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原本我還擔心堂友們對自然書寫的講題沒興趣~沒想到,全球422人的即時參與,給剛過生日的振輔,大大的鼓勵,三十而立,更確定熱情、熱血、熱忱之所在,走出自己的路。
「當一個人準備說故事時,需要的是一雙耐心的耳朵。」我們已經準備好耐心的耳朵,聽振輔說故事,關於青藏高原上的那片土地、生態、人文與旅行。
*
徐振輔是蔚藍堂今年最年輕的主講人,一位興趣廣泛,有文字天賦,有多項專長,以天、地、人的視角,微觀與透視,紀實與虛構,經歷與體悟。兼採生態攝影師之眼,自然書寫之筆,人文哲學之心,馴養羊群、尋找雪豹、也是尋找和馴養自己的過程。
那些吉光片羽的旅途記憶,在土地上滋生養分,以文學為形式,以博物誌為內容,以地理學為觀點,自成一格。
一個理工男,有如此詩意優雅而不落俗套的文字駕馭能力,在振輔念讀段落文章,佐以精彩的生態攝影,活化經歷故事,不得不令人讚嘆振輔!他,忠於自己的夢想,勇敢嘗試,表達能力極佳,全程三個多小時笑臉盈盈,分享一位生態愛好者從小到大在書裡書外的追尋。
*
「馴羊記」出書逾三年,振輔上過很多節目和採訪,這一場溫故知新的備課中,回望人與城市的關係,沒有憤世嫉俗的批判,沒有大聲疾呼的社會運動,也沒有矯情虛偽的文以載道。講完,從堂友的聊天室回應中,改觀大家對自然書寫的認識,原來地理學的世界這麼有趣!
講者年輕誠懇且專業專注,常以「這個很有趣.....」為釣餌,說出下一段吊人胃口的故事,或是「讓我舉個例子吧!......」,引出下一篇。書裡有幾段我個人很喜歡的故事高潮,始終深藏不露,不破梗留給讀者自己買書,享受閱讀文字的探險。
這本「馴羊記」值得買,細細展讀!你若覺得看書眼睛累,還有振輔朗讀的有聲書可供選擇。「馴羊記」實至名歸,獲獎無數,初版十刷,目前已售出希臘文、阿爾巴尼亞文及其他國外翻譯版本。今年七月,徐振輔到捷克台灣月朗讀節,是唯二最年輕的作家,但是他的待人接物和成熟自信,讓人欣賞!
*
會後,我不斷收到許多肯定的訊息,三十歲講師演講給八十餘歲的長者聽,一點也不違和,長者讚賞有加!尤其是振輔的台風談笑自若,內容有深度廣度和新鮮感,知識含金量高,三個多小時下來受益良多。
有中研院的經濟學家暨教授聽完反饋,他用一句話把地理學說清楚:「簡而言之,地理學就是人與環境的關係」,讓人秒懂的表達功力。
「蔚藍堂的演講272場以來,始終維持高優質的演講素質,實所罕見,讓我四年多每週日上午,都心甘情願守在蔚藍堂上,透過講者的聰明才智與才華,讓我學到許多未知的新領域。」
*
Q&A時間裡,堂主與振輔探討台灣環保意識的進步,台灣文學自然書寫的演變,與他寫作的養成過程。
在「馴羊記」書末參考文獻,徐振輔特別說明:「除了個人經驗之外,書中亦有許多資料與想法源自他人作品。基於小說風格和形式考量,難以在文中羅列。」他仔細羅列出40本中文書和9篇外文書籍和論文。
徐振輔讀過的書,去過的地方,遇過的人,形塑成「馴羊記」,足見他的博聞強記,深刻閱讀,廣泛興趣,對知識的渴望,對創作的尊重。一旦具備閱讀、思考、實踐、寫作、演講的能力,才能發揮時代的影響力!
*
聊天室裡,大家紛紛敲碗,許願2025.1.11,徐振輔來講「婆羅洲的叢林故事」,用博物學的觀察者角度,探尋混雜世界的多物種,一定令人大開眼界!
文/曾瓊玲
今日的主講者,是年輕的作家---徐振輔,他斯文有禮,運字若詩,融合學術專精及自然書寫,將他在西藏青藏高原旅行及參與計畫,旅途中曾遇到的人事物,書寫成《馴羊記》,他的文字及導讀,讓堂友們打開耳朵及睜開眼睛。
謝謝蔚藍人文堂邀請了這位2021年金典奬得主,讓我們今日有幸聆聽到原作者親自導讀這本著作,書中以牧羊民族的角度觀察,將作者探索心中尋找雪豹的過程,看到作者如何從天、地、人 的多元角度,交錯紀實與虛構,讓我們藉由書中探索,領略到藏族的傳統文化、自然觀察、風土記錄,讓我們對自然、宗教及生活,生起更大的敬畏和感激。
源於孩提時代對自然的好奇,徐振輔大學念的是昆蟲, 研究所念的是地理,新世代的年輕作家,興趣廣泛,有文字天賦,有多項專長,從文學、旅行、昆蟲、地理、攝影、人文、學術研究等,探索身處巨大的人類世到孤寂世的生態系裡,自然萬物與古今人文的邊境漫遊,在追逐雪豹的旅程,探索何處才是荒野的真實世界。
振輔老師自謙,他只寫過一本書,寫作經驗不豐富,才剛滿三十,但他的觀點及遠見卻超乎常人。他關注到環保深層的議題,源起1983年由馬以工及韓韓的著作《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該書被喻為台灣版的《寂靜的春天》,也是第一本關懷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書,是八○年代初臺灣環保文學的先聲,啟發了臺灣對「環保議題」、「自然書寫」的重視,喚醒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文字如詩 自然而然 優美深遠
曾在新聞看見國道讓蝶道通行之報導,今日聽見振輔朗誦吳明益老師寫的〈蝶道〉,開啟他的寫作之路。文中充滿詩意與畫面,書寫得讓人驚艷。
“台灣有一條穿越深山的横貫公路,只要從市區騎兩個多小時的車,就能抵達這個聞不到城市氣味,有黑熊出沒的地方。我在這裡等待,一條蛇、一隻蝴蝶、一株蘭花的盛開;走一段公路,闖進一片森林,找一個忘記的名字。”
振輔老師出生在重視自然保育的時代,從小養成自然觀察的興趣,他喜歡蝴蝶,也曾因考試期間,錯過的蝴蝶的生長期而嘆息。他因太喜歡大自然,大學時即決心遠離都市,走進荒野,年紀輕輕,就去過了西伯利亞、北極研究站、 中國邊疆,也在神祕的西藏待了許久,為了山中精靈---雪豹。
「因為,旅行實在太令人著迷,」談到旅行,眼神發亮,從馬來西亞的婆羅洲、西伯利雅到阿拉斯加,極熱到極冷、極高到極低、極南到極北,他似乎想從「天」、「地」、「人」的角度來撰寫他的旅行,人生和寫作有非常多的可能性。
*旅行漫遊邊境 因漫遊見夢田
十分認同神堂友Debra,在本講座前之導文中,以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Flâneur)形容徐振輔:他不疾不徐地散步、觀察四周的人。
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從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描述巴黎的詩作中,給予《漫遊者》更深層的意涵:「獨到敏感性、出於文化目的想了解這個城市的人物心境。」
「後來,人們發現別的知識體系,能夠掌握自然的一切,便不再聆聽晦澀難解的啟示。但現在,人們又開始懷念湖泊、岩石與樹的語言,於是地質學家成為新的薩滿、自然的聆聽者。我不知道科學家和薩滿何者更高明一些,他們都在轉述自然告訴他們的事。
冷雨傾訴心事,草原唱著哀淒的小調。如果聽見了雪的聲音,能否請你告訴我, 雪會記得哪些事?
從振輔老師的文字摘錄導讀,他的確就像是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班雅明說的漫遊者是漫遊在城市之中,而徐振輔則是漫遊在西藏高原之上,而高原上的雪豹是他靈感的來源。在路程中,他看見,寫出「狐狸踩著輕盈的腳步到河邊攝取水份,汙染物在體內日積月累;一頭飢餓的雪豹,終於倒在無人涉足的深山,只有大地為之悼亡。」
振輔老師描述,因雪豹生性害羞且行動敏銳,輕巧的行走山徑徒峭處,他在工作站,始終沒看到雪豹。夢裡尋牠千百度,當天時、地利、人合,心静下來,自由了,驀然回首,雪豹就出現在眼前。
*博學多聞 從昆蟲看到世界 透過文字發揮新世代的影響力
認同堂主所說,振輔老師讀過的書,去過的地方,遇過的人,形塑成「馴羊記」,足見他的博聞強記,深刻閱讀,廣泛興趣,對知識的渴望,對創作的尊重,從他書末引用的參考書目,可知他閱讀量之大。當一個作家,具備閱讀、思考、實踐、寫作、演講等能力,就能發揮影響力。
振輔老師說,書寫《馴羊記》與達賴喇嘛有些關係,他提到藏族人畢生有二大夢想:一是苦行朝聖到拉薩的大昭寺朝聖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一是到印度親見藏族的最高精神袖---達賴喇嘛。
書中寫到西藏面臨的衝突矛盾,街上到處都是大吼大叫的群眾,焚燒領導畫像,要漢人離開西藏,毛澤東和達賴喇嘛二人照片同時在藏族人家中,奇特諷諷刺。
回首看台灣,西藏的議題,漢藏衝突,是否也呈現出台灣人的處境。這也是振輔老師認為他有身為寫作人的使命 及責任,他的書寫,以文學為形式、博物學為內容、以地理學為觀點,寫的是自然生態環境,但內心想揭露的歷史的面紗。
「十多年來,中國持續推動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植草造林工程,同時將數以萬計的牧民遷出草原,送到新建設的小鎮生活。我這趟旅程自西藏伊始,途經四川、甘 肅、青海等地,經常在公路兩側見到整齊劃一的人工林,一旁掛上繼承革命遺緒的標語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能致富光榮,戴窮帽可恥」 儼然成為中國西北最典型的當代風景。《馴羊記》
振輔老師今日也藉由講座回顧他寫作的經驗,他寫作初心是想藉由向外探索,離開都市,但回望間意識到,不管走到了多遠,還是會與人接觸,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他也從閱讀及旅行中,學會與自然的相處。講座末尾提到,在台灣,高科技產業及企業為了打造綠色永續形象,進行都市螢火復育計畫,期望重現童年鄉村的記憶,我不禁想到向陽老師《世界恬靜落來的時》的詩句:
"我置睏未去的暗暝想起著你,想起咱牽手行過的小路,
火金姑舉燈照過的田墘,竹林、茫霧和山埔,猶如輕聲細說的溪水。"
期盼振輔老師繼續書寫,他清新的寫作風格令人欣喜,紀實與虛構交錯,融入經歷與體悟、記憶與遺忘,以生態之眼,自然之筆,詩學之心,好奇的眼睛,帶我們進入夢土,共尋心中的橄欖樹。
文/ShaoHua
「我的夢想是看到野生的雪豹、天堂鳥、獨角鯨等,那些被人以為是神話的生物。」雲端鏡頭裡的徐振輔如是說。
他是個才剛滿三十而立年紀的大男孩,不但有著俊俏的外形、優雅的談吐,還是個「知己所愛、愛己所擇」,並透過生態旅行累積見識與能量的學霸。
在從小熱愛昆蟲生態的興趣引導下,大學就讀台大昆蟲學系,而後因察覺生態與人文、環境之關聯,碩士改讀台大地理研究所。
由於高中開始寫作投稿,小說、散文、報導、自然書寫,使他現今成為一位自由寫作家。2021年出版的小說《馴羊記》,不僅是一趟尋找雪豹的旅程,也融入西藏的宗教政治議題。
今日蔚藍人文堂邀請徐振輔現身說法,分享他的生態研究之旅,以及他所書寫的各段優美文辭,讓不曾去過青藏高原的我心神嚮往。
我特別喜歡他寫的:
「雪會記得哪些事?譬如落葉和落果的季節,譬如最近有什麼動物經過這裡。因為赤狐、馬麝和雪豹的語言不同,所以雪可以分辨得很清楚。
我曾在呼倫貝爾沿車子軌跡行走,雪告訴我,前晚有一大一小的猞猁經過這裡。那時我以為只要日日夜夜打聽下去,終會找到猞猁白天棲息的穴。
然而事實是,你的腳步永遠跟不上牠們的腳步,那些痕跡只會像剛清醒時還清晰深刻的夢,在你試圖回憶時不斷淡去,淡去,再淡去,直到雪將一切遺忘得灰飛煙滅。」
文字之所以能打動人,是書寫者融入了最深的感情,而這份感動也成為促使讀者閱讀的力量。希望有機會能讀《馴羊記》,一起去荒野追尋雪豹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