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蔚藍堂主 2025.1.26
#上癮是個小惡魔
你我皆凡人,人人容易上癮,上癮像個小惡魔,藏在生活習慣裡,一但上癮,誰最慘?
何其有幸,我可以和 Inga當書友,這三年多的選書共讀,讓我有火眼金睛,更懂得心理學領域的識人之明。
*
這場「上癮誰慘」,起源自仙女讀書會的討論書「多巴胺國度」,及上癮的相關延伸。
猶記得兩年前,Inga向我推薦陳思宏的書「鬼地方」。初讀此書,風格與書寫方式迥異以前我讀過的所有書,驚為奇才。2023.4.25我有機會在洛杉磯UCLA見到陳思宏本人,並邀請他九月到蔚藍人文堂演講。後來陳思宏爆紅,得了許多獎,成為國際知名的台灣作家。
不只是「鬼地方」,Inga在仙女讀書會推薦許多好書,讓我打開閱讀的心世界,鑽進一個有趣的異次元。
*
過年前的最後一場演講,本以為大家都很忙,沒人來聽線上演講。啊哈~開場前半小時,就500人爆棚了!
Q&A時,關於人際關係的界線,有人問:「宴席中如果有女人幫我先生夾菜?我該怎麼辦?」
聽眾「虛問」,葉醫師「虛答」。
像乒乓球的來回對打四回,看得出Inga的冰雪聰明,幽默與機智。
Inga先釐清問題。反問:「你問得很模糊,我很難答得精準。」
Inga 確定女主角。問:「如果夾菜的人是你婆婆,或是女性長輩,這問題或許不是問題。」
Inga 靈機一動,以筷子做暗器,笑答「秘密絕招1」,逗大家一笑。
Inga 反轉男主角。問:「如果是我先生幫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性夾菜呢?」
Inga 心生一計,不正經回答「秘密絕招2」。
一來一回的問答與默契,堂主故意窮追不捨問,Inga 守住專業諮詢師的界線,保護聽眾的隱私,不能隔空看診,不能「盲測」個案,聽眾也不能把一場演講當成個人的免費心理諮詢。
界線很重要,當場演示給大家看。
*
平常生活中,我們有那麼多困惑和困頓,更與誰人說。
有堂友Chia Ma 說:「怎麼辦?我很窮。但我的上癮是旅遊,存到錢就去旅行,朋友說我得了絕症,不知該怎麼戒這該死的癮。」
有堂友Shelby在臉書寫:「為了這場演講,我推掉五十個邀約。」
堂友按讚:「大推葉醫師的Podcast,深入淺出,句句珠璣。」
「葉醫師兼采精神醫學和婚姻家庭諮詢師的雙領域,個案舉例鮮活,雜學且博學,深知眾生之心苦,金句連連,一聽難忘。」
今日精神科葉醫生的線上分享,願能祝福大家身心健康,減少煩惱,心理大掃除,告別上癮小惡魔。
文/曾瓊玲
首次在蔚藍人文堂聆聽美麗的姿吟老師的講座,除了讚賞她心理醫師的專業背景,她的眉清目秀及真誠溫暖的語調,更讓我耳目一新。
再次佩服獨具慧眼的堂主,她的火眼金睛、精準推播,總能滿足堂友們各種的求知癮,很開心在舊曆年節前夕,和500位堂友們一齊除舊佈「心」,期待來年能無癮一身輕、脫「癮」而出,快樂迎新年。
歲末年終,最適自我反思及覺照,想到一首合唱曲:「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我用溫暖守護生命,讓浪花留了痕,我用覺照守護健康,讓轉輪點了光」,今日葉醫師的一席講座,利用兩小時給予我們滿滿的健康良藥,及各式脫癮之法,讓舊曆年前的週末假日,舒心放鬆,期待新年到來。
*要先覺照 才能對症下藥
戒癮之前,要先知道自己是否上癮?如何成癮?才知如何改變?首要,誠實面對自己,經於自我覺察,發現自己的癮,愛溧亮的女生,難免都會有衣物癮、購物癖,加上網路購物太方便,只要手一滑,購物車就滿滿一籃,不用出門,寶貝就手到擒來,太過癮,但宅急便到來,才發現衣櫃已成土石流。
老師引用史丹佛大學成癮醫學教授安娜·蘭布克(Anna Lembke)說:「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台自己專屬的自慰機器…我們都暴露在把自己挑逗到死的風險中。」香菸、美酒、糖分、性愛、刷卡、飆車、炸雞、新聞、臉書、賭博、炫耀、崇拜眼神、趣味短片。這位勇士Dr. Anna Lembake,在她寫的《多巴胺國度》,勇敢誠實揭露自己的「癮」(愛看限制性激情小說),她在書中敍述了她如何成癮的過程,並以自身為例,教導我們要如何面對「癮」,自我實踐脫「癮」之法。
老師提到多巴胺(Dopamine)屬於神經傳導物質,會帶給人興奮、刺激的感覺,太沈迷多巴胺的刺激,就容易成癮,會讓人的覺知失衡,內心產生爭扎,讓痛苦小精靈加速,形成惡性循環。姿吟老師在講座中,也向五百位堂友們誠實告解,說她有看短視頻的癮,也告訴我們她藉由立志、自我覺察,循序漸進的戒除它,隨時間就會有漸進的改變與成效。
*因為容易取得 逃避現實 所以成癮
老師提到,會成癮,大部分之其一是因為近水樓台,因為方便所以容易上癮;其二是因逃避現實,尤其多發生在貧富差距大的國家,因低社經之弱勢群組,沈迷於追劇及臉書IG,往往會因自他比較,產生自卑自責,懷疑自己的人生。
*Burnout、集體倦怠、躺平 背後因素
老師以美國為例,聚焦千禧世代之30歲~44歲的人,因其父母親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有關,因社會結構改變,依據是否賺錢來選擇專業,導致財務.顧問崛起,中產階級消失,控制狂的手延伸到孩子身上,形成過度保護,望子成龍,也養成富養兒女之吃香喝辣、買名牌包之虛榮特質。
時代變遷,也形成費力活著的蒲公英族 (precariat),下班累到只能看手機,但滑看手機看社群,又時時提醒自己的不夠努力。謝謝這場講座的醍醐灌頂,覺察自己、反思監測,是否也被手機挷架,e網情深,郤錯過路上的美景。
*Z世代 失控的焦慮世代
會形成Z世代旳失控,起來有自:2007 iphone、2009開發按讚與轉發功能、2010自拍風潮、2012 臉書收購IG。最重要的因素是,2010年出現重要轉折:美國中學大學生憂鬱症、焦慮症激增;10-14歲青少年自殺率及青少女自傷激增;以及青少年與朋友課後相聚時間驟降等情事。
也因社會習慣、生活形態改變,智慧型手機的普遍率快速提升,以致青少年整天掛網,青少年(成人也是)已離不開智慧型手機,這群手機養大的Gen Z世代,失去玩樂的童年,沒有壯遊失去探索,藏鏡人比比皆是,逐漸失去自我認同與價值、文化與社會層面的學習,滿心想的是隨波逐「流」,偶像崇拜、手機推播,流量才是王道。
*如何幫助孩子 專家提出解決之道
老師介紹Jonathan Haidt的建議:國高中前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16歲之前禁止使用社群媒體、無手機學校、更多不受監督的玩耍,培養孩童的獨立性。老師提醒我們,面對小孩,我們不能像木匠般,型塑小孩成為小木偶,我們應做好園丁角色,讓這些小幼苗長成他原來的樣子,不要成為控制小孩的幫凶,要明白身教重於言教,言教不如身教。
如何幫助孩子?老師另引陳志恆心理師的建議:取決於父母自身如何看待與使用數位科技(身教)、網路使用與課業表現(一碼歸一碼)、重點在於親子共同體驗與對話交流、培養自我價值感與歸屬感。重點是,家長要自我察覺,早日良心發現,並從自己改變做起,陪伴小孩共同成長,讓小孩看見自己的優點,藉由親子共同體驗,共同找回家庭的温暖。
*聽媽媽的話 更要聽醫生的話
講座尾端,老師提到Dr.Anna Lembke的二個配方:對自己誠實及以痛治痛,脫「癮」要從「痛」端下手,且要對自己徹底的誠實。如何朝痛端往下壓:可藉由洗冷水澡、泡冰水浴;間歇性斷食;運動;靜心、冥想;拔罐、針灸;腦部電痙攣治療等方法,簡單言之,就是要「自找苦吃」,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老師態度誠懇、語調平穩,善於適時轉換情緒,深入內在議題。不時提醒面對各種成癮,要有信心及自信,對抗壞習慣,先決條件是要對自己誠實,唯有深刻意識到自己的作為,不要逃避,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能改變自己。
在2025的開端之際,這場講座來的正是時候,感謝姿吟老師提供多本具體有用的書單:面對經年累月的癮《上癮五百年》,提供我們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面臨高齡化時代,生活無力感,要重置《大腦韌性》,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回養的世代,力挽狂瀾郤《集體倦怠》,要重新認識《多巴胺國度》,並建立《原子習慣》,藉由重建《神經可塑性》,《脫癮而出不迷網》。
姿吟老師是心理醫師,且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藉由今日的講座,我們可試從另一角度,了解上癮的人們,如何一步步將自己困在不健康的重複行為,無法自拔,感恩老師從心理與行為問題解決的角度,讓我們有機會脫癮而出,新年一年開始,捨去不健康的重複行為,利用講座的救命索,幫助自己拉出漩渦,以身作則,自利而後利他,讓我們重心拾回~清爽健康的空氣。
文 /葉姿吟醫師
昨天演講前一小時,與堂主和幕後工作人員上線測試,每個人都從容、熱情、又專業,我很佩服這個公益活動每週運作,如此已走過數個年頭,累積許多忠實聽眾。
事後瀏覽人文堂寄來的聽眾對話紀錄,愈看愈有意思!原來在我說話的時候,有人抒發感覺、有人分享資訊、有人發表意見、有人提問、有人講自身經驗、有人還聊起天來!我腦中浮現Jonathan Haidt提議的---給孩子自由自在玩耍、有點冒險又不會太危險的遊戲場!這不就是了嗎?在蔚藍人文堂的大框架之中,聽眾自由發揮,有互動、有交流,形成連結,也要展現風度,就像是一個大人們的人文遊戲場。
身為講者,也開了眼界,深深感到有福氣。昨日揭露自己的壞習慣,也被堂主多次宣傳Podcast,我的多巴胺大大提升,2025我會上緊發條革除壞習慣、增加好習慣。至於我用筷子解決人際界線問題的神秘技巧............就當作我與昨天聽眾的小秘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