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這次聽了吳毓庭老師的音樂講座,再度開啟了我對北歐音樂的好奇與喜愛。上一次毓庭老師帶領我們走進芬蘭,認識了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這回則踏上了挪威與丹麥的音樂之旅。
一提到挪威與丹麥,立即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卡通《北海小英雄》。還記得小時候每天守在電視前,看著小威的海盜船在大海乘風破浪,那份單純的冒險精神,至今仍讓我心中一暖。今天聽到的這些來自北歐的音樂,似乎也藏著那樣的不懼與詩意。
毓庭老師介紹了三位挪威作曲家:從布爾(Ole Bull 1810-1880)的拓荒開始,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的努力開展,到賽弗魯德(Harald Sigurd Johan Sæverud ,1897~1992)橫跨世紀的創新。這些我們不熟悉的作曲家,他們的音樂聽起來卻有股熟悉感。
布爾的《山景》,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卑爾根時晴時雨的城市。原來這座城市不只是挪威第二大城,還曾是首都,更因為氣候濕潤、多變,孕育出許多藝術靈感。值得一提的是布爾的小提琴演奏,還被譽為是北歐的帕格尼尼呢!
葛利格的作品則讓我真正感受到音樂如畫。《農夫之歌》、《特洛豪根的婚禮》、《夢》、⋯充滿民謠風格,簡單卻動人。而他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更是一幅壯麗的風景畫:從雷電交加的開場,到旋律如潮水奔騰,整首曲子彷彿經歷了一場自然與心靈的交戰,最後以光明凱旋做終曲,令人感動。
毓庭老師花了不少時間引導我們進入《皮爾金》(英語:Peer Gynt Suites),《皮爾金》是葛里格為易卜生(挪威的劇作家,Henrik Johan Ibsen)所創作的戲劇配樂。音樂中細膩的情緒表達出來奇幻、戲劇、⋯不只是配樂,我們從配樂中拼湊出故事,感染了主人翁的情緒。
賽弗魯德的《愛的輪旋曲》(Rondo amotoso)讓我們特別有感,音符中流露著父子之間的柔情,在旋律裡娓娓道來。
而丹麥作曲家蓋德(Niels Wilhelm Gade,1817~1890)與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1865~1931)則分別以丹麥的故事與生命為主題,描繪出另一種北歐風情。蓋德的《奧西恩的回聲》(Efterklange af Ossian) 取自丹麥民歌。《精靈王的女兒》在音樂中呈現出大自然既美麗又危險的特質,彷彿進入童話與現實交錯的森林。
尼爾森的《第四號交響曲:不滅》於一戰時創作,則是我今天最深的感動之一。那句話:「音樂是生命,並且像生命一樣,是不可磨滅的。」聽完真的久久無法平靜。
北歐音樂的靈魂,在於傳統器樂的聲響如(哈當厄小提琴Hardingfele)、民謠的旋律、調式色彩,以及那片令人敬畏的大自然。這場三小時的導聆,就像是參加了一場內在旅行,從山景到海港、從民謠到交響,從童年記憶到現實沉思。講座結束,腦中還在迴盪那首《不滅》,彷彿提醒我:這些音樂,不只是被聽見,還被記住了!
文/ShaoHua
也許是對北歐音樂情有獨鍾,繼2023年10月搭配芬蘭旅遊行腳之「來自深林的樂音-探索西貝流士」講座後,今日吳毓庭老師以「迴響在峽灣與低地的樂聲——聆賞西貝流士以外的北歐古典音樂」為題,再次透過講座帶領大家神遊北歐。
在這場講座中,毓庭老師聚焦於挪威、丹麥兩國,分述為挪威古典音樂拓荒、開展至創新的布爾、葛利格、賽弗魯德,以及寫出丹麥故事及生命力的蓋德、尼爾森,合計五位活躍於19-20世紀間的音樂家之生平經歷及重要作品。
透過毓庭老師用心的分享,我除了認識被譽為「北國帕格尼尼」之布爾、曾為挪威500元克朗紙幣肖像之葛利格、開創新局之賽弗魯德、與安徒生齊名之蓋德、在音樂中展現「生機論」之尼爾森這五位音樂家,還了解哈當厄小提琴比一般小提琴更多琴弦而具有「一個人的廟會」之熱鬧效果,最重要的是感受到「風景入樂、樂入人心」的北歐音樂特色。
今日講座中我唯一聽過的音樂家是葛利格,因此讓我最有感的是毓庭老師細訴葛利格為劇作家易卜生的《皮爾金》所創作之配樂,當聽到《山魔大王的宮廷》、《清晨》等樂章,才知這些熟悉的旋律不僅是音樂會常見的選曲,也是廣告愛用之配樂。
在古典音樂學習上仍是「小白」的我,對北歐音樂家更是所知有限,感謝這一場引領我了解北歐音樂的入門講座,相信只要慢慢聆聽及累積,一定能更加領會音樂中傳達的風景與情感。期待自己在這學無止境的路上繼續吸收與學習,成為更具音樂素養的人~
文/曾瓊玲
蔚藍人文堂的第302場,適逢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當穀雨到來時,宣告寒冷的天氣已漸遠,天氣轉為暖和,利於農耕,助穀物生長。
但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變化,台灣的春天也忽晴忽雨、偶會雷電交加,在這樣的氣候下,透過雲端,聆聽北歐風格的清新,跟著音樂,翱翔在峽灣及低地間,就能讓心寧靜下來。
北歐的印象,除了北歐神話,想到北海小英雄、IKEA、NOKIA等,為了讓我們進一步親近北歐的音樂,毓庭老師今日講座主題的切入點,是以挪威及丹麥兩國為空間座標。挪威因屬峽灣地形,且離西歐國家較遠,保存民族色彩,音樂而隨著民間力量慢慢發光;而丹麥,因接近德國,自然而然承襲歐陸,開創新局。
毓庭老師的音樂人講座,除了音樂故事及影音分享,也會適時將樂曲中的核心特色,進行鋼琴彈奏演示,加強了弦律的記憶,也滿足我們對北歐風格的好奇。謝謝老師為我們賞析北歐兩國,貫穿19-20世紀的古典音樂,在三個小時的音樂旅程中,不僅聽見熟悉的葛利格《皮爾金組曲》,還聽見尼爾森震撼人心第四號交響曲《不滅》。講座主要聚焦在挪威及丹麥作曲家,聽見位處峽灣與低地的諸位作曲家,如何從西方音樂發展之邊陲地帶,逐漸將北歐音樂走向音樂會的殿堂,以音樂的觀點,欣賞獨特有韻的北歐風格。
*北國的帕格尼尼-奧雷.布爾 小提琴是奇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布爾是卑爾根出生的神童,他可說是挪威古典音樂的拓荒者,將挪威音樂結合西方音樂,並走出了自己的路 ,在巴黎發展時,與和蕭邦是室友,因他的手掌很大,可獨自演奏出壯麗的四重奏,所以有北國的帕格尼尼之稱號。
老師選播了布爾的《山景》,從樂聲中聽見上下左右及水平線條的弦律,一如山景的風景,演奏出卑爾根時陰時晴天氣、水波的韻律、甜蜜及心心念念的牧羊女的星期天。
聆聽布爾弦樂四重奏時,會驚嘆他一人就能完成壯麗的四重奏,演奏出寬厚的弦律,老師也放上曲譜,看到譜上含藏16音符的巧思,聽見往前走的音流。
布爾的小提琴是奇美的鎮館之寶之一,富有奔放穿透力。查了網路,奇美博物館自1992年收藏後,曾多次出借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挪威卑爾根葛利格博物館、法國巴黎音樂博物館等處展示,這把「奧雷.布爾」小提琴,擁有巨砲般神奇的聲響,可以豪邁奔放、亦能婉約溫柔。
老師也介紹了「哈當厄」小提琴(又稱挪威小提琴),為挪威西南部的傳統弦樂器,常用於表演挪威舞或教堂中,外型類似小提琴,但琴板較薄,有7-8根弦共振共鳴,發出縈繞的迴響,老師妙喻,演奏此琴,能讓一人就像一個廟會般的喧鬧。琴上有華麗的花紋相襯,為挪威的藍灰天空,帶來一抺光影。
*布爾慧眼識英雄 北歐的蕭邦-葛利格 同一家族的優質作曲家
葛利格出生於挪威第二大城市卑爾根,是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和布爾同一家族的葛利格,在15歲時因布爾說服了他的父母,將他送到萊比錫音樂學院深造,畢業後旅居哥本哈根,認識挪威作曲家諾德拉卡,啟發他的民族意識,創作了多首愛國歌曲(挪威國歌即是諾德拉卡作曲)。
他的創作中融入挪威傳統音樂民謠,有個性小品及藝術歌曲。透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與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他創作了十冊《抒情小品》,充滿強烈的挪威民間音樂風味,被譽為「北歐的蕭邦」。
老師選播Op.65 No.2農夫之歌,除了聽見優美的鋼琴弦律,經老師仔細的講述,也聽見樂曲中間,用了別於大調的方式,將第四音或第六音升高,讓曲調更幽微,並持續用西歐半音階來增色,呈現情感的轉折,作品中結合了挪威與西歐的對話,老師比喻就像件「精緻的珠寶」。
而Op.65 No.6特洛豪根的婚禮,是他為結婚25週年寫的禮物,熱鬧的琴聲中也有著持續低音和弦,音響如挪威傳統古箏(langeleik),左右交替彈奏間,也藏有李斯特風格般的炫技。接著如溫柔對唱、高音的迴響,如鐘聲的倒數計時,帶入時間的意象,聽見夫妻倆持續浪漫對話,出奇不意的神來一筆,北歐音樂不僅好聽又暗藏巧思。
他也將挪威民謠融入藝術歌曲,老師介紹了他寫給太太的作品-Op.48 No.6《夢》,將德語詩人-柏登須泰德的詩譜曲,虛實交錯、半音變化,呈現夢幻優美,描繪美夢成真。
*充滿挪威風光的鋼琴協奏曲 音樂會的常客 A小調鋼琴協奏曲
此曲應是樂迷最喜歡,也是最受歡迎的葛利格作品之一,在老師的專業講說下,聆聽此曲的三個樂章主題,更能理解此曲的戲劇感,明白其充滿維京民族的優越感。從第一樂章,雷電交加的開場、明暗交替的和弦、抖擻的戰歌、不斷延伸的旋律,如潮水湧動奔騰,象徵道路崎嶇險阻、先人的篳路籃縷到孕育繁衍、凱旋之歌。
此樂章開首,常在影音配樂聽到,從定音鼓滾音中迸發出的、那鋼琴的排山倒海之勢,瞬間轉為堅立不動的和弦,接著隨著木管吹奏出的主題散開,音樂的氣氛越漸抒情,鋼琴與樂團的交織,使音響時而柔和、時而寬濶,如挪威的峽灣風景。
戲劇配樂的第二樂章,靜謐的海水、逐漸澎湃,來自遠方的呼喚。第二主題(法國號和鋼琴對唱),法國號遠方呼喚,鋼琴緊緊跟隨,華麗的發展,音樂在鋼琴獨奏出的那段,極具下行音階後躍進軍樂般的樂段,音樂於大小強弱、柔和與硬朗間起伏不斷,如排山倒海般。
第三樂章,鋼琴家的手也似在跳舞,主題是 Halling舞蹈,從峽谷中升起希望,看見透光的一絲光線,結尾在壯濶的聲響中結束,聽到此段的激昂,我也拍手鼓掌起來,太美的音樂,看見浪漫主義的性格,聽見葛利格對民族熱愛。
*葛利格的《皮爾金》組曲 為劇作家易卜生《皮爾金》配樂
易卜生透過民間傳說,針砭挪威人的自滿與自私寫了皮爾金,老師笑說,這人性的弱點,應不只是挪威人的獨有吧。葛利格為《皮爾金》所作的配樂原來共有二十六個樂章,葛利格再將其中的八個樂章,另編成組曲,葛利格亦曾將這兩首組曲作品改編為鋼琴版本。此部作品很大,共有五幕,毓庭老師濃縮劇中故事的精華,如下:
皮爾金遊手好閒愛吹噓,去搶親又拋棄。遇見山魔大王的女兒,成為駙馬。中年販賣黑奴致富,但因美色被騙。回到家鄉,一位老人對他說:你不能上天堂也無法下地獄,因此要去進鑄鈕扣的勺子。皮爾金向老人要了時間,去尋找「本來的面目」。劇終時,蘇爾維格對皮爾金深情說:「你在我的信念中、我的希望中、我的愛中。」
毓庭老師隨劇解說,播放了序曲、婚禮上管弦交替、誘拐新娘(英格麗的嘆息)、山魔大王的宮廷,音響變化超自然的神怪風格,音樂跟著故事走,聽見皮爾金沒定性及群魔亂舞的橋段。有趣的事,低音管bass開始,小精靈妖怪出現,那生動又好熟悉的弦律出現,老師也播放前幾年瑞典IKEA的廣告,其配樂即是此段音樂,輕鬆一下。
接著是美得令人醉的「清晨」,描繪摩洛哥海岸的日出。在老師解說下,更仔細聽見長笛與雙簧管的共舞,雙簧管扮演轉調的角色,以低8度的音,呈現日出亮光下也有暗影,明亮與陰影、用高低音的對比,非常精彩的創作,太絕妙。
「安妮特拉之舞」,三拍子的弦律,用弱音器及撥奏,充滿異國風調,裙襬搖動;「皮爾金回鄉」,銅管在這段運用的極為豐富,帶出閃電般的精彩;「船難」用單簧管吹出低音,加上風鳴器,呈現風呼嘯的聲音;「蘇爾維格之歌」豎琴給予似固定低音的伴奏(很美)。蘇爾維格等待皮爾金的回來,老師特別找出搖籃曲的版本,弦樂拆成八部,聲響更加透明,似搖籃的節奏不斷貫穿腦海。
「睡吧,我的寶貝,我會一直搖晃著守護著你。」唱出深情動容。
老師引了葛利格的話:「我的素材取自卑爾根以及周圍的一切……我嗅著北海碼頭上令人興奮的氣味,我確信我的音樂蘊含著鱈魚風味。
聽著老師啍唱著,那沒有歌詞轉成大調,更提醒了我們聽音樂要聽到細節。謝謝老師帶領我們,透過調式、傳統樂器的運用、模擬及和弦的變化,細品北歐音樂的美感。
*賽弗魯德音樂有特免 寫出有點黑暗的易卜生
賽弗魯德也是挪威知名及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先後在卑爾根和柏林學習音樂,並任卑爾根愛樂樂團的客座指揮。1840年在納粹入侵挪威後,他的作品變得悲傷及沈重,戰後他也寫了《皮爾金》。他被認為是挪威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音樂風格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融合進挪威民間音樂和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
老師選播了OP.14 No.7《愛的輪旋曲》,旋律有點感傷,這是他1939的創作,原為鋼琴曲。主題是:父子對話,一片一片撿起被撕碎的報紙,曲子有點苦澀,和葛利格的風格不同。
*為了存在 成為厲害的小國 蓋德寫出丹麥故事
蓋德是丹麥黃金時代代表人物,歷經大火.戰火後重生,他與安徒生齊名。蓋德 的音樂創作主要遵循德奧傳統,尤其受孟德爾頌和舒曼的影響,音樂旋律優美,結構精緻,其創作和社會活動對北歐民族樂派的發展影響很大。
他在1840年寫出成名作序曲《奧西恩的回聲》,奧西恩是古愛爾蘭的詩人與戰士,被稱為「北方荷馬」,丹麥以他作為追尋民族主義的象徵。他的作品寫出對歷史的回顧,美妙的聲音拂過黑暗,很像電影配樂(如魔戒就要開場)。曲調平穩,帶有一點點起伏,聽眾很容易入門,似厚重版的孟德爾頌。在老師的解說下,聽見丹麥的音樂平穩厚重,和挪威音樂高低迂迴、富有張力,有所不同。
老師也介紹了好聽的蓋德清唱劇《精靈王的女兒》op.30,好聽歌詞又優美的合唱曲,唱出打動人心的純淨樂聲,曲中有深意,告誡後人,大自然的美麗也暗藏危險,如臨北歐,聆聽到極光般的魔幻。
*尼爾森的不滅 寫出生命力
尼爾森1865年出生歐登賽,自小學小提琴,19歲進入哥本哈根音樂院,1930年擔任音樂院院長,但不幸隔年就去逝。他的第四號交響曲,以「無法消滅者」標題,是一戰時的創作,他說「音樂是生命,並且像生命一樣,是不可磨滅的。」面對大時代的動盪和自己人生的試煉,沒有停頓的四樂章,兩組定音鼓,尼爾森藉由此首作品,描繪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可熄滅的堅強意志。他以創新音樂語法與強烈張力,開創丹麥音樂新局,以人為本,從出生的未馴化到嶄新的茁壯,譜出蘊含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刻思考。
謝謝毓庭老師帶領我們領略到北歐音樂的與眾不同,從北歐傳統樂器聲響的運用,聽見民歌風格及調性色彩,最後以敬畏之心,尊崇大自然的巍峨存在。誠如樂賞執行長香蘭所言,毓庭老師幫我們開了北歐音樂之窗,雖北歐音樂親和力強,易融入耳,但今日在老師詳實的沈浸式解說下,讓我們更認識了北歐音樂的豐富,看到北歐蒼茫與質樸風情。
透過每一樂章的弦律同理共感,感受世界一體,物質不滅。謝謝毓庭老師三小時的細緻賞析,在老師沈浸式的解說下,聽見北歐音樂獨特的調性,細微的不同凡響。
回想老師去年的講座,曾提到芬蘭指揮家——麥凱萊在疫情後崛起,麥凱萊年紀輕又帥,心中的音樂藍圖卻清晰明確;小提琴家弗朗也出生挪威,是音樂世家,小提琴天后慕特是她的精神導師,她輕巧的拉琴,就像正在學飛的小鳥,不大力,好似隨著音樂飄浮,情緒表達不浮誇,輕巧且順暢。藉由雲端講座,貫穿連結,感恩毓庭老師引導我們~聽見北歐音聲之美。
文/黃其叡
又是一場精彩的演講! 來自北歐的音樂有些我們非常熟悉, 但是有些曲子是首次聽到. 可見毓庭老師做足功課.
老實說, 毓庭老師演講的內容, 如果我們本身稍稍有一點音樂背景來聆聽, 可能可以享受更多!
因為他描述得非常細微, 常常把五線譜擺上來直接放給你看. 或者直接挑他解釋的部分音節, 現場彈鋼琴給你了解. 但是總要看得懂譜, 或是聽得出他在彈哪裡才能跟上. 意境的體會從這裡可以感受到. 不過他非常謙虛, Yu-ting Wu析給大家了解. 這是毓庭老師非常厲害的地方.
劉岠渭老師則會挑選一首曲的一個小段, 或是比較曲子前後, 但他是用音響和他的肢體語言, 動作來讓聽眾感受他形容的氣氛和意境. 對聽眾而言, 感覺會有不同.
林伯杰老師會由另一個角度去切入他要介紹的主題, maybe 是背景, 年代, 再進入一系列的必聽的曲目, 和加入他個人的想法和見解. 這種方式, 聽眾同樣可以去認識, 去接觸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機會去認識的音樂家, 歌劇, 或是曲子.
以上這幾位都是人文堂非常優質的講師, 有他們的幫助, 讓我們的音樂素養越來越提升, 欣賞的角度更多元, 更深入!
我們非常謝謝蔚藍人文堂的長期付出及毓庭老師精闢的解說! 期待下次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