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瓊玲
仁斌師講解析衷腸,普契尼劇聲聲泫泣,舞台帷幕緩緩拉啟,托斯卡曲卡拉斯詠,聲隨影行淒美動人,為愛為藝燃燒生命。
梅雨連綿的五月下旬,蔚藍人文堂友們,不用搬椅子就可好整以暇,在美好的週末,以千人之Zoom歡慶五週年。今日的講座買一送一,由蹦藝術的執行長-仁斌老師續講普契尼,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中,普契尼的四大歌劇永遠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劇目,蔚藍人文堂友友們何其有幸,繼上回的《波希米亞人》,今日再聽偉大的愛情歌劇《托斯卡》。仁斌老師用二個半小時細說托斯卡為了藝術而生、為愛而活的寫實淒美,而堂主蔚藍,更加碼特調,與我們分享她四月間,親遊義大利的教堂聖地風景及許多精采花絮。
*永遠的托斯卡-卡拉絲 一生唱了無數次
講座中的第一首,老師即播放Maria Callas所唱耳熟能詳的詠嘆調〈為了藝術為了愛〉,聽見她痛徹心扉地唱出愛恨情仇。卡拉絲無疑是最貼近歌劇《托斯卡》的女主角,她敢愛善妒,劇中的角色似乎也貫穿她的歌劇人生,她的一生,唱了無數次的《托斯卡》。從卡拉絲的歌詠中,聽見那大時代的女伶對愛情的詠嘆,她悲嘆為何給我這般回報,哀嗚式歌詠,將絕望的情緒張力唱到頂點,她不局限在美聲唱法,大膽使用胸腔呼吸,含著淚歌聲裡充悲情與無奈,無怪乎有「永達的托絲卡」美稱。
*托斯卡的故事背景 羅馬先後遭到拿破崙與拿坡理王國的佔據
《托斯卡》可謂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的藝術代表,原著巧妙的設計,讓主要角色與實史相互契合,增添了情感拉扯的戲劇張力。一場政治逃亡計畫,揭開法國大革命下的愛情故事,教堂畫家卡瓦拉多希與女歌手托斯卡,在大環境的浪潮下,也不得不與之牽扯,釀成了一齣愛情悲劇,月光下戀人柔和的旋律,吟詠出深沉的悲劇主題。
文獻提及,《托斯卡》背景設定在1800年6月17日法軍在馬倫哥戰役勝利之後的羅馬。整個故事僅發生在短短的18小時內,並在6月18日的黎明時分結束。主要劇情圍繞著知名的歌劇女演員托斯卡,她的情人/畫家,同時也是一位拿破崙的擁護者——卡瓦拉多西,以及冷酷無情的警察總長斯卡皮亞三人之間的情節,劇中更包含酷刑、謀殺和自殺的寫實描述,充滿戲劇張力。
*《托斯卡》之緣起 法國劇作家薩爾杜悲劇《托斯卡》
謝謝老師補充歌劇前的背景,輔以播敫電影之版本對照說明,經由講座中老師細說,我們更能明白此劇之背景,再觀看影片,更能明白此劇之細膩與巧心設計。1890年當普契尼觀看了法國劇作家薩爾杜為有名的女演員薩拉貝爾納德所作的悲劇《托斯卡》後深受感動,產生了為之譜曲的願望。因當時普契尼手上仍在進行著另一部歌劇《波希米亞人》的音樂創作,因此《托斯卡》暫時擱置。到了1895年結束了《波希米亞人》的全部作曲後,普契尼才委託劇作家開始創作《托斯卡》的歌劇腳本。
《托斯卡》(Tosca)是普契尼的3幕歌劇,劇本由伊利卡(Luigi Illica)和契亞克薩(Giuseppe Giacosa)改編自法國劇作家薩爾杜(Victorien Sardou)的同名戲劇。於1900年1月14日在羅馬科斯坦茲劇院作首次演出。《托斯卡》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卓越的成就,它被譽為普契尼歌劇創作的巔峰之作,也被視為義大利浪漫歌劇的代表之一,是愛情、理想與慾望的寫實極致
*聰明的普契尼 善巧運用各種角色的主導動機
仁斌老師提到,普契尼除擅長弦律之自由運用,聰明的他也將華格納作品中的主導動機靈活貼近角色動機中,將愛情的偉大與虐心寫入歌劇中,令歌劇迷愛不釋手、百聽不厭,且歷久彌新。
男主角-卡瓦拉多西為教堂畫璧畫,但畫中的主角非黑色眼珠的女友托斯卡,而是金髮碧眼的候爵夫人,男主角第一首詠嘆調《奇妙的和諧》,此旋律後來變成了侯爵夫人瑪格達萊娜的動機。
一旁的教堂執事抱怨著離開,安吉羅提從禮拜堂中露出了臉,說劇細膩的仁斌老師,重複播放同一片段,就是為了讓堂友們仔細聆聽那一路向下的的弦律,那代表安吉羅提逃亡的動機。安吉羅提很高興能夠和以前的同志卡瓦拉多希再次見面,卡瓦拉多希激動的拿食物給他,當聽到托斯卡的聲音,安吉羅提趕緊又藏起來。
*托斯上的三幕場景 聖安德烈教堂 羅馬的阿科夫洛宮(梵蒂岡) 城堡頂
老師花了一個多小時,向堂友說明了托斯卡歌劇的三個場景,真實和虛幻的場景。第二幕的逼供場景,卡拉絲用歌聲傳遞出豐沛的情感,每一個樂音都強烈撞擊聽者的心坎,彷彿親眼目賭此場悲劇。一把餐刀刺進斯卡皮亞的身體:「這就是托斯卡的吻。」
第三幕:托斯卡天真以為士兵們所開的是空砲彈,托斯卡在執行官離開後跑到卡瓦拉多希的身邊催他快起來,卻發現情人一動不動,胸口不斷流出鮮紅的血,這時她才明白自己受了騙。
托斯卡悲痛吶喊,抱著愛人的屍體悲痛欲絕。而發現斯卡皮亞被謀殺的衛兵此時,趕過來逮捕托斯卡。
對卡瓦拉多希遺體告別後,托斯卡從行刑台高塔邊翻身,一躍而下自殺,追隨情人而去...普契尼在此以《今夜星光燦爛》的主題來作為歌劇當終曲。
此劇,我最喜愛《今夜星光燦爛》,唱訴著回憶、恐懼、絕望和希望,音樂感人肺腑,可說是歌劇史上最精彩的詠嘆調之一。這首詠嘆調讓人自由地探索聲音的色彩,以展現男主角卡拉瓦多西的悔恨和絕望,就像用聲音和文字描繪出一幅畫。而女主角托斯卡《為了藝術為了愛》,做每件事都充滿熱情,她的一生,因熱情而生、而愛、並且死去。
有歌有演的歌劇,搭配扣人心弦的音樂,以及高潮迭起的劇情,可瞬間將人拉近劇情裡,與歌唱家們一同進入角色情感中,感受劇本與作曲家及劇作們的心血,歌劇不只是偉大的藝術,同時也是傳遞生活美感的一部分。
《托斯卡》是普契尼的偉大傑作,全劇戲劇張力強大、角色性格鮮明,強烈的愛恨情仇,可謂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的藝術代表,謝謝仁斌老師的細述分享,音樂所倚靠的並非言語、動作,而是用心賦予樂章生命、引導音樂家及歌劇演出者,從角色的主導動機中,聽見互相激盪出內心的情感。
文/ShaoHua
林仁斌老師今年在蔚藍人文堂的普契尼四大歌劇系列講座,今天來到第二講-《托斯卡》。這是普契尼與Giuseppe Giacosa、Luigi Illica兩位編劇組成黃金鐵三角後所合作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世界十大知名歌劇之一。
《托斯卡》故事的時空背景設定於拿破崙入侵及拿坡里王國佔領而處於動蕩不安局勢下的羅馬,事件發生於1800年6月17日至18日間,講述一位深愛畫家男友的歌者,因嫉妒而落入惡人陷阱,誤以為在自己殺死惡人、取得通行證後,便可以和男友遠走高飛,最終卻親眼目睹男友被槍決,自己也跳樓身亡的悲劇。
在這場為時兩個半小時的講座中,林仁斌老師先以女高音Maria Callas演繹劇中女主角最著名的詠嘆調《為了藝術為了愛》,引我們進入這部歌劇的核心及這場講座命名的由來。之後再細說這部歌劇的創作源起、原著劇情,並以Angela Gheorghiu及Roberto Alagno夫妻檔所拍攝之電影版《托斯卡》以及BBC的紀錄片《Pappano's Essential Tosca》之選段,說明這部歌劇的淒美與真實。最後還以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2024年製作的勁爆版《托斯卡》,讓我們看到顛覆想像的創新與改編,只是這樣突破性的呈現能否被歌劇愛好者接受,就另當別論了…
在這場講座之前,我對《托斯卡》的第一聯想是去年林伯杰老師在蔚藍人文堂開講他的偶像系列,有一講談的是歌劇女神Maria Callas,伯杰老師便分享過Maria Callas演唱的《為了藝術為了愛》。今天聽仁斌老師再談Maria Callas在演唱《為了藝術為了愛》時所展現有別於其他女高音的詮釋方式及情感表達,讓我更能理解Maria Callas之所以成為伯杰老師偶像之因,也更加明白為何仁斌老師會尊稱Maria Callas是「永遠的托斯卡」。
我對《托斯卡》的第二聯想是新藝術畫家慕夏為法國女演員Sarah Bernhardt所繪製的劇作宣傳海報,沒想到在講座中得知普契尼就是在1890年觀看法國劇作家Victorien Sardou為Sarah Bernhardt所作的《托斯卡》後深受感動,興起為之譜由之念頭。至1895年普契尼完成《波希米亞人》作曲後,便委託兩位合作劇作家創作《托斯卡》之歌劇腳本,將原著五幕劇改成三幕劇,並於1900年初於羅馬科斯坦茲劇院首演,而這首演的時間是劇情故事的百年後,首演地點又在羅馬,讓我不禁好奇是純屬巧合,還是刻意的安排?
今天這場講座談《托斯卡》歌劇中的淒美與真實,有關女主角托斯卡因妒意而走向自毀的劇情令人同情,也增添了戲劇的張力與可看性,但托斯卡的嗔愛,讓我想起宋代書法名家黃庭堅《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卷》作品中的「癡屬根本業。愛為煩惱阬。」二句,值得世間男女引以為鑑。另外,講座中仁斌老師為讓大家理解《托斯卡》的故事背景,花了不少時間講述那個年代的歷史,也以實際建築說明歌劇故事的場景,讓我看到歌劇故事裡的真實。
最近幾年在蔚藍人文堂豐富的講座薫陶下,覺得自己愈來愈能把同一個時代或同一地點的藝術、音樂、建築等知識串接在一起,相信日後再去歐洲旅遊,看的層面會更廣,感受的藝術之美會更深刻,就如蔚藍堂主在講座後分享的「聖年聖週梵蒂岡」旅行一般。
在蔚藍人文堂5歲生日倒數計時之際,謹再次感謝蔚藍堂主及優質講師,每週以精彩的講座內容豐富我的身心靈~
文/Cherrie
在50+之後,因為「蔚藍人文堂」才開始接觸歌劇的我,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什麼都感到新鮮、有趣、好奇,但也懵懂、無法全貌的了解每一齣歌劇作品,好好吸收它的精華,發現和看電影歌舞劇、現代感的音樂劇比起來感受很不一樣,比較難以觸動心靈、有距離感,無法完整體會歌劇這項音樂藝術。
感謝這幾年蔚藍人文堂講師們的薰陶,帶我們進入歌劇殿堂,好幾堂歌劇相關講座,除了介紹歌劇、劇情、聲樂家、歌劇院…,也教我們怎麼「聽」歌劇,分段拆譜、講解著名曲目。
這幾年陸續走進歌劇表演廳,截至目前收集了四部歌劇作品「波希米亞人」、「茶花女」、「蝴蝶夫人」和「托斯卡」,部部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對於一位歌劇入門者,也漸漸覺得自己愈看愈有心得、愈看愈能夠入心、觀後會有共鳴、會悸動。從第一齣歌劇一開始要忙著看舞台上的演員表演,邊看翻譯牆上的歌詞內容,一心無法多用加上非音樂科班出身,常常專注在表演和劇情走向,就忘了好好欣賞音樂,懊惱自己好像只有抓到30-40%的精髓。隨著入場的次數增多,愈發地發現自己已經能隨著劇中音樂、劇情、歌聲,自然地融入感受著音樂、被音樂震撼、打動、流露自己的情感。
尤其是看到「托斯卡」之後,終於可以感受到歌劇的無窮魅力。不得不說托斯卡的劇本張力十足,女主人翁敢愛敢恨的性格,三位主角(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的戲份平均(不像茶花女跟蝴蝶夫人以劇中女高音為唯一靈魂人物),配上普契尼時而磅礴、時而優美的曲目,三幕的舞台場景佈置與歷史背景與藝術建築的環環相扣,實在精彩!
以以上四部歌劇來說,托斯卡的劇本放到現在來演,劇情一點也不違和,至少以一位現代女性而言,托斯卡的角色無疑是我們最可以接受的,這也是我和女兒票選是我們目前最喜歡、覺得最好看的一部歌劇。
朱天文說過一句話:「比閱讀更重要的是重讀。」
我人生初初接觸才幾部歌劇,但也獲得一個心得,想把上面那句話改為《聽「懂」歌劇很重要的是重看》,未來我還會想重刷不同版本、劇團的托斯卡或蝴蝶夫人…等,聽聽其他聲樂家怎麼詮釋這些作品,看看舞台背景怎麼被運用和佈置,也想看看這些經典還可以怎麼被編排或改編…。
文:童仁媺
《托斯卡》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齣普契尼歌劇。
大學聯考結束的那年暑假,在學長的引介下,我初次踏入寫實主義及浪漫主義的世界。這些年來,我看過不同版本的《托斯卡》,而今晚聆聽林仁斌老師在蔚藍人文堂的演講,彷彿將我拉回那年夏天,讓我得以用今日的眼光重新審視當年的悸動。
心境變了,感受也更加深刻,點滴在心頭。
普契尼巧妙地將旋律變奏,靈活運用於各個場景之中,寫出一首首悅耳且充滿戲劇性的詠嘆調,讓人聽來如沐春風,也撼動人心。而《托斯卡》這個角色,無疑是整部作品的靈魂。
她對愛情與藝術懷抱熾熱而堅定的信念,心中也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然而,她內心的嫉妒與激烈情感,使這個角色更添真實與人性的複雜面貌。面對殘酷權力的壓迫,她選擇挺身反抗,最終甚至以生命為代價。如此豐富立體的角色性格,令人動容,令人難忘。
那一吻,真是撼動人心。
托斯卡親吻斯卡皮亞,是極致戲劇性的高潮,也是她性格中愛、恨、勇氣與絕望交織的時刻。那並非溫柔之吻,而是一個宣告——在被強權逼迫到極限之後,她以愛之名行義之舉,以吻為劍,奪回尊嚴與主導權。
當她在殺死斯卡皮亞後說出:「這是托斯卡的吻!」那句話如刀般利落,既是對暴政的審判,也是對自己靈魂的拯救。那一幕不只是歌劇情節的高潮,更是一個女人面對絕境時所展現的決絕與力量。這個吻,不僅令人難忘,更令人敬佩。因為它不是愛的結尾,而是尊嚴的開始。
最後仁斌老師還介紹了Kornél Mundruczó於2024年在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執導的《托斯卡》這是一齣用跨越時空的舞台視覺呈現的創作,不再只有復刻浪漫的愛與死的往事!這部作品以其大膽的視覺風格、政治寓言與當代意象,對普契尼的經典進行了顛覆性的詮釋,引發觀眾們不同的反應。但是摒除個人好惡的觀點,這部作品無疑為當代歌劇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啟發!
感謝仁斌老師!
感謝蔚藍人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