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一下線,立刻有堂友留言給我:
「今天看到的王浩一,聽他課後的言談,感覺的是:這真是個少有的不俗男人。他回答你的問題,特別的睿智,不流於俗。」
我知道答案。
我們遇見他,正是他博古通今,通曉易經之後,最豁達、最富養的生命狀態,風吹雨打後的雲淡風輕,樂活於晴耕雨讀。過去的那些,量子糾纏的雨季,都化成寫作的養分,回饋給世間。
*
去年五月,我們在台中中央書局相見。
我問他:「我對人的親疏遠近有困惑,怎麼辦?」
浩一反問:「你在問易經嗎?」
我點頭。
浩一只用「三句話」,讓我當下大悟,並身體力行,至今趨吉避凶。
聽浩一老師演講二十場,從易經系列、英雄系列、樹癡系列、府城系列、小吃系列、餘生系列,我一路學來,從「新國學力」裡與時俱進,修煉成有雜讀力、雜學力、雜談力,逐漸建構自學的知識體系。
*
記憶回溯到2015年某日下午,我在加州開車時,聽見陳文茜的廣播介紹王浩一的新書「著時」,我當下覺得用「南方.美時.美食」來講「著時」,很有趣!
去國二十餘年,我根本不知道「王浩一」是何方神聖?透過有鹿出版社牽緣,才如願以償,2020.8.1 蔚藍人文堂邀請王浩一演講「著時」。「著時」講台灣水果,講完春、夏、秋三季的水果,已經過了三個半小時,只好把冬季水果留待下集。
浩一老師的敏感度極強,感應到蔚藍堂友很不一樣,文化高、教養高、人生經歷豐富,遂提議來講易經系列。我一聽大樂,拍手叫好。
彷彿找到雲深不處的易經入口,王浩一易經系列一場場講下來,生命中六十四個怎麼辦,漸漸拼湊出人生的智慧地圖,豁然開朗也豁達通融。
*
我借用「香港優良教師獎」得主陳甘樺的留言作結語:
「我昨晚做夢遇到蔚藍,跟她在酒店房間聊天。我應該是太期待聽今天的演講了。
昨晚吳家德在臉書上寫在台南政大書城聽王浩一老師的演講。最有感觸的一段話是:『找到讓你每天起床的理由。』
他的理由是,每天都能熱情的幫助別人,這是很快樂的事。
我的理由是,每個星期天聽蔚藍人文堂的演講,是精神上的壯遊。感謝浩一老師和堂主。」
有堂友戲稱是「蔚藍教堂」,台灣每周日上午十點要上教堂聽課。
也有人說是「蔚藍早堂」,每週要非常早掛線,才能進Zoom,都快有週末焦慮症了。
在蔚藍堂裡,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早吾早,以及人之早」,不管你多早,都有人比你更早搶1/500席VIP位子。
音樂型演講受限版權,確定是不能加開YouTube直播,懇請見諒。
無音樂演講則尊重主講人,未必會每一場都直播,懇請見諒。
*
即使王浩一老師在蔚藍堂(課堂 / 講堂 / 學堂)演講二十場,知識與智慧只會越累積、越豐厚、越豐采、越豐美、越豐富,人氣越聚越多。
祈願我們一起共學共勉,有更高的曠遠與豁達,有更深邃的品味與善良。
文/曾瓊玲
台灣時間週日上午十點、美西週末晚間七點,橫越半個地球的堂友們,共同齊聚雲端聽講座,是周末最夯的心靈朝聖。
喜歡聽浩一老師說故事,博學多聞的他,變化多端又能引人入聖,老師新書《量子糾纏的雨季》甫出版,讓幸運的堂友們,幸福得聽老師用潛意識之心理學術語,為堂友建置人生導航,帶領我們一一剖析千古英雄人物的密碼,看見歷史上的英雄們如同轉折人生,脫胎換骨、重啟人生。
今日的講座,再次感受到浩一老師浩瀚的知識素養,他用故事譬喻,活化了歷史上的名人,在他生動的語彙下,抛開歷史人物的刻板,為英雄們注入新養分,帶領我們走進英雄人物的潛意識、潛智慧,也富養了我們人生觀。
老師不僅斜槓還多元跨界,從大樹的根系、種植,談老樹的潛意識,大樹的盤根錯節形成存活的救贖,而我們的人生,也如樹木的成長,透過妥適教養,可養成我們的潛意識、潛智慧及暗實力。聽老師說故事,故事不再只是故事,還可探索心理學的逆向工程,回望人生,更明白現前的一切,都是養分的累積,當你打開了人生開關,就會更珍惜平凡的人生,
*蔣捷《虞美人.聽雨》勾勒人生三部曲
老師說他在18歲時,偶然在舊書攤看到蔣捷的詩詞,驚嘆一首詞就可寫出人的一生,當時正值青少年的他,就從詞中體悟生命是時空的堆疊,生命三階段的體驗與沈思,如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從單純的直觀到透徹的領悟,從五彩炫麗到留白餘韻,恍然大悟,人的一生原來如此。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老師提到老松國小曾有上萬人的學生盛況,從戰後嬰兒潮到兩個恰恰好,在那個一邊跟著長輩看楚留香、一邊做家庭代工的年代中,簡單樸實,也造就台灣經濟起飛,而今轉眼到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餘命活得更有價值及加值,富養善待逐漸老後的自己,才能創造優雅自適的餘生。
*閱讀優雅變老 老師活出人生的不設限
2018年《孤獨管理》,開始學習孤獨若水,明白它是一輩子的朋友。
2020年《向夕陽敬酒》,試說新老人,不需活得太努力,也別活得太消極⋯⋯
2022年《無照心理師的沙發》,隔空邀來邀來七位古人,飲茶談餘命管理。
2023年《原來如此》,懂得了,幸福是樂齡者唯一的任務。
2025年《量子糾纏的雨季》,先凝視死亡,再「有覺知」地活在當下。
以上列表,是浩一老師「聰明慢老」的系列書寫,在人生餘命逐漸延長的年代,可從老師的著作汲取人生養份,從書中的智慧,強化生命旅途的修煉。老師說他「用書寫的內容,來決定我的生活方式」,現在則以「前瞻,活出不自限的人生」,開始養貓遛狗、種樹蒔菜,回到幾畝田園的人生原點(很慶幸,我也正如此的過餘生)。
*從西方冰山論到樹木根系論 明白潛意識如何造就了命運
我們羡慕孔明的運籌帷幄及智慧通達,在老師生動說著故事人物中,明白這些英雄人物的情格、選擇及命運,都來自環境的養成、人與人的羈絆,及人生歷練的累積與堆疊,這些潛意識、潛智慧及潛規則,成就了西方及東方的英雄之旅,從英雄之旅的閱讀中,明白沈潛及豁達,才能富養人生的幸福。
老師也勉勵堂友們,要成為有自覺的老人,面臨長輩逐漸遠行的我們,當人生已走向海景第一排時(入祠堂之日不遠),人生已逐步邁向歸途,更要學習覺知 、覺察、覺照,在餘光中,好好活在當下,珍惜所擁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從康芮颱風的大樹摧殘 領悟連根拔起再重生
老師回想康芮強颱襲捲東台的情境,他在台東都蘭(阿美語譯:多地震之地),強風暴雨過後的庭園,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園中的苦楝及櫸樹都躲不過無情的強風摧殘,但風雨過後,老師也深切體會到樹木的根系與種植,需要重新通盤思考,從樹木的種植,讓他也學習到原來心理學冰山理論的潛意識、無意識,像極了樹的根系。(我想到,人在睡夢時,內心的潛意識也不時會入夢中)。
植物的生命力旺盛,樹雖連根拔起,但只要根不死,盤根錯節也容易復健重生,老師用樹比喻人生,也潛移默化的,讓我們稍明心理學的道理。
*菁英強化學習 黑歷史 來時路 成就英雄人物
人格的養成過程,也是智慧累積養成的過程,老師比較東西方的文化與哲學,用孔子一生經歷及莫瑞.史丹的五階段,深入淺出的談潛意識與潛智慧。
第一階段:男孩的時代/吾十五志於學
第二階段:兒子的時代/三十而立
第三階段:英雄的時代/四十而不惑
第四階段:傳道者的時代/五十而知天命
第五階段:智者的時代/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老師以他同學為例,他的同學是台大法律系高材生,大學因參加佛學營,觸動心靈,找到自己生命價值及天命,後來出家在美國弘法利生,因為他已找到生命的能量,所以啟動人生英雄之旅,有意識的到達,完成天命任務,並榮獲聯合國的和平成就奬。
*正值青春的歌樓英雄 人生如何「豁達」
老師提到隔代教養可能出現以下問題:學習表現落後、情感表達較弱、過度驕寵憐愛、生活管教鬆散、經濟問題堪憂。老師還歸納有提到隔代教養議題的幾部知名電影:如《盛夏獅王》、《美好的一年》、《新天堂樂園》、《佐賀的超級阿嬤》,點出祖父、祖母能提供孩童更曠達的人生觀,及更良善的品格價值。
老師引了隔代教養下的英雄:蘇東坡、辛棄疾、王守仁;還有17歲的他們已經為了美麗的句子乾杯:李世民、狄青、玄奘、唐伯虎、于謙;以及童年時,母愛缺失,自我長大的:李清照、林徽因、張愛玲等。謝謝浩一老師用故事,引領我們,用另一視野,提升我們看待歷史名人的角度。
回想幾年前,曾和好友親臨國家劇院,欣賞《林徽因》音樂劇,讚嘆林徽因內外兼具的「美」,原來她堅毅的美,含藏著童年失去母愛的痛,也造就她勇往直前的心及不屈服的毅力。雖然她的情感生活,並非人人所認同,但史實與藝術之間林徽因的真實樣貌,需從文學、歷史的宏觀角度來客觀探究。
浩一老師的語調,讓人聽了心情平穩,謝謝「蔚藍人文堂」請老師來說書,系列有三:在歌樓的少年兄、在客舟奔波的大叔、在僧廬下的老人家。
老師今日第一講,就如此宏觀的帶領我們領略人生。我從中學習到,要找出自己的興趣,自得其樂,開心過生活,從生活中去實踐幸福感,真實體會生命的喜樂,讓餘命更為優雅且美好,活出自己人生滋味,就是要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