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蘭 樂賞執行長
上午9:00線上測試的時侯,等候室就已經擠滿400人,約末10分鐘後就已額滿,主講人差點進不來。
今天是蔚藍日,由林伯杰老師主講音樂劇《悲慘世界》。
改編自雨果同名小說《悲慘世界》的百老匯音樂劇
今天透過伯杰的整理和解說,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們了解時代背景、人物角色、音樂劇發展的過程、看了許多影片。
一首又一首好聽的歌曲敲扣內心,時而迴腸盪氣,時而激昂澎湃,最後來到最高潮~
伯杰選播1995年10週年紀念版本當中的特別演出,17位來自各個國家曾經飾演的「尚萬強」,22種語言的男主角歌手們一起唱著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令人熱血沸騰。
在這這麼多好聽的歌曲當中,如果如果只能選三首,
我個人的最愛是:
I Dreamed A Dream
On My Own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而I Dreamed A Dream,我印象最深刻是電影版
https://youtu.be/ulJXiB5i_q0?si=jh-_jvTLDAynJ6F9
On My Own的這個版本深刻烙印
https://youtu.be/4AfiP2fgkws?si=X9N9L9wahX8GqEH7
17位來自各個國家曾經飾演的「尚萬強」,22種語言的男主角歌手們一起唱著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https://youtu.be/gpDbvlAI_A0?si=0wzWeFs5sRa_u1kQ
我也很喜歡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電影版
中英字幕~悲慘世界原聲帶-你是否聽見人們在齊聲高歌?
https://youtu.be/gdiM2txBFpk?si=x_J-XD5f_GZKBjPb
悲慘世界最終曲電影版
休傑克曼把孤獨悲傷表現到極致
找資料的過程,再度回顧這一段。
https://youtu.be/usUOYU9kUrs?si=de7W1YgbugvEufKJ
人世間最大的痛苦,是知道什麼是愛,卻看見著它在眼前逐漸的枯萎,即使祈求上帝願意用自己生命去替換,但上帝卻始終沉默無語。
音樂、歌聲、戲劇、舞台⋯的藝術,
是身而為人才能夠擁有的酸甜苦辣幸福感知。
恭喜今天擠進500人教室的朋友,不容易。
看起來不只需要提早,還需要有網路好運氣。
蔚藍堂主羅馬旅行去,今日擔任代班主持值日生太緊張!
不得不讚頌Nonoko漂亮的海報設計,我期待著下一張作品。
文/Debra
有人說,在看音樂劇《悲慘世界》之前,應該先讀原著,否則難以理解劇情脈絡。記得多年前第一次在紐約百老匯觀賞這部音樂劇時,雖然《I Dreamed a Dream》的旋律讓我感動不已,但整體劇情卻如霧裡看花,似懂非懂。那時的我,與伯杰老師一樣,曾嘗試翻閱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巨著《悲慘世界》,但僅讀了幾頁便悄悄合上書本,難以繼續。
直到今日,在伯杰老師細膩且充滿熱情的導聆引領下,我才真正懂得如何 appreciate 這部作品:不僅是欣賞,更是心懷感謝。正如伯杰老師所言:「唯有音樂能讓人記得,唯有音樂能長存在人們心中。」他幽默地說,雨果小說裡有太多「題外話」,而音樂劇則像是從一千兩百頁的字海中提煉出精華,讓我們更容易走入故事的核心與情感深處。
在眾多版本中,伯杰老師選擇了極具代表性的十週年紀念版 stage concert 作為導聆素材,卡司堪稱Dream Cast。伯杰老師也特別提到音樂設計,先從宣敘調進入主旋律,讓介紹劇情,再代入情緒,直至高潮。
Colm Wilkinson 所飾演的尚萬強,從一開始的掙扎與迷惘,到唱出《Valjean’s Soliloquy》時的決絕與感懷,情感飽滿令人動容。而由 Philip Quast 所演繹的賈維警官,堅持法律至上的信仰與內心的不安形成強烈對比,Ruthie Henshall 飾演的芳婷唱出了社會底層未婚母親的無奈與哀傷,令人不忍。芳婷的女兒珂賽特,由 Judy Kuhn 詮釋,清純而堅韌。
伯杰老師說到劇中兩位難得的反派角色:酒館老闆夫婦,他們的出場為整體沉重的氛圍增添一絲幽默。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由 Lea Salonga 飾演的愛波寧,她將一位勇敢、卑微又深情的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令人心碎。由 Michael Ball 飾演的馬呂斯,一位長相英俊的熱血青年,也是一名陷入愛情的革命者,他與珂賽特相愛,卻也被愛波寧單戀著。
當《A Heart Full of Love》響起,伯杰老師形容這是最美的一段曲子。馬呂斯與珂賽特在初次相遇後深情對唱,彼此訴說著剛萌芽卻難以自拔的愛意。音樂中有一見鍾情的驚喜,有無法相守的遺憾,也有愛波寧那份藏不住的單戀,三重情感交織,情緒層層堆疊。
而《One Day More》則是經典的重唱曲目之一。不同角色齊聚、各自唱出對明日的期盼與掙扎:珂賽特與馬呂斯唱著離別的哀愁、馬呂斯更在愛情與革命之間掙扎、尚萬強唱著面對命運的未知與不安、賈維唱出對正義的堅持、愛波寧獨唱中有著愛而不得的心碎、酒館夫妻唱著貪婪、而法國民眾則唱出對變革的期待與對新世界的嚮往⋯
最令人熱血沸騰的,莫過於壓軸橋段:十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尚萬強演員齊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股團結的力量與滾燙的信念,在心中久久迴響。伯杰老師也特別指出,這首歌的背景並非眾所周知的法國大革命,而是1832年的共和黨起義,一場未竟但不該被遺忘的理想之戰。
《悲慘世界》這部作品,雖以「悲慘」為名,實則是從黑暗中掙扎尋光的旅程。它讓我們看見小人物在動盪時代中如何與命運抗衡,如何用愛與信仰走出絕望。這部音樂劇感動無數觀眾,幾段重複出現的主旋律,在不同角色、情境與歌詞下被賦予不同的情感與意義,讓整部劇在統一的音樂結構中展現驚層次與豐富性。
今天聽完伯杰老師的導聆,我想我再也不會說「看不懂《悲慘世界》」了。感謝伯杰老師帶我們重新認識這部經典作品,也重新觸碰到音樂劇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
文/曾瓊玲
喜歡聽音樂劇的樂迷們,都會被《悲慘世界》經典且深入人心的歌曲所感動,此劇與《貓》、《歌劇魅影》及《西貢小姐》,一同被公認為自1980年代以來,於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四大音樂劇之一。蔚藍人文堂雲端講堂,邁入301場之際,邀請到音樂劇達人-林伯杰老師主講《悲慘世界》之輝煌、細數繁星璀璨,是最佳的天選之人。
伯杰老師從青年少時期(十足的文青),就接觸音樂劇,在他精闢入裡的賞析及版本比較下,誠如今日可愛又有氣質的代班主持人-樂賞執行長香蘭所言,能入場聆聽四大音樂劇全攻略之首場,今日能入場的500位堂友,實是幸運中之幸運。
此劇自1985年在倫敦首演至今,締造了15400場次的演出,排名第一長,更在東尼獎(Tony Award)最佳音樂劇中共獲得了「1987年最佳音樂劇劇本」、「1987年最佳原創曲譜」與許多演員及設計、配樂等許多獎項。詞曲大師-荀伯格和鮑伯利將雨果的經典小說,改編歷史上震撼心靈的音樂劇,在巴黎、倫敦及紐約百老匯,不同國家的舞台上,寫下傲視全球的傳奇。
伯杰老師是名符其實行動音樂百科全書,他講音樂劇,不只有好聽的影音,更將音樂劇的背景面面俱到的分享給堂友們。在老師的解析下,可明瞭原著雨果的創作歷程及生平、及此劇詞曲的創作者、導演,更可認識此劇的幕後功臣-麥金塔許製作人,以及許多優秀的音樂劇歌手,入寶山不空回。
*浪漫主義文學家—-雨果 以人民作為文學寫作的核心
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法國文學史上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一生,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他創作了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和文藝評論等,代表作除《悲慘世界》外,還有耳熟能詳的《鐘樓怪人》。
《悲慘世界》從1862年的出版到現在,已逾一百六十多年,當在世界局勢紛擾下,雨果當年筆下的狀況,依舊未有根本改變,現今世界,成千上萬的人民還在為爭取生存權及基本的人權而挺身抗爭,雨果畢生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直至現今,仍然有著實質存在的價值,值得傳承及發揚。
相信很多人,都曾和伯杰老師一樣,對這本巨著(五大卷,共66萬字)又愛又怕,今日聽講座,才知自己不孤單,一是雨果自己本身的問題,他的題外話就佔了小說中的三分之一(展現知識之淵博),直到第14章才進入了主題,且有些中文譯本並不親民,今日有幸從音樂劇之回顧,一探此劇之博大精深及經典,重溫此劇之精華及核心,讓音樂撫慰塵擾憂傷,用愛及善良撫平悲慘世界,音樂能感動人心,且聽過就會留存心底。
感謝伯杰老師從雨果原著與音樂劇的比較,從法語版本介紹到英語版製作,為堂友們深入解構《悲慘世界》的魅力,並輔以分析劇場版、電影版、乃至全球巡演的音樂會版之不同,太喜歡伯杰老師的題外話。
*苦民所苦的《悲慘世界》用詩人的目光觀察世界
查了網路文獻,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現代派詩人波特萊爾說過:「此書是一本關於慈善的書,也就是說,是為了引起、激起慈善精神而寫的一本書;這是一本發問的書,提出了複雜的社會問題⋯⋯至於書的形式,與其說是小說,還不如說是詩⋯⋯」
雨果抱著濟世救民的崇高理想,以詩人的目光去觀察世界,充滿了向非正義宣戰的浪漫主義激情。他以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情感,在《悲慘世界》裡生動地描繪了窮苦人民的悲慘遭遇,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宣揚了靠仁慈博愛來杜絶罪惡、使人類得到拯救的人道主義精神,因而使小說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雖然在倫敦首演後,評論多為負面,但公眾的選擇有著不同觀點,票房如蔚藍人文堂履創紀錄。悲慘世界在倫敦皇宮劇院上演出15400場,排名第一長。
雨果出生在法國最動盪的時代,《悲慘世界》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史詩巨著,他將他的親身經歷寫入故事,筆下的角下都有鮮明的色彩。《悲慘世界》如一幅波瀾壯闊的史畫,結和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伯杰老師引用雨果此書的序言:「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饑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還不能全部解決,只要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愚昧和窮困,那麼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
*雨果書寫之偉大 在於以人民為文學的中心
文獻提到,《悲慘世界》是雨果根據一個真實的事件,歷時近四十年所構思和創作的巨著,其中有些故事可以獨立成篇,也有滑鐵盧戰役與1832年共和黨人起義等歷史場景,它們都是為宣揚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藝術觀念服務的。
作為一個文學家,雨果選擇站在人民那邊,人民在他的作品中永遠佔有重要的席位。雨果的創作靈感,來自一位真實的罪犯和警察,他把這個真實人物的性格分成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悲慘世界,描述了法國共和歷史的長流,大時代下之小人物的悲劇,從劇中,看見作家雨果和主角尚萬強的密切關連。
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為背景,描寫主人公尚萬強因偷麵包遭判重刑,假釋後計劃重新做人,但卻遇上種種困難的歷程,前前後後共關了19年,此劇從1815年尚萬強假釋描述起,分為二幕:第一幕是尚萬強洗心革面,決心做好人,1823年成為市長、遇到芳婷、泰納迪夫婦及小賽特;第一幕(續)是經歷1832年,學生密謀起義;第二幕是1865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及學生與軍隊的兩次戰後,1833年柯賽特婚禮及尚萬強過世。
*十週年版本 卡司角色皆是一時之選 初戀最美
聽過十週年版本的樂迷們,部分都會認同當年音樂劇的版本是最佳,伯杰老師今日也播放了十週年的影音,首首盪氣迴腸,扣人心弦,以下摘錄我的最愛。
一.尚萬強獨白(Valjean's Soliloquy)
《悲慘世界》的主角尚萬強是個用一輩子贖罪、承擔這世界的黑暗與過去的人。而這首歌便是在故事開始不久,為主教的寬大所救的他唱出了自責,由Colm Wilkinson演唱,他是愛爾蘭籍男高音,音域極廣,聲音極有power,他是音樂劇《悲慘世界》首演的男主角,也演出過變聲怪醫等知名音樂劇。
二.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
由音樂劇歌手Ruthie Henshall飾演女工芳婷,先用宣敘調,快速交待故事情節,再進入詠嘆調唱出主弦律,Ruthie Henshall的高音圓潤、無懈可擊,但電影版由安海瑟薇飾演芳婷,她的歌聲技巧雖未若Ruthie Henshall,但她的演技令人激賞,將方婷的無從選擇的懸命,紮實的悲傷完美詮釋。
三.充滿愛意的心(A Heart Full of Love)及On My Own
年輕的三位角色(珂賽特、馬里奧、愛波妮),此曲描繪三人之間,存在命運捉弄人的愛情故事,就如伯杰老師所說,這首充滿濃烈愛情的三重唱,是最動聽的情歌。
莉亞莎隆嘉飾演的愛波寧,歌聲令人醉,輕柔又深情,她唱出單戀的歌-On my own,弦律和方婷之死雖相同,但不同的歌詞,不同詮釋,呈現不同意境,曲曲動聽。宣敘調加上詠嘆嘆,將愛別離、求不得的人生之至苦,唱到淋漓盡致。
她是菲律賓籍的歌手,因為唱西貢小姐而開始嶄露頭角,是悲慘世界音樂劇中第一位亞洲愛波寧,她也唱過花木蘭及阿拉丁等音樂劇,身為亞洲人,她唱起Disney東方人角色,更格外有說服力。
四.只待明日(One Day More)
在《悲慘世界》中有許多氣勢雄偉的齊唱,聽得令人熱血噴張,但最愛的還是在第一幕銜接兩幕的段落之此首,八個角色更迭重唱、各自精彩,每個角色有不同的心境和意念,勾勒成波瀾壯闊的大海,聽見音樂的魅力,藉由旋律與和聲同時呈現眾人的心情寫照。
「One Day More」,描述1832年共和黨人起義事件前夕劇中角色的心聲,包括尚萬強被發現身分準備逃亡英國、柯賽特與馬里歐的戀戀不捨、賈維決定混入群眾當間諜的企圖、以及學生們的理想呼喊…最後小溪匯聚成為巨流河,齊聲高唱「明日就是審判日…」。讚嘆作曲家荀白克的超強功力,將雨果的原著精神完美融進歌曲中。
五.你聽見了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民之所欲 明日維新
此曲的大合唱是經典中的經典,時代巨作透過音樂傳達,光看歌詞就能感受到人民心中的吶喊。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s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the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六.曲終人散(Valjean's Death)
反覆聽《悲慘世界》,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尾曲,芳婷及愛波寧等人一起合唱,愛是真理,永不止息,年邁的尚萬強,心靈終於獲得平靜,完成生命的救贖。
And remember, the truth that once was spoken: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謝謝伯杰老精彩的帶領,完整聆聽到從首演至今之偉大的音樂劇《悲慘世界》,此音樂劇雖歷經40年,悲慘世界的音樂真的百聽不膩,每次聆聽,都有不同感受,經典不敗,曲曲扣人心弦,感受到音樂給予人心的震撼。除了幾首我的最愛,印象深刻的是劇中的反派-泰納迪夫婦(老闆及老闆娘),Master Of The House(酒店主人)唱出歡樂的調性,將悲慘的全劇,妝點了些許歡樂,很有巧思的設計。
雨果花了半世紀時間寫出《悲慘世界》,唱出昇華的大愛。其實每個時代受到壓迫的人們,都會嚮往自由、平等、博愛。愛,是一切的《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大悲是救世根本,如海洋女神媽祖遶境,造成萬人空巷,也是敬愛媽祖的悲憫眾生之表現。
一如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美好的音樂,讓我們心中更有愛的溫暖,人間有愛,一切無礙。
文/ShaoHua
蔚藍人文堂的講座中,我最喜歡名家私墪的系列,舉凡藝術、音樂、文學、歷史、文化等類型,都可以透過同一位講師約莫四堂課的解說(如:楊馥如老師談但丁《神曲》、顧素暉老師談「印象派」、王浩一老師談「英雄」),得到架構完整的知識。
今年蔚藍人文堂在音樂講座的安排上,除了有林仁斌老師細說普契尼的四大歌劇,還邀請林伯杰老師暢談四大音樂劇,而今天伯杰老師今年度在蔚藍人文堂的第一場講座,便由《悲慘世界》音樂劇打頭陣。
《悲慘世界》是法國文豪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45年開始構思撰寫的小說,歷經17年後於1862年出版,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為背景,講述主人公尚萬強假釋出獄後改名換姓、重新做人,與主教、警察賈維、工廠女工芳婷及柯賽特母女、酒店夫婦及其家人、起義的學生群之間有關懺悔、救贖、逮捕、逃亡、親情、愛情、革命…的人生故事。
《悲慘世界》小說發表時,流亡海外的雨果以電報詢問出版情形,收到出版社以電報回覆「!」表示大受好評,其後1980年由作曲家Claude-Michel Schonberg及作詞家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於巴黎推出同名法語音樂劇,並於1985年由Cameron Mackintosh製作、Trevor Nunn執導,於倫敦推出英語版音樂劇,至今正好滿40週年。
在今天的講座中,伯杰老師運用歷史事件及人物生平的時間軸,說明法國歷史事件與作家雨果及主角尚萬強的人生重要時點,並以劇情大綱及人物簡表說明故事架構,最後再精選《悲慘世界》音樂劇十週年紀念音樂會實況版的重要曲目,以動人的詞曲刻畫每個角色的個性及人生。
以下是伯杰老師分享的曲目及我所聆聽的感受:
1.序曲:尚萬強唱的《我做了什麼?》,唱出深刻的懺悔及重生。
2.第一幕:芳婷唱的《I Dreamed a Dream》以及《芳婷之死》,唱出破滅的人生夢想、母愛的光輝;柯賽特唱的《Castle on a cloud》,唱出女孩天真又惹人憐愛的幻想;酒店夫婦唱的《Master of the House》,唱出全劇最歡樂逗趣的時刻;賈維唱的《Stars》,唱出忠於職守的信念;起義學生們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唱出人民的心聲;馬里歐、柯賽特及愛波寧唱的《A Heart Full of Love》,唱出最甜美的情歌及最苦澀的單戀;8個角色穿插歌唱的《One Day More》,唱出各述其志再融合匯聚的壯闊。
3.第二幕:愛波寧唱的《On My Own》,唱出最無怨無悔的單戀;葛夫侯許唱的《Little People》,唱出小人物也能做大事;愛波寧唱的《A Little Fall of Rain》,唱出死前無憾的滿足;賈維在自盡前唱的《獨白》,唱出信念瓦解的苦楚;最後的《尚萬強之死》及《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唱出整部劇慷慨激昂的收尾。
我對《悲慘世界》音樂劇的認識源自2012年的電影版,猶記當年看過電影,最讓我疼惜的是單戀馬里歐、愛的癡情無悔的愛波寧。今天在伯杰老師的解說中,讓我複習這部作品的劇情,並透過詞曲及音樂旋律重新感受每一個角色的心路歷程,聽起來特別深刻及動容,不禁數度紅了眼眶。原來當我更深入劇中,才發現令我疼惜的人物不僅是愛波寧,還有尚萬強、芳婷、柯賽特、賈維,甚至是那個時代的每個人。
今天再次感受到音樂的力量,可以像《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如此盪氣迴腸,又可以像相同旋律的《芳婷之死》、《On My Own》、《尚萬強之死》這般揪心動人。此外,今天也深刻明白一部由眾多好聽曲目組成的音樂劇,即使是以音樂會的型式表演,也不亞於音樂劇帶給人的感動,讓我不禁也想跟隨香蘭執行長下訂購票去聆聽今年6月登台的《悲慘世界》音樂劇四十週年紀念音樂會了。
感謝伯杰老師今日的講座,不但讓我讓我更加了解《悲慘世界》音樂劇,也讓我在聆聽雨果生平故事時回憶起我曾在布魯塞爾大廣場經過雨果流亡時居住過的屋子,在餐廳戶外座位上一邊吃晚餐一邊欣賞他盛讚過的廣場之美,還在巴黎參觀過雨果在1832年與妻子及四名子女居住長達16年之久的故居…勾起我諸多美好旅行回憶。
希望日後有機會再安排歐洲旅遊,進行文學、音樂與藝術之旅,並進劇院好好欣賞音樂劇~
文/April
非常感謝昨晚伯杰老師精彩的演講。老師在兩個多小時裡,精粹地、一氣呵成地,講完《悲慘世界》的時代背景、劇情、人物;及在十週年紀念版及電影𥚃,對各角色,精闢地分析各歌唱家的表現及詮釋。全程毫無冷場,字字珠璣,我聽的如醉如癡,盼著不要下課。我猜想其他幸運的499位堂友,也有同樣的心聲,因為下課時,仍有500 人在線上。
尤其最後那段影片,17 位來自各國的《尚萬強》,隨著音樂及國旗入場,接龍演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及合唱 《One Day More》,各有特色,同樣震撼,令人思緒萬千:法國小說,英國音樂劇,奧林匹克般的入場,雨果1862 《悲慘世界》的精髓,1995 年,同一個舞台,同一支樂曲,不同國家的歌唱家,不同的語言,牢固地凝聚起來。雞皮疙瘩時刻,眼淚卻不知不覺地掉了下來。
謝謝林伯杰老師,謝謝蔚藍人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