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毓庭
不知道演奏家的故事,直接聆聽演奏,自有一番風味,但知道他們的背景後,又會對其詮釋有更多層的體會,同時也來觀察一下古典音樂圈下一個世代的變化。
這是我想安排週日講題的初衷,希望大家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快速認識這幾位當代俊傑,相信下回在音樂廳能更自在地享受~
(結果最費心的是要挑出哪十位介紹)
文:Debra
#在巴黎奧運開幕式雨中彈琴的鋼琴家
法國古典鋼琴家康托侯夫(Alexandre Kantorow, 1997~)在巴黎奧運開幕式表演時沒有任何遮蔽物,他本人全身溼透。巧的是,他演奏的曲目是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水之嬉戲」(Jeux d'eau)。
這首作品通過奇幻多變的音響效果及高超的演奏技巧,塑造出水的各種形態,如噴泉、瀑布、溪流,與開幕當晚綿綿不絕的雨水形成有趣的交互,相得益彰。
康托侯夫出生於法國的一個音樂之家,父親是小提琴家、指揮家,母親也是小提琴家。他從5歲開始學鋼琴。16歲在南特「狂熱之日」音樂節上,他與華沙交響樂團合作,迎來自己的舞台首秀。從此之後,他便與許多國際頂尖樂團和指揮家建立合作關係。
2014年,與父親合作的首張唱片中,康托侯夫錄製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這幾部被稱為「年輕人的音樂」的作品,被這位時年17歲的新星演繹得非常成熟。在傾聽和吸收他人意見的同時,他依然保留內心清晰且有邏輯的思考。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康托侯夫不知不覺中學到了許多關於音樂的真諦。「父親在演奏時非常重視直覺,總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首位。聽他的音樂時,我聽到的是他本身的能量,而不是小提琴的聲音。」
2019年,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決賽上,康托侯夫先後演奏了兩首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和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一舉奪魁,成為該賽事自1958年成立以來首位獲得鋼琴組金獎的法國人。他還同時獲得了大賽歷史上僅頒發過三次的“特等大獎”。
「這場演出的意義,不僅在於康托侯夫在一個半小時內演出了兩部極高強度的鋼琴協奏曲,更在於他演奏的那些雙八度和抒情旋律,洶湧澎湃、充滿激情。他在音樂之中已經完全入定:你能看到他不僅在聆聽自己的聲音,還在聆聽樂團的聲音。」~《鋼琴家》雜誌如此評道。
文:Debra
#南韓鋼琴家趙成珍(Seong Jin Cho)
趙成珍1994年出生於首爾,2009年以15歲成為日本濱松國際鋼琴比賽,有史以來最年輕冠軍,2015年獲得華沙蕭邦國際比賽首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韓國鋼琴家。
趙成珍的音樂養成,和台灣的許多父母一樣,2000年,6歲的趙成珍,開始接觸鋼琴,趙成珍的父母開始只是把培養他彈鋼琴視作一種興趣。而到了10歲,趙成珍開始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鋼琴家,逐漸朝向他的夢想努力。
2015年的蕭邦大賽趙成珍得到首獎,確定了他的職業演奏家之路。近年來聲勢持續高漲,他以穩健的腳步,向世界證明,他準備好了。
華爾街日報曾評價他,年紀輕輕已然是一位鋼琴大師,他展現深刻音樂色彩和非凡技巧,流露出震懾人心的氣勢。他的音樂不止步於蕭邦,不斷挑戰自我,得到蕭邦金獎後,他努力提升音樂的純粹性,把曲譜細節作到最完美,沒有噱頭和炫技。
https://youtu.be/9E82wwNc7r8?si=aUgw
文:ShaoHua
今日的蔚藍人文堂講座,由精通古典樂的說書專家吳毓庭老師為大家講解當代樂壇的「新」勢力,這不但是毓庭老師從「考古題」跨至「時勢題」的一項新挑戰,對於在蔚藍人文堂慣聽「大叔聊古典」的聽眾而言也是一種新體驗。
在講座中,毓庭老師以「高藝術性」、「高曝光率」、「疫情前後崛起」等三項條件精選出身歐、美、韓等國之十位新銳音樂家(包括兩位鋼琴家、三位指揮家,以及單簧管演奏家、大提琴家、小提琴家、男高音、女高音各一),為大家分述每一位音樂家的出生時地、家庭背景、學習成長、嶄露頭角、樂壇表現,並深入個別音樂家的「心態」、「思索」去探究他們對音樂表演的態度。
雖然講座主題及內容是毓庭老師的新嘗試,但講解中仍以他熟悉的古典樂為基礎,透過十位音樂家的表演影片去分析其各自的特色。講座從巴黎奧運在雨中彈奏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水之嬉戲》之鋼琴家Alexandre Kantorow開頭,一路暢談三小時,直至男高音Freddie De Tommaso的專輯作品及演出預告結尾。
外行看熱鬧的我,對於這十位被毓庭老師視為「感動人的未來大師」之音樂家一無所知,但透過毓庭老師鞭辟入里的分析及解說,仍有不少新學習。希望日後聆聽音樂會時,除了欣賞音樂及旋律,也能聽出音樂家透過自身生命故事所詮釋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