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2024.10.19
這星期我研讀京劇表演史,請容我表達對安祈老師的崇拜之心:
我好喜歡安祈老師說戲的語調,點撥戲裡戲外的眉眉角角!我好喜歡京劇舞台新美學,有時空疊映和虛實意象的新手法!我好喜歡京劇裡的古典文學現代感,融入新生命力。
「心事戲中尋」是安祈老師情思體驗與京劇人生的起點。她自幼對京劇情有獨鍾,以此為終身志業。從京劇劇本創作,老戲新編,戲曲跨界,演員傳承,培養觀眾看好戲,讓京劇走向未來式。
今日我們將以四位傑出女性為例,顧正秋、徐露、郭小莊、魏海敏,串起京劇渡海後,為台灣京劇發展寫下新歷史。
有趣的是這講題和台下觀眾記憶迴盪,非常能心靈流動。安祈老師演講時,堂友們已經在群組開始分享照片、書籍、海報等。這題目一定要由安祈老師來講,她的觀戲成長史與京劇表演史織成一片錦繡,從四位傑出女性藝術家看到京劇走向未來的光彩。
尤其是國光劇團的新戲,如:金鎖記、狐仙、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閻羅夢、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新繡襦記、快雪時晴、孟小冬、水袖與胭脂等精彩非凡,皆有打破框架,令人耳目一新。
看完你就懂,我對王安祈老師是如何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文 : 曾瓊玲
王安祈老師說起戲曲,妙語如珠,「京」句連連,堂友們聽的如痴如醉,令人「京」豔。她笑說自己打娘胎起就聽京戲,是京戲搖籃曲灌大的孩子,求學時期,同學們每天追美軍電台點了什麼西洋歌曲,但她的假日休閒卻在趕場聽京戲,自提座右銘「此生誓以戲曲為職志」,也因從小看在娘胎就開始聽京劇,所以京劇之於她就如同元配,而崑曲則是中年外遇,手心手背都是愛,不想還君明珠雙淚垂,只想左擁右抱兩全其美,推廣京崑是她此生志業,也是使命。
安祈老師對台灣京劇如數家珍,二本巨著更如同京劇的百科全書。一是《台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兩冊在2002年出版,本書記錄了臺灣戰後五十年的京劇發展,自1948年顧正秋率團來台為起點,結束於二十一世紀初始(2001年),分為演進篇、劇壇篇、圖說篇、訪談篇逐篇論述,有劇場表演藝術的精闢分析,也有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層探索,書中不僅分享看戲之經歷,更是臺灣京劇研究的經典學術論著。
另一是《京劇.未來式》2020 出版。本書詳述王安祈老師自自2002年底出任國光藝術總監十八年來,規劃製作、帶領創作新編戲、策劃傳統戲演出、培育人才等各個面向,完整紀錄王安祈教授與國光劇團合作的種種構思內容與工作過程。以上兩書,橫跨京劇70年,今天安祈老師濃縮「京」華,用2小時的時間,巧妙的以四位京劇女角,敘述她們人生故事及京劇藝術生涯,串起台灣京劇之的美麗與「京」彩。
*休戀逝水---顧正秋 踩在歷史分界線上 台灣京劇奠基者
顧正秋原名丁祚華,出生於南京。上海戲劇學校畢業後,她1946年自組「顧劇團」,在上海、南京、青島、徐州等地演出。聽安祈老師娓娓道來顧正秋的傳奇經歷,1948年她率著劇團來到臺北大稻埕公演,從《新玉堂春》到《鎖麟囊》代表作,一齣齣精彩戲碼在永樂戲院上演一演就是五年(永樂五年,天天滿滿的演出),不但締造戲劇史上連演84齣戲的紀錄,「永樂戲院」更成為京劇戲迷難以忘懷的經典名詞。
當時在京劇界已經小有名氣的顧正秋,怎麼也沒想到,1948年底的受邀來臺演出,會因國共內戰、兩岸交通中斷,變成有家歸不得,從此在臺灣落地生根。顧正秋說,她的藝術精華全給了臺灣,因為她一生中重要的戲碼,都是在臺灣上演。
她在《休戀逝水》傳記提到:「人的一生,如同永無止境的因緣際會」。「我從上海來,我一生重要的戲,都在台灣上演。」。1987年,國家戲劇院落成啟用(程派戲-新文姬歸漢),顧正秋突破流派限制,用自己的嗓音,唱出令人動聽的旋律。
她耀眼於戲台,但23歲為了所愛的人退隱,從此洗盡鉛華,僅偶而參與節慶義演(還好留下了影片記錄) 。若非因顧正秋,正宗京劇也不會透過顧正秋傳入臺灣,如今永樂戲院雖已不復見,但「顧曲」卻依然繚繞在所有「顧迷」心中。顧正秋在京劇上的造詣,以及她在臺灣京劇界的標竿地位,她本身有絕佳的條件,且有深厚的藝術涵養,她奠基了台灣的京劇,也是台灣京劇新美學的開啟者。
老師精選了華視播出的《鎖麟囊》,這影片是義演,看見她雍容華貴,嗓音瞭亮,身段優雅。老師還播放了兩個版本的《四郎探母》,那對口快板,聽得我們拍案叫好,太強的背詞能力及一流唱功,堪比天籟之音。
*本土培育第一人---徐露 不拘流派文武全才 繼承一家自行創作
徐露是台灣培養的第一代京劇女角,50年代最紅的青衣,被譽為「青衣祭酒」。兒時便對表演藝術展現高度興趣,一頭栽進京劇的培訓中。在小學時,就被梅蘭芳的文膽---齊如山發掘,驚為天人,將她培養成台灣的梅蘭芳(三千寵愛於一身),她是小大鵬的第一期學生。
徐露七、八歲時就展現對京劇的喜好,十一歲時申請進入台北女師附小就讀,從此踏上京劇旅途。徐露在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後,成立「徐露劇場」,並代表國家前往四大洲進行表演,曾獲得「亞洲傑出藝人終身成就獎」。
她致力推動戲曲改革,基於對京劇的狂熱,悄悄偷聽收音機短波,藝術能穿透國界,透過戲曲的交流,激發了徐露對台灣京劇的創作力。她的人生充滿坎坷,經歷養父母被關,及生命的巨浪衝擊,但也促使她,能將全心放在藝術上,回看人生,那日如在眼前。
*京劇開啟新頁---郭小莊 雅音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
安祈老師說到郭小莊老師,充滿著特殊情感,有種相知相惜的知心。郭小莊於1979年創辦「雅音小集」(張大千題字),開拓了臺灣京戲的新紀元,把傳統京劇、西方戲曲與現代舞臺藝術融合,讓京劇觀眾年輕化,把京劇這項代表中華文化的傳統藝術推向國際舞臺。
老師提到郭小莊與俞大綱的師徒情深,是因為旁聽俞大綱老師的詩詞課,開啟了郭小莊的文學藝術之門,也因俞老師的影響,她致力於京劇傳統創新。俞大綱老師為了郭小莊新編王魁負桂英,成為郭小莊的代表作,其中的「鬼戲」尤其經典。
「雅音小集」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郭小莊老師是台灣劇場現代化的領航者,她將京劇搬上現代劇場,加入舞台燈光、國樂團伴奏,更聘請台灣劇場舞台燈光教父---聶光炎老師操刀設計,首創京劇的導演制。
創團之作為白蛇與許仙,其中的水漫金山寺,畫面唯美,是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第一次接觸。她不斷的嘗試京劇創新,為了展現更完美的京劇演出,商請文武場進入了樂池…,因為她明白文化不能只固守傳統,要吸引年青人看戲,就必須有開創性。
郭小莊將京劇傳統表演方式「一桌二椅」進行微調,她突破傳統表演程式,以情感為驅動力,表演王魁負桂英之情書變休書那一段,為了彰顯悲從中來,她哭倒在地上,以生活化的情感表現,讓人耳目一新。在當時,她的許多創舉曾引起反彈,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所有的改變,到了現今,也變成理所當然。
*開創台灣京劇新美學---魏海敏 返本開創新局
魏海敏本名魏敏,1957年生,畢業於國立藝專。她的嗓音得天獨厚,十歲即走紅京劇界,廿歲即成為當年「海光國劇團」的當家旦角,多次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演員,受到各界肯定。其後師事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專心學習梅派藝術,唱腔尋求簡易沖淡、氣韻大方。
老師播放2003年,魏海敏主演《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是她個人藝術到達圓熟之境的代表作,打開她的表演能量。在這齣戲裡,她脆亮甜潤的念白、氣韻生動的演技、婉轉自如的唱腔,不難看出她的表演已經到收放自如、爐火純青的境界,精彩好看,此時的魏海敏,已經從「最傑出的京劇演員」躋身為「成熟的表演藝術家」。2006年,魏海敏演出新編戲《金鎖記》,出神入化宛如女神,由她飾演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太經典,海報就可看出時空交錯、虛實疊映。
今日這場「京」彩萬分的講座,佩服安祈老師在短短兩個鐘頭,透過四位京劇名角,將京劇70年之藝術發展及時代背景,巧妙又完整的將台灣京劇之開創,如何結合文學、戲劇之多方發展,讓我們明白了京劇在台灣之存在價值,奠定了台灣京劇新美學,美好的傳統締創出生命力,令人折服。
老師在文獻中提到,以戲曲本質來看,京劇特色在海納百川,腔調多元,有西皮、二黃、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崑曲、吹腔等近10個地區腔調,包容性很強,什麼調子都能唱;它起自民間,接地氣、有生命力;聲音或身段的藝術難度也極高。喜見京劇在台灣,灌入台灣的人性價值和美學,自然形成屬於台灣的京劇,當然也會吸引更多年青人去劇場看戲。
人生如戲,今天從安祈老師的輕聲細語中,看到了京劇如何用戲琢磨4位名角,看見了這四位女性為了京戲所付出的信念與毅力,佩服她們為了藝術、為了傳統戲曲的傳承努力不綴
,謝謝安祈老師的「京」彩講述。
文/Debra
顧正秋,原名丁祚華(小名蘭葆),1928年出生於南京。上海戲劇學校畢業後,她1946年自組「顧正秋劇團」,在上海、南京、青島、徐州等地演出。以「一句蘇三驚四座」在京劇界打響名號的顧正秋,每當唱起〈起解〉、〈會審〉中,那句拐了三個小彎的「蘇~三」,戲迷無不如癡如醉、為之瘋狂。這句創新的「蘇三」,儼然成為她最閃亮的招牌。
1948年,正值雙十年華的顧正秋,率著劇團來到臺北大稻埕公演,從《新玉堂春》到《鎖麟囊》,一齣齣精彩戲碼在永樂戲院上演。一演就是五年,不但締造戲劇史上連演84齣戲的紀錄,「永樂戲院」更成為京劇戲迷難以忘懷的經典名詞,這些輝煌歷史可說全拜「一代青衣祭酒」的京劇名伶顧正秋所賜。
當時在京劇界已經小有名氣的顧正秋,怎麼也沒想到,1948年底的受邀來臺演出,會因國共內戰、上海失守、兩岸交通中斷,變成有家歸不得,從此在臺灣落地生根。顧正秋說,她的藝術精華全給了臺灣,因為她一生中重要的戲碼,都是在臺灣上演。
若非歷史的因緣際會,正宗京劇也不會透過顧正秋傳入臺灣,在臺灣分枝散葉、開花結果。如今永樂戲院已不復見,「顧曲」卻依然繚繞在所有「顧迷」心中。顧正秋在京劇上的造詣,以及她在臺灣京劇界的標竿地位,讓她在2003年榮獲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的肯定。
文/Debra
徐露,於1949年跟父母來臺,入臺北女師附小就讀,受到名票李毅清與琴師申克常的指導學會京劇演唱。五年級的時候,徐露在校慶晚會上粉墨登場,演出「蘇三起解」,讓在座的齊如山先生發掘出她的演藝天分,並說在台灣也可以培植出第二個梅蘭芳,極力推薦,進入空軍大鵬劇團正式學習京劇藝術。
1954年大鵬劇校成立,徐露成為劇校唯一首屆學員,從師朱琴心、白玉薇、蘇盛軾、劉鳴寶等老師學藝。徐露臺風高貴端雅,嗓音圓潤甜美,唱、念、做、打功底紮實,主工梅派青衣,也兼習其他各旦行流派,劇藝融會貫通,能戲多達百齣以上,咸譽為全臺第一「全才旦角」。曾受俞振飛先生讚譽:「近數十年來的新起旦角,嗓音之醇厚,韻味之情致,臺灣的徐露是當前第一人。」
1965年徐露以《木蘭從軍》,得到了第一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大獎,並得連年獲獎,成為第一位臺灣當代京劇界培養成材的典範藝術家。1970年,加入臺視國劇社,隔年又入「明駝國劇隊」為當家旦角。分別榮獲第十四屆、十五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1986年再度榮獲美國林肯中心亞洲藝人成就獎,並組「徐露劇場」,前往紐約林肯文化中心演出與領獎。
徐露的表演精緻講究,嗓音圓潤周延,韻味悠揚,音律或身段無不精心雕琢,卻無斧鑿痕跡。青衣、花旦、刀馬各行當的角色,皆各有千秋,例如,王寶釧、柳迎春、羅敷女等三種腳色,外型類似,但身分性格各不相同,徐露分析其中的差異性,王寶釧乃相府千金、柳迎春出身富賈、羅敷女則是村野貧婦;然羅敷有婆、迎春有子、只有寶釧孑然一身,三人境遇迥異,表演上自然必須分別層次,證明徐露對於角色扮演的深入與精緻,令人讚服。
徐露的一齣《秦香蓮》,是台灣眾位劇評家再三推介的,一句「殺了人的天哪……!」成為她的經典之作由於她的個頭並不高佻,上台總要穿加高的繡鞋,扮像端莊有餘,卻並不十分俏麗,但懂得扮戲,也慎選戲路,演出《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坐宮回令》、《宇宙鋒》、《洛神》等劇,腳色氣質無人能出其右。
徐露的表演藝術,齣齣精湛,劇劇生動,在戲迷心中留下長久甜蜜的回憶。
文/Debra
郭小莊於1979年創辦「雅音小集」,開拓了臺灣京戲的新紀元,把傳統京劇、西方戲曲與現代舞臺藝術融合,讓京劇觀眾年輕化,把京劇這項代表中華文化的傳統藝術推向國際舞臺。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安祈所著《光照雅音》一書,是臺灣京劇發展的記錄,也是「雅音小集」的一代見證人。
郭小莊走進京劇,起源自愛戲如癡的父親。郭小莊回顧,父親一生中做得最重要也最好的一個決定,就是把她送到空軍大鵬劇校。郭小莊十四歲從大鵬劇校畢業,順利進入大鵬劇團。十八歲第一次代表臺灣到日本演出,戲碼《水漫金山寺》任當家花旦,打出名號。
1976年,郭小莊因在戲劇上有傑出表現而被保送進入文化大學就讀戲劇。1979年正式創立「雅音小集」。
「雅音」第一次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的《白蛇與許仙》,正是郭小莊自編、自導、自演,特別邀請燈光大師聶光炎,用現代舞臺的手法,結合京劇與舞臺劇。首場2600張票搶購一空,不可思議的是其中來了大批年輕人,翌日各報大幅報導,更堅定郭小莊的信念:「古典戲曲創新是大有可為的 !」
1982年郭小莊獲亞洲基金會獎學金到紐約朱莉亞音樂藝術學院進修。四十六歲,正值人生最高峰,郭小莊急流勇退。最後告別作《歸越情》以西施一角,劃上「雅音」美麗休止符。
這時臺灣的京劇,也已經慢慢朝向「雅音」所提倡的方向發展。郭小莊曾在文化、世新等大學任教,並獲選十大傑出女青年、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等,她的人生故事也被列入臺灣國小與國中、高中的「公民與道德」教材。
文/Debra
魏海敏,本名魏敏,1957年生,畢業於國立藝專。她的嗓音得天獨厚,十歲即走紅京劇界,廿歲即成為當年「海光國劇團」的當家旦角,多次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演員,受到各界肯定。其後師事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專心學習梅派藝術,唱腔尋求簡易沖淡、氣韻大方。
1986年,魏海敏應吳興國之邀,加入「當代傳奇劇場」,演出由莎士比亞名著《馬克白》所改編的創團作品《慾望城國》。這齣戲,使她放下了青衣的身段,從一個演員提升為一個創作者。當時她以優異的京劇工底,深度體會人物,開創新表演型態,生動且深刻的塑造馬克白夫人的戲曲形象。
其後,魏海敏和吳興國攜手將台灣京劇現代化的成果推上國際舞台,先後在英國、法國、西班牙、與荷蘭、美國等地演出。除《慾望城國》外,魏海敏之京劇現代劇場演出,尚包括《奧瑞斯提亞》、《樓蘭女》等劇目,她汲取希臘及莎士比亞悲劇的表演養分,體察其間跨文化的劇場美學價值,在京劇的傳統與創新、寫意與寫實、身段表演與心理描寫等創作思辨與辯證間開創出一個新的境界。
2003年,魏海敏主演《王熙鳳》,是她個人藝術到達圓熟之境的代表作。在這齣戲裡,她脆亮甜潤的念白、氣韻生動的演技、婉轉自如的唱腔,不難看出她的表演已經到收放自如、爐火純青的境界。此時的魏海敏,已經從「最傑出的京劇演員」躋身為「成熟的表演藝術家」。
2006年,魏海敏演出新編戲《金鎖記》,飾演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刻畫在環境的壓抑下,從單純到變態的扭曲性格。魏海敏獨創的演出,在蘊含深厚的基礎上開啟了自己表演藝術的境界,令人動容。就在她創造了京劇曹七巧的同一年,《慾望城國》二十年後再度搬上台灣舞台,讓我們看到魏海敏飾演馬克白夫人的新境界,「二十年琢磨一個人物」,充分體現藝術探索的信念與毅力。
近年,魏海敏成立「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研究京劇表演藝術,為傳統戲曲的傳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