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蔚藍堂主
帝國雄心的紐約,蛻變再蛻變,再生又再生,四百年來華麗轉身,都成為紐約圖騰。
在都市空間裡,設計出焦點元素,讓人置身其中,創造出人與空間與意象的關係。於是有「路徑」如百老匯大道,切過棋盤狀的都市規劃 ; 有中央公園為「邊緣」,劃分生活的界線 ; 有SOHO「區域」,聚集習性相近的族群 ; 有交通的「節點」,縱橫交錯出時代廣場,還有「地標」,讓世人一見便知的是世貿中心等。
主講人Gene住在紐約的時間比住在出生地還長,他的英文比中文還好,他對紐約的感情是說不盡又道不完。透過建築師Gene的眼,解讀城市意象。
文/曾瓊玲
聆聽蔚藍人文堂已近兩年,其間有許多講者,都曾以自己居住的城市及國家做為講座的主題或背景,如雲中君老師的巴黎、平路老師的台灣三部曲、謝如欣老師的巴西、苑默文老師的伊斯蘭、王正方老師的北京、王浩一老師的府城、楊馥如老師的義大利、陳思宏老師的鬼地方及鱸魚的矽谷等等,這些城市及國家經歷各位講者細心解說及走讀下,聽者也彷彿生成了隱形的線,靜待機緣成熟,也想一親芳澤。
今日的城市---紐約,更是許多愛好現代建築及設計之堂友朝聖之首選,感謝蔚藍堂人文堂再度邀請旅居紐約三十餘年的Gene,以其建築及都市設計之專長, 以「人/空間/意象」為紐約圖騰,帶領堂友們從人文與建築之時空軸觀,細探充滿帝國雄心的紐約,如何擄獲全球建築藝術及設計迷的心,看見城市蛻變的華麗印記。
*藍色狂想帶入五元素 看見紐約的圖騰意象
《藍色狂想曲》由作曲家蓋希文所寫,曲風融合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兩種元素,舞動的弦律呈現紐約市的喧囂華麗及壯志雄心,成為了美國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播完音樂,老師從城市構成的五個元素:路徑、邊緣、區域、節點、地標出發,帶我們走讀曼哈頓400年的發展,領略布魯克林橋、中央公園、哈德遜高線公園、The Shed、世貿中心、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鍍金時代、摩根大通總部等,並帶入紐約歷史人文中的重要圖騰人物,及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從五元素看城市的構成,提供堂友們對紐約有一完整的映像,猶記齊柏林基金會於這幾年,也曾用《見山》、《逐岸》、《映河》及《覓城》四個展覽,勾勒出城市與人文的主題,異曲同功。
從三個小時的講座,看出Gene下足了功夫,今日的堂友有福了,藉由老師的引導,我們一同在紐約城尋覓,探索曾去過的地方、或未曾踏入的陌生地,隨著Gene的腳步,看見自由女神、帝國大廈、中央公園、市貿中心等知名景點及人文風情(藍白咖啡杯),貫穿紐約四百年,看見這常出現在科幻電影(高譚市),不停銳變、時時成長的有機城市,展現都市蛻變的華麗轉身。
*沒有高架道路的阻隔 四通八達人文薈萃
老師用他的專業視角,從都市規劃、空間設計的角度,引用凱文.林奇的心理地圖概念,帶領我們從道路(paths)、邊界(edges)、區域(districts)、節點(nodes)和地標(landmarks)來感知和導航城市,透過這獨特的心理地圖概念,人們可見、可憶及尋找屬於自我的幸福感,城市設計如同是時間洗禮下的藝術品。
*屬於全市民的公園 中央公園是紐約的資產
老師說到中央公園,稱讚連連。因它不僅大,且是「師法自然」的人造公園, 堪稱叢林之肺。曼哈頓是個島,是被水包圍的城市森林,這個都市叢林,需要有個公園做為城市之肺,提供所有市民,照顧到所有群眾。
文獻提到,中央公園不僅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綠地,對於披頭四(The Beatles)的粉絲來說,更是不可錯過的朝聖之地。這裡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紀念區,是為了紀念已故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John Lennon)而設立的,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樂迷前來緬懷這位搖滾傳奇。
草莓園位於中央公園西側,鄰近72街入口,距離藍儂生前居住的大廈——達科他大樓(The Dakota)僅數步之遙。這片寧靜的區域於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由全球超過50個國家共同捐贈樹木與植物,以象徵和平與團結。區域內最著名的地標是地面上以黑白馬賽克拼貼而成的「Imagine」圖案,取自藍儂1971年發行的經典歌曲〈Imagine〉,表達了他對世界和平的願景。
另,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東北角,第一個黑人的雕像立在博物館的北側,向爵士音樂傳奇人物杜克·艾靈頓(Duke Ellington)致敬。艾靈頓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爵士樂作曲家之一,這座雕像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對非裔美國人文化貢獻的肯定。
不僅照顧到大人,在俯瞰溫室水池的露台上,矗立著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紀念碑,他以童話作品聞名,包括《小美人魚》、《國王的新衣》和《賣火柴的小女孩,利用這個景點,為兒童舉辦音樂會及藝文活動。
*紐約的華麗推手 城市規劃師羅伯特.摩西
老師提到羅伯特.摩西(Robert Moses),Robert Moses既有才智和魄力登上權力高峰,同時又相當冷酷,伴隨着拆遷腐敗、種族歧視等問題,身上充滿魅力和矛盾。摩西被視為紐約 市及紐約州歷史上最具權力和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城市發展理念影響了一整代美國的工程師、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
網路提到《權力掮客》(The Power Broker),這本傳記講述紐約城市規劃師羅伯特.摩西(Robert Moses)如何權傾一時,他是美國的城市規劃師兼公職人員,主持修建大量高速公路、公園、橋樑等等項目,深刻影響紐約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HighLine Park高線公園 城市復興的典範
高架公園(High Line Park)」,也可翻譯成「高線公園」,過去是曼哈頓下城西區一個廢棄的高架鐵路,1980年代面臨拆除危機時,當地居民不忍拆掉它,於是運用民間力量將它改建成為一座高架橋上長達2.33公里的綠道和帶狀公園。這條綠色空中長廊可以散步、休息,也能俯瞰曼哈頓城市脈動,加上鄰近雀兒喜市場,是紐約必逛的市集,舊工業建築翻新成有趣的商業空間,成了必訪景點之一。
太神奇,這原本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貨運鐵路(曾有死亡大道之名),從原本的食品工廠改造成文創商場,工業風格的裝置藝術,帶有濃厚的藝術氛圍,經由景觀建築、城市設計和生態學的理念,竟讓舊鐵道華麗再生,在充滿活力的綠廊種植多種本土植物,並設置步道和公共空間,尊重工業遺產,促進社區民眾的互動,讓高架公園成為的獨特城市視角,融合公園及都市進化。
*The Shed可移動伸展 宛若變形金剛
老師推崇The Shed是很棒的創新藝術中心,軟、硬體設計均優質,不僅節能,在文化及建築設計上,也具前瞻性的思維。據文獻,建築由兩大建築體組成,一為涵蓋藝廊、多功能劇院、排演廳、創意實驗室等的八層樓高主建築體;另一部分則是伸縮空間,以鋼骨結構伸縮外殼,搭配電腦控制的滾輪與軌道,創造出可移動的空間,如同變形金剛。The Shed因擁有多重展演空間設計,由電腦操控空間配置需求而被譽為「智能建築」。
*哈德遜廣場 可攀爬的蜂窩建築 Vessel太吸睛
哈德遜廣場是曼哈頓的新興金融與科技中心,都市空間設計以「人」為焦點,創造出人與空間意象的關聯。Vessel是位在廣場的顯著地標,如蜂窩結構,可供遊客攀爬,外型如同巨大蜂巢。
*眾志成成的布魯克林大橋 充滿建築美學
老師也介紹曼哈頓最具代表的布魯克林橋,它是landmarks,也是paths,負責連接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橋位於Dumbo區(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充滿建築美學及歷史記憶。老師提到,橋樑的完成,要歸功女性工程師艾米莉·沃倫·羅布林(Emily Warren Roebling),艾米莉自學了鋼纜工程學理論,助丈夫一臂之力,完成了美國最負盛名的建築地標之一。
布魯克林大橋夜景超美,遠處可看到立在河中的自由女神像,也可見大船小艇自由航駛,天空中常有直升機巡邏飛翔,將這懸索式的大橋妝點更美麗,不論遠看或近觀皆美,那一根根交織成的鋼索網,像是抽象藝術品。
這座橋有建築美學的設計,有橋樑建造史上的創舉,有其人車分離的親民,有工程上的挑戰,具美感與高知名度,使它經常出現在電視、電影的畫面裡,如《穿越時空愛上你》、《曼哈頓奇緣》、《黑暗騎士》等,成為紐約市的經典地標之一。橋的盡頭就是布魯克林區,下橋後是華盛頓街,朝河的方向走兩個街道,是網紅的知名打卡景點。
*鍍金時代 光鮮轉型 新一代摩天大樓即將來到
老師不僅談建築專業,連紐約的發展歷史都有備而來,約1870年代至1900代是紐約市歷史上一個轉型期,摩根家族(Morgan Family)是其中之一的家族,是銀行家和金融家,這些家族在鍍金時代的紐約市以奢華生活、壯觀的建築和文化贊助,展示了新興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與權力。
他們的影響力不僅塑造了紐約市的城市風貌,也影響了美國的經濟和文化。最大的貢獻,是建造了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提供研究空間、活動場地、教育設施及珍貴的手稿及版畫等。
而位於公園大道270號的摩根大通大廈,是一座興建中的摩天大樓,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中城。該建築由知名建築事務所福斯特建築事務所設計,並於2021年開始動工,預計於2025年完工。它將取代原先位於麥迪遜大道的辦公大樓,成為摩根大通全新全球總部,進一步鞏固該公司在金融業的領導地位。
謝謝老師又一場豐盛精彩且用心的講座,讓我們再度認識紐約的多元面貌及華麗印記,見證城市的兼容並蓄,有形與無形。
從地理、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之面向,領略了這走過四個世紀的城市,看見城市的歷史與人文並萃、建築與藝術融合交織,講座中老師提到的每一景點,都足以讓紐約更多姿多彩,隨處充滿機會與吸引力,感恩Gene老師的引航,讓我們有機會神遊紐約的圖騰風華及城市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