這本《鏤空與浮雕III》,書裡所有的人物在范俊奇先生用文字編織的天羅地網裡,每一個字都像是想要鑽到那個人的靈魂裡!又像是從那個人的靈魂走出來的精靈!每個人在裡面都像是透明的,被透視得一淸二楚。
那是一種讓人驚豔的文字語言混搭的魔力,完全被懾住,欲罷不能!經常會覺得范先生腦子裡的知識寶庫與情感倉庫,到底庫存了多少海量文字?隨時隨手抓來組合?你永遠不會知道他要用什麼文字句子去描繪去表達,也永遠不會猜到他下一句要說什麼。
是那麼聳動,那麼狠,但又那麼好看,那麼直指人心深處的情感痛點。
到底鏡頭前是眞實的,還是鏡頭後面也是戲,我們也看糊塗了……
范先生用他豐富美好的文字讚美他筆下的主角,毫無忌憚地表達了他的喜悅、歡喜、高興、期待、遺憾、心痛、惋惜……,好像他自己已經跟他那些他深愛的人的身心靈都合在一起,成為他們的知己了!
如同演戲,演員本身就必須具備很多不同的面相,才能面對一個嶄新的生命,要將探索的觸角全部打開,才能努力去思索研究著如何把自己變成那個人。
書裡我是你的主角,序文裡你是我的主角。我該怎麼寫你?我沒見過你!
思索著什麼樣的機緣構築成你的生命軌跡,過著什麼樣的日子讓你想成為這樣的性格,你也許曾經遇見過哪些人,在你的心裡留下了柔暖、喜悅,憤怒與傷痕?你高嗎?你應該感性開放?還是高雅內斂?你應該是壓抑的?或你是率直莽撞?……我都不知道……也才有趣!
這好比演員在面對一個角色時,先要認識這個劇中人,理解這個人生命背後的特質,然後一步一步地從個性、造型、動作、肢體及語言、眼神、情感上融入,最後將自己成為這個「她」,讓她眞正地活出來。而隨著故事的鋪陳,還要為這個角色,隱藏一條線,隱隱諭示未來可能的命運……
這樣的表演功課,觀察力的學習,當我學著抓起泥土,一點一點去捏塑、雕塑作品時,腦海裡浮現的,竟是那麼相同。像個偵探,拼貼一條條的線索,貼完滿滿的牆面,眼裡心裡全是這個人這件事的點點滴滴……然後,突然,模糊的身影,變淸晰了,平面的照片轉為立體,抽象的文字從紙上躍出—成了一個無比眞實的存在。
當然,這個存在,終究是創作者心中的眞實。究竟是不是眞正的眞實?其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創作人他的深情,他的感性,他的體悟,他想傳達生命裡諸多無奈的愛情與故事。
在馬來西亞雜誌界擔任時尙及女性雜誌主編的二十五年,范俊奇先生一定是,分分秒秒地用他深深的愛,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一直一直地看著,看著……深情地,細緻地,欲望地,照看著閃光燈裡的每一個人,也看著光熄滅背後的,夢想、矛盾、掙扎、幻滅、堅持與渴望……
他用他深情獨特的筆,一筆一筆地繪著,一筆一筆地雕著,在浮雕與鏤空裡,百轉千迴,進進出出,將每位筆下的人物,凝結成停格的雕塑,卻又在一個神情一種姿態裡,道盡了千言萬語,悲歡離合,讓觀者動容,讓觀者流淚,讓觀者將它刻在心裡,成為永恆的記憶。
范俊奇先生與我像是沒有見過面的筆友,又像是多年的老友一樣的熟悉!他寫的我,或者我寫的他,每一個人物,究竟是不是眞實?或者更眞實!或許可以是個有趣的辯證。
他在文章裡曾這麼寫道:「一個人的肉體是統一的整體,但一個人的靈魂,卻從來不是統一的靈魂,它可以承載太多不一樣的懸疑與眞相。」他說,熱烈地用想像,去塡補那些縫隙……
就像琉璃作品,因為透明,可以容許光的穿入。因為光的穿入,在不同的角度裡,產生了千變萬化的光與折射的影像,似眞似假,如夢如幻,愈看愈有趣,愈看愈著迷。到底哪一個景,才是眞相?等待著你一層一層地去穿越,去凝望,又一次一次地沉浸到內部,探尋新的答案。
透過范先生魔術般的工筆,雕琢了一件一件,如同色彩光影變化萬千的琉璃作品,那麼炫目,那麼讓人迷惑,那麼脆弱又華美。他創造了也許連被撰寫的人,也都沒有看見過的另一個折射裡的自己。
因為這份自以為的相似,我鼓起勇氣提筆為范俊奇先生的書寫序。
翻開我看到的范俊奇先生的這一章,來吿訴你,在他深情的筆觸裡,他所雕刻的作品,終將成為一種永恆的,光的切角,像鑽石般的耀眼,你會想永遠戴在手上。
2023年4月27日,於台北
文:曾瓊玲
週日的蔚藍雲端一片心澄晶璨,邀請到有著天使般面孔的「琉璃工房」的創始者之一及藝術總監---楊惠姍,惠姍老師雖早已卸下明星光環,但她美麗的臉龐雖歷經風霜,仍舊光芒亮眼。
從影12年,她曾經榮獲第21屆以及第22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馬奬史上第一位連莊的影后,並以《玉卿嫂》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殊榮,是當時臺灣電影界最重要的表演藝術家之一。
也許是古老工藝在血液中呼喚,也許是累世的因緣和合,也許是電影無法掌控的因素太多,1987年在他們電影生涯最高峰時,她和張毅導演毅然決然離開了電影界,人生從此翻了頁,鑽進了瑰麗夢幻的琉璃創作,在淡水成立琉璃工房,開始生命中嶄新的學習。
回想當時,惠姍老師說她連雕塑是怎麼一回事都不懂,但郤勇敢的選擇了琉璃製程中工序繁複技法---脫蠟鑄造法,無中生有,萬事起頭難,摸索過中程,失敗是常有的事,歷時三年半,衍生負債7500萬台幣的天文數字,但也因無知,才不會恐懼害怕,成為喚回文化覺醒的力量。
*無中生有的文化品牌 發光發熱風華再現
走過37年(神奇)的琉璃工房,擁有數個品牌,除母品牌琉璃工房外,還包括時尚家居設計品牌LIULI LIVING、女性配飾品牌觀念佩飾(LIULI PLUX)、餐飲品牌透明思考(TMSK)等。
目前琉璃工房於台灣台北、中國上海、北京、美國皆設有辦公室,並於全球擁有50多家藝廊,全球員工數達1000多人。
2005年,琉璃工房獲得香港設計中心頒發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DFAA)的「最具影響力總體設計品牌」。 2011年,琉璃工房獲選為「2011台灣百大企業品牌」,且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元首,以琉璃工房作品作為國家贈禮,也多次選為奧斯卡金像獎及艾美奬的盛典禮籃,2023年更與迪士尼跨業合作。
*脫蠟鑄造尋本溯源 重現失傳的漢朝工藝
為了文化性及精神性的尊嚴,琉璃工房選擇以「琉璃脫蠟鑄造法」(Pâte-de-verre)作為創作技法,在世界玻璃藝術蓬勃發展,卻獨缺東方琉璃的情況下,將中斷2000多年的琉璃文化傳承下來。從在黑暗中摸索,提升到高品質的水平,最重要的是,這個技法傳遞著琉璃工房與民族文化、歷史間依存的血脈情感。琉璃對工房而言,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文化。
琉璃脫蠟鑄造,需經過十二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易使作品碎裂、或產生不規則氣泡或雜質,但也因困難重重,此技法的優點可以極精美呈現作品的細節,把文化的概念轉換成作品,無限拓展琉璃的創作空間。
講座中,看見惠姍老師對琉璃的真情真愛,看見她優雅遊走光影氣泡之流動,於是,中華文化最美好的精髓,從她的雙手形塑出慈悲與愛。2019年12月,琉璃工房在上海市獲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引路人給了一把鑰匙 身如琉璃 成為有益人心的核心思想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這也是惠姍老師今生的琉璃大願。
1996年她往敦煌莫高窟,對她而言,那裏就如活生生的佛教藝術教科書。當她親身站在敦煌的土地上,她感到自己也成了莫高窟的一部份,在生命的學習過程裡,接觸到佛教藝術。
尤其是當中第三窟,最教她驚奇不已,她站在那尊元代千手千眼觀音壁畫前端詳許久,讚嘆那無可比擬的莊嚴神韻,也成了她許下「今生大願」的契機。「當下我明白了生命中為何需要造像,因為這些慈悲法相真的具有龐大力量,讓觀者可以直接有情感上的回應。」
敦煌無時無刻承受著風化侵蝕的威脅,若干年後,再美好的東西還是會消失掉。
惠姍老師內心發大願,她一定要把平面的壁畫以立體雕塑的形式展示出來,保留、推廣這份可能稍縱即逝的美好,就是這份悲智大願,成就了佛陀紀念館觀音殿內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2011年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成立,惠姍老師排除眾議,決定動手再造一尊2米高的觀音像,帶領團隊不眠不休的花了68天趕工,2012年完成,2013年在佛陀紀代館展出;這期間她曾經有長達50個小時沒有休息,不只體力超出她的負荷,雙腳因長時間站立而腫脹,手腳 高舉施力,痠痛不已。
但一切的千辛萬苦都是值得的,她記得大師去看她重新恭塑的觀音像時,她興奮得問:「師父,您喜歡嗎?」大師不只回答喜歡,還比了個大拇指,說「一百分」,星雲大師並歡喜誇讚惠姍老師是世界第一。
*從佛之造像 學習世間無常與隨緣放下
惠姍老師曾為日本奈良藥師寺創製了一尊「藥師琉璃光如來」,供奉在寺內寫經堂。可是運送途中不知發生什麼事,開箱後才發現藥師佛右手的無名指斷裂了,因這件作品花了她兩年多的心血,當時心痛不已,經由藥師寺的管長---高田好胤得知,讓她看大殿上的另一尊藥師像,中指也是斷了的,就很有智慧告訴她說:「右手無名指是藥師佛捻藥之用,或許承載太多人間疾苦,所以常見斷裂」。當下讓惠姍老師放下沮喪,高僧的慈悲與智慧,既是宗教性,同時也是高度的藝術。
講座聽到此,我回想到生平第一件琉璃收藏即是一尊小藥師佛,當時係剛經歷手術及化療之苦,便發願每日108拜,但因在過年大掃除時,因同修一時失手,那尊藥師佛不慎掉地頭斷裂,我也曾心碎不已,但後來又獲學佛同參惠贈琉璃工房---竹節虛心,才轉念安心,明白佛菩薩要我學習---萬法唯心。
*千年智慧 綿延不絕 參展策展 傳揚文化
傳遞文化精神是琉璃工房的使命,在上海新天地、日本田子坊等各地設置博物館就是最好保存文化的方式,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巴比倫廣場有座圓滿花開噴泉,襯托扶桑花城更美的夜晚。琉璃工房走過37年,為了文化付出許多心力,藉由展覽呈現琉璃工藝的傳統與創新,為了驅動更大的影響力,不僅創作也策展廣結善綠。
1995年國際藝術玻璃大展,將台灣琉璃工藝引進世界;藉由美國玻璃藝術天后Toots Zynsky的大力引薦,2017年更邀請到義大利傳奇玻璃大師Lino Tagliapietra來台舉辦個展,法國國寶級玻璃大師也應邀來台,無比榮耀。
從影后的光鮮亮麗,成為國際級琉璃藝術家,惠姍老師一路走來,信守「做了,就是」的信念,作品迄今橫跨歐、亞、美全球國際博物館典藏紀錄,2007 年於 Leo Kaplan Modern 藝廊展覽一舉轟動紐約,被譽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前衛推動者,2010 年更獲邀至美國康寧博物館開設琉璃藝術大師工作坊,成為首位於康寧授課的華人女性玻璃藝術家。
惠姍老師的作品「無相無無相-菩薩行」,也成為巴黎裝置藝術博物館收藏,這件作品,講的是生命無常,如夢幻泡影,在法國展出時,不少人都因為觸動心弦而落淚,在線上的我們,看見作品誠如生命的信仰,也深受感動著。
*將琉璃藝術展現極致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
疫情期間,琉璃工房步履也沒停歇,由英國當代玻璃藝術大師Colin Reid玻璃藝術特展「一縷光芒的奇蹟」,同場展示由惠姍老師與Colin Reid聯手創作的「楊惠姍的蘭花」,那件細膩雕琢的琉璃蘭花,綻放澄澈的光采,作品展現出蘭花的生命力,就算無常,仍要盡情綻放。惠姍老師說: 「談生命, 不一定要說的很深奧, 一朵花, 可以說一個生命。」
想到唐代龐蘊居士寫的偈語:「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當心中生起一念清淨心,就等於一朵清淨的蓮花盛開;而,一朵花裡有一個世界,一片葉子裡有一個如來。人的心念,如此甚深微妙,「一念心清淨,蓮蓮朵朵開」。
*永續與環保 一方之間 琉璃再生 循環不止
琉璃工房,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費盡千金萬苦,找回漢朝失傳的技法「琉璃脫臘鑄造」,以復興琉璃藝術為己任,近年更關注全球環境永續發展,不斷思考以富含東方美學風格的琉璃藝術,如何從「有益人心」的精神層面創作,走向實際「有益地球」的行動。
聯合國將2022年定為「國際玻璃年」,彰顯玻璃在環保上的重要性。玻璃碎料能透過重新熔鑄,可持續回收循環再製的特性,在減碳上能有重要貢獻。2022年,琉璃工房正式啟動ESG計畫,開始以「綠色設計」導入作品,以「一念之間,一方空間」為命題,將「鑄口回收料」融入家具創作,賦予琉璃新生命,這就是藝術家最崇高的職人精神,實踐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場真情流露的講座,如同美麗剔透的琉璃人生,體認到琉璃工房創立宗旨,看見張毅及惠姍老師齊心協力「讓世界走進來,台灣走出去」。讚嘆惠姗老師的悲智大願,愛與包容,生生不息,用生命擁抱琉璃之精髓,用造像藝術」解說了何謂如夢幻泡影,神秘的引路人開啟琉璃大願,前世因缘造就了37年的璀璨,願力永續,生生不息。
講座時間雖不長,但心情仍在悸動著,敬佩張毅及惠姍老師對文化的關懷,只有文化才有尊嚴,而琉璃工房也不斷地創造有益人心的作品---用心、用情感、用思想。
文:ShaoHua
今日蔚藍人文堂邀請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女士開講,談一個「無中生有」的文化品牌故事。惠姍老師說她第一次以線上的型式演講難免有點緊張,然而整場講座下來,我並未看見她的侷促不安,只看到一個從演員華麗轉身為藝術家的優雅從容,以及為了夢想及創作堅毅不拔的勇敢女性。
講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惠姍老師的佛緣深厚,在她談及為奈良藥師寺製做佛像、參與奉納法會,以及為佛光人佛陀紀念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製作千手千眼觀音造像的過程,讓我深感在她身上看到菩薩身影及琉璃光彩,不禁覺得她自身就是個散發溫柔無瑕的白玉觀音。
講座後我從故鄉輾轉北返回到台北住處,第一件事便是找出我人生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琉璃工房」的作品。那是多年前一位同事送給我的禮物,紅色喜氣的精裝盒,裡面裝的是一個小飾品項鍊。樸實如我未曾將它取出佩戴過,就一直束諸高閣收藏著。
我記得那件作品名為「大開」,但不記得惠姍老師在講座中提及張毅老師為每件作品寫的小詩,於是急忙打開來看,上面寫著:
「眼下不看綠豆芝麻綠豆瑣碎,
心裏不放幽怨貪嫉雜念,
我大嘴一張,
進來,萬水千山,
出去,古往今來。」
猶記當年年輕不甚會意,故而讀而忘之,如今再讀此詩文,感覺它在對為職場上各種惱人情事煩躁的我開示,不禁會心一笑。
今日講座很精彩也很動人,謹以不成韻之詩文略記如下:
蔚藍堂主神通廣 今邀惠姍來開講
五百聽眾擠爆棚 爭相見識星丰采
百部電影留倩影 影后名聲廣人知
急流湧退洗鉛華 息影轉尋琉璃夢
無知反成膽識量 不畏艱難求突破
夫妻同心利斷金 琉璃成塚藝成精
蕙質蘭心手藝巧 打造品牌說故事
有益人心為使命 創作核心融善美
佛緣深厚因俱足 藥師如來悄引路
敦煌壁畫深啟發 千手觀音登造極
三十七載終不悔 從無到有願力深
教育傳承不藏私 永續環保新職志
揚名國際受信賴 策展無數口碑佳
跨界設計全方位 文化品牌一琉璃
文:瓊玲
一場真情流露的講座,如同美麗剔透的琉璃人生,讚嘆惠姗老師的悲智大願,愛與包容,生生不息。 講座時間雖不長,但心情仍在悸動著。 第一次聽到講座,聽到淚流不止。
張毅與惠姗老師,用生命體現琉璃之美,「無中生有」解說了何謂如夢幻泡影,神秘的引路人開啟琉璃大願,前世因缘造就了37年的璀璨,願力永續,生生不息。
文:Gene
當然明天明天!這場策劃已久,终于如願如缘推出,令人期待、真正含金量高的重量级楊惠姍演講~
各位堂友各就各位了,
準時入場~保証沒座位!
文:Yolanda
Wow wow 惠珊姊,脂粉未施,從內到外,散發著一種不可言喻美的氣質。坐在她旁邊,目光一刻都捨不得離開。
文:香蘭 樂賞基金會執行長
聆聽過程,數度跟著起伏。
我們此刻生命階段,經歷了無常,惠姍老師作品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猶如我們對生命的喟嘆!不可說不必說也很難說,只有藝術形式可以。
這樣的美與善,也幫助我們釋懷,含著眼淚帶著微笑,超脫苦痛,直達某種至高的境界。
文:Sonia
感謝堂主,安排這様一場令人心靈悸動的演講,琉璃工房不只是在做琉璃藝術,也在做淨化人心和傳遞民族文化的工作,因為楊惠珊老師喜歡花,誠如她所說:民族文化對創作的影響~因為無常,珍惜每一個美好的片刻,因為凋零,珍惜開放的美麗…….。
提早40分鐘入場,值得!
文:May Kuo
謝謝堂主邀請楊惠珊老師來演講,老師的講座內容好精采,及她對琉璃文化無怨無悔的付出也好感人,我到講座結束時眼淚還是一直流個不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