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昨天聆聽了苑默文老師關於伊斯蘭藝術的演講,其中對「細密畫」的介紹,讓我深受啟發,印象格外深刻。
細密畫的興起與伊斯蘭教蘇非神秘主義的盛行密切相關。蘇非思想強調透過心靈去接近真理,而非依賴肉眼所見。細密畫畫家正是以這種「心靈之眼」描繪萬物,他們筆下的世界並非具體而微的寫實再現,而是對事物「共相」的視覺詮釋——畫的是「概念中的馬」、「概念中的人」,而不是某一匹具體的馬或某一個真實的人物。這種方式不僅表達了對神祕真理的追求,也避免了落入偶像崇拜的陷阱。
如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紅》中借一棵樹所說:「我不想成為一棵樹本身,而想成為它的意義。」細密畫畫出的,不是個體,而是象徵與意義,是抽象而永恆的形式。
細密畫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徵。畫中人物常以相同的坐姿呈現,構圖無透視,色彩鮮艷,無論晝夜都同樣明亮。畫面中的焦點是流動的,畫家想描繪之處即為視覺中心,並不依循現代光影與空間法則。這樣的畫風,展現的是畫家與伊斯蘭教真主安拉同在的全視角,並藉由這種「無所不見」的視野,傳達一種來自阿拉的神聖秩序與智慧。
這次苑老師的演講,讓我不僅了解了細密畫的藝術特徵,更看見其背後蘊藏的宗教哲思與審美境界。細密畫不只是圖像藝術,更是一種心靈的修行方式。
文/曾瓊玲
古今絲路繫 藝享光燦爛
穹頂星盤聚 磚牆訴風情
蔚藍週年慶 天涯逢此時
蔚藍人文堂,今日慶五週年,開講前的進場音樂就如同魔毯,帶領到我們天方夜壇國度神遊。Al Firdaus Ensemble樂團的音樂入心,這來自西班牙之蘇非音樂團體,有股神秘的力量,帶領700人進入快樂天堂,音樂無國界,聽著有魔法的異國曲調,隨著音樂搖擺,跟著老師-穆斯塔法一探絲綢之路的風華。
猶記苑老師上回就提醒我們對絲綢之路之定義,今日他將絲綢之路比喻成便利貼,因範圍極園,幾乎無處不在,跨越歐亞大陸,龐大的貿易網絡帶來了巨大财富,在15世紀前後,發展出了高水準的藝術。老師今從宮廷藝術、繪畫、宗教藝術中,精選幾個典型的例子來和堂友們分享,隨著苑老師的專業指路,我們睜開雙眼,看見絲綢之路物產交流、文化傳播及豐盛的建築等藝術。
感謝蔚藍人文堂的精心策劃,啟蒙了我對絲綢之路主題的認識,但一千零一夜的精彩,豈能數小時就能道盡,絲綢之路橫跨南北、貫穿東西、穿越古今、四通八達,老師自謙他三小時無法講到面面俱到,對我而言,更是愈聽愈覺得腦洞好大,只能緊跟老師,亦步亦趨。在空間上,老師聚焦伊朗到甘肅;在文化上,回扣伊斯蘭。絲綢之路如歷史鎖鏈,老師以藝術為體、建築為架、宗教為心,一層層為我們揭開絲綢之路面紗,真實看見華麗莊嚴。
三小時的講座,講綱分為四個面向:14-16世紀前後的藝術和宮延贊助活動、書坊(工坊)和古蘭經抄本的製作、牆面磚和陶瓷器、金屬器及細密畫等。
*14-16世紀前後的藝術和宮延贊助活動
一場蒙古西征,穆斯林原以為會為伊斯蘭文化帶來末日,沒想到蒙古人很快學會了如何在穆斯林世界「當王」,宮廷重臣、蘇菲導師,開始對蒙古統治者產生影響,統治穆斯林的蒙古人在50年不到,在導師感召下,相繼皈依穆斯林。別兒哥汗是第一位皈依伊斯蘭的蒙古可汗,苑老師放了一張圖,是老師很喜歡的地方,地點在布哈拉的陵墓和清真寺,說明此真實事件,開啟了改變伊斯蘭的文化走向。
*在伊斯蘭世界(波斯文化圈) 贊助藝術是必須 套餐不必選 全包了!
苑老師提到,對於整個地區的統治者來說,藝術與宗教不僅僅是君主需要追求的「文明、精緻的生活方式,也是建立統治正當性與權力形象的關鍵。所以,對於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尤其是東部)的統治者而言,贊助藝術是統治者必須要做的。伊斯蘭世界極重視知識的保存,圖書館有其重要地位,因為書就是魔法,誠如西塞羅言:沒有書的房間,就像沒有靈魂的身體。
蒙古人在伊朗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叫作伊兒汗國(1256-1335),最初的宮廷風格 深受蒙古草原與中亞文化影響,裝飾喜用中國風格的雲、山水與金龍、鳳凰、蓮花圖案,老師放了張伊朗國立博物館收藏品-Takht-i Sulaiman宮殿牆面瓷磚,金碧輝煌,光燦奪目。
合贊汗和他的宰相拉施德丁(Rashidal-Din)不僅擁抱伊斯蘭信仰,也用藝術贊助來展現自己對波斯文化的認同,宰相拉施德丁主導編修的《集史》,是一部以波斯文書寫的世界史巨著,插圖融合了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感與波斯人物畫的敘事性,成為藝術與歷史書寫結合的經典,給後來伊斯蘭世界東部的抄本插畫傳統設下了基礎,由此可證明中、西文化的交流。
蒙古統治結束後,伊朗和中亞仍然是「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重心。由帖木兒建立的帖木兒王朝延續了崇尚工藝與書籍的傳統,在制度上更建立了精密的宮廷藝術機制,被稱為 kitabkhana的皇家書坊體系,裡頭有書法家、畫家、詩 人、裝訂師等等,分工精細、協同創作,也影響了後來的奧斯曼、 薩法維與蒙兀兒宮廷。老師放了張Iskandar Sultan(亞歷山大)的十二星座天宮圖,華麗的星盤,嘆為觀止。此天宮圖,也象徵君王自我形像的認同,而狩獵主題,也是理想君王的投射。
*帖木兒說:如果有誰質疑我們的力量 那就讓他看看我們的建築吧!
老師提到,對帖木兒在位時期藝術、藝術贊助活動的認識,主要是和建築物相關。帖木兒親自在撒馬爾罕和家鄉渴石興建了不少壯麗建築,但除了建築,真正能直接跟他個人贊助行為連結起來的陶瓷、金屬器其實不多。
他曾從伊朗、敘利亞、印度和安納托利亞大量徵召技術高超的工匠到撒馬爾罕,目的是要打造這座新首都(烏茲別克)的城市風貌。這些工匠的影響在當地可能只維持了一兩代,不過在帖木兒死後,他們去其他宮廷、統治中心的過程,反而讓這套藝術風格一路擴散,從開羅一直延伸到德里。老師放了張有人和建築的比例對照圖,那美麗的帖木兒宮殿入口遺跡,好宏偉壯麗的建築。
結合了圖書館與工坊設計部門的「kitābkhāna」對於後來的伊朗薩法維王朝、奧斯曼王朝、蒙兀兒王朝乃至更晚期的藝術都留下了深遠影響。
15世紀末,土庫曼人(老師提醒不是土庫曼斯坦)向南與向東擴張,而帖木兒後裔侯赛因拜格拉僅能維持在呼羅珊的控制,但即便如此,他在赫拉特的宮廷仍是藝術與文學的重要中心,哲人、詩人賈米與畫師貝赫扎德皆受他重用。博學多聞的苑老師還提到,賈米作品也在明末清初被中國文人的流傳翻譯《昭元秘訣》。
*書/工坊和古蘭經抄本的製作 不只經文抄寫 還是設計總部
約在1430年左右,有份名為Arzadasht的文獻,這是波斯官僚系統裡的行政語彙,常出現在宫廷文書或行政文件中,在帖木兒王朝,是向上級官員、王子、或君主所呈交的書面報告。報告文獻是赫拉特的書坊總監所寫,向王子呈報當地「kitabkhana」中各類工匠的工作情況,文件提供了當時藝術生產流程的具體細節,顯示帖木兒宮廷工坊如何組織、分工與監督藝術創作。從書籍插畫 師、裝訂師、雕刻師到帳篷匠(帳房和蒙古包不相同),甚至還包括設計馬鞍與器具圖樣的畫師,可見當時工坊的跨領域整合之高。
20世紀後期,學界對帖木兒宮廷裡的書坊的作用開始有了更多關注,書坊並不僅限書籍的抄寫、插圖與裝訂,而是像是設計總部,主導許多其他器物的圖樣創作,包含木器、皮革、石雕、織品、 地毯或漆器等,提供皇室或貴族使用上之一致性的設計風格。1986年在奧斯曼帝國皇宮檔案館裡發現的「托普卡匹」捲軸,正證明了在15-16 世紀時候,明確存在一個「設計指導部門」,提供圖紙和設計,圖卷中的蜂巢穹頂(muqarnas)多為折扇狀的形式,反映出帖木兒王朝以及當時伊朗、中亞地區偏好的建築風格。
老師提醒我們,帖木兒王朝的藝術創作和贊助不只是為了華麗、舒適的生活方式裝飾,它也是權力、合法性與文化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書坊和古蘭經抄本製作
在伊斯蘭世界中,對於書、手抄本的製作和收藏是非常受到重視的文化行 為,手抄本被認為是adab的重要體現(珍貴的禮品及國家文化贈禮)。那具有精美彩飾、插圖的手抄本的製作,主要是集中在皇家書坊內,因為所費不貲,這種藝術形式集中在社會菁英階層中。而,伊斯蘭世界的許多統治者都是書籍、抄本的鑑賞家,他們收集著名藝術家的書和畫作。
在帖木兒王朝,在帖木兒子孫統治的宮廷內,製作華麗精美的手抄本是重要的藝術和文化活動。主要的手抄本的主題是古蘭經,也有重要文學作品(如列王記、賈米作品、經典波斯文學作品等等)。
在老師解說下,大開了眼界,製作手抄本的第一個步驟是選紙,特別在伊斯蘭世界,紙不是來自於植物纖維,竟是來自於紡織品纖維。製紙的程序,是以布條放入到石灰水裡浸泡變軟,然後打成漿,然後再放置在大容器中浸泡,再用造紙用的網篩放入紙漿中,再拿來晾乾。待瀝乾水分後,那留在網篩上的,就會乾燥成紙。
後續再進行裝飾:例如滴金、上色等,紙張完成後,塗上一層漿,讓表面光滑不透孔。書法家隨後會製作墨、製筆,然後在紙上打格子,預留出要交給畫家畫插圖的空位,文字書寫完成後,交給畫家來繪畫。
傳統上是使用天然染料,用金、銀、青金石、硃砂、雌黃(黄)、孔雀石(綠)。因為礦物顏料價格不菲,因此也常常使用其他的替代物(如靛藍、石青等)。畫家完成圖案後,由上色師和鍍金師來給特定的地方施加裝飾。所有的頁面都會用石頭或玻璃打磨過,最後的步驟是裝訂成冊。伊斯 蘭世界的傳統是皮革封面,在19世紀後,開始出現了漆封面。
*手抄精美的古蘭經 編排裝飾有規矩 珍貴的寶物
因為《古蘭經》是伊斯蘭文化中的核心,統治者、精英 階層都十分看重古蘭經抄本的製作,其中的裝飾既具功能性,也極精美。從功能層面,畫家會用漂亮的符號來標示章節劃分,再以記號分隔經文末尾,有每五節與每十節設置計數標誌,並透過卷首與卷末裝飾指出部分起止。
早期《古蘭經》手抄本運用裝飾性圖案標示章節分界,並常常標示單節經文及其計數,在較大規模的裝飾設計中,則為個別部分設置卷首與卷末裝飾。自十世紀以後,抄本上的裝飾更日益繁複。常見元素,包括對開頁形式的開篇裝飾,配有裝飾性邊框的單頁或對頁文字卷首、 託付書、抄寫者的落款,及在重要處,以華麗邊飾標記等。裝飾有時延伸至文字周圍,為經文鋪設紋樣與裝 飾底色,這些講究的裝飾,象徵《古蘭經》內涵所帶來的心靈之光之喻意,金光映照心光,光光相照,指引光明之路。
老師選放了許多珍貴華麗的古蘭經,其中我最喜歡那奧斯曼帝國宮廷書法大師 抄寫之古蘭經抄本。老師提到,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它,可看到古蘭經抄本考究的裝幀,從封皮上的摩洛哥皮革燙印、裝訂,到書頁上的tehzip (金箔裝飾和彩繪)都是匯集一時之選的大成之作,穆斯林對待神的話語的無比尊敬投入。
*繽紛的牆面磚和陶瓷器 從陵墓建築群看見藝術 陵墓是今生功修的盒子
伊朗-中亞地區的建築,繽紛奪目的牆面磚令人目眩神迷,但以中國瓷器技術來講,那是「陶磚」而非「瓷磚」。老師選放布哈拉的布延庫里汗陵的照片,看到雕刻過的陶磚表面施以淺藍釉色,帶些青綠的色調。這些陶主要出現在拱肩、銘文和裝飾線條上,其雕刻圖案表面上釉,而背景部分則保持不上釉的陶色。
還有那位於布爾薩的蘇丹穆罕默德一世入口的瓷磚,陶磚的質感與色彩的選擇,與14世紀帖木兒時期中亞的陶磚有明顯的相似之處,當時在布爾薩有大量伊朗的陶瓷工匠。撒馬爾罕的Shah-i Zinda陵墓建築群中,也有許多建築採用雕刻出文字,精雕細琢的有漂亮的拱形曲線,可以和其他的部件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穆卡爾納斯(muqarnas),亮眼的藍釉陶磚的具體來源不明,但與撒馬爾罕的陵墓群中有相似處。
*釉上彩繪陶磚 釉下彩多色磚
釉上彩繪陶磚,是一種比較少見技法,現存作品也較少,因色彩不受釉料限制,因此可創造出更鮮明及對此強烈的圖像,但因要在燒製後才能上色,較不易保存,與屬於釉下彩範疇的七彩(haft rangi)相比,帖木兒時期遺留下來的釉上彩繪陶磚數量相當少,但這種技術在當時仍然存在,撒馬爾罕Shah-i Zinda陵墓建築群即是一例。陵墓的瓷磚上繪有花卉圖案與白色書法,畫在深藍色的釉面之上,很像是伊兒汗時期流行的「天青石藍彩陶」風格(好美)。
另外一種牆面磚技術是釉下彩多色磚,這種技術在藝術史的討論裡也叫Cuerda Seca(西班牙文 的「乾繩」)。工匠會依照設計圖案,將已燒製成型、尺寸各異的陶磚拼起來。圖案可以集中在一塊磚上,也可能横跨多塊磚組成較大的圖樣。上色前,設計會以「撒粉轉印法」轉印到磚面上,把炭粉透過穿孔的紙拍打到已塗上白色泥漿的磚面上,勾勒出輪廓…
彩繪上色後,陶磚會送入窯中燒成,經冷卻,工匠會再加上一層錫釉(化妝),並進行第二次燒製,這次通常在封閉窯中完成,雖然這種技術雖需兩次燒成,但相較於馬賽克鑲嵌陶瓷來說,製作更快速且成本更低。
*馬賽克釉陶 有靈魂的建築物 伊斯蘭建築也蘊藏中庸之道
老師說他最喜歡馬賽克鑲嵌釉陶,馬賽克釉陶是一種極好的裝飾技法,是把各種上釉的小陶片裁切成所需的形狀,再精準拼貼在牆面上,構成花卉、幾何或文字圖案。這種技法十分考驗工匠的技術。這種釉陶最適合呈現曲線與複雜花紋。早期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已有相當成熟的構圖設計。中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例子是位於老玉龍傑赤王朝(烏爾根奇)的Turabeg Khanum 陵墓,這座建築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初至約1360年,好喜歡那片色美麗的宆頂,和曼陀羅的圖案有相似之處。
老師也說,和摩洛哥、西班牙十分強調幾何圖形(理性)的馬賽克陶磚不同,中亞喜歡用黑、藍兩色強烈對比,圖案中常見水滴形、繁複的花草圖樣(感性),這些裝飾在撒馬爾罕的Qusamibn 'Abbas 的墓與 Tuman Aga陵墓(右圖)等地常見,也考驗工匠的技術。
位於阿富汗的赫拉特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或Jama Masjid),清真寺裝飾有馬賽克和古蘭經書法,鋪滿牆面磚美的像幅畫,真是有靈魂有能量的建築物 。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元青花 明青花
除了裝飾建築物牆面磚之外,還有帶有青花風格的陶瓷器物,13-14世紀以來,真正來自中國的元青花、明青花瓷器是精英階層所專享的,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15世紀時,中亞地區也會燒製這種明顯帶有青花風格的碗。
而藍白陶盤的陶瓷器,在伊斯蘭藝術史的討論裡叫作「庫巴赤」,庫巴赤曾出土大量此類陶器,但它們並不是在當地製作的,而是來自大不里士的工坊,風格和裝飾都體現了模仿備受推崇的中國瓷器的嘗試。盤緣的波浪紋、中央的鴨子圖案(仿鴛鴦?)以及藍白色的配色,都彰顯出當時的青花瓷對於歐亞各地陶瓷製作的影響。
*金屬器四種器形 水罐 燈座 香爐 碗盤
這些宮廷成員使用的金屬器以黃銅材質為主,明顯的藝術特色就是大量使用鑲嵌工藝,銀鑲嵌、銅鑲嵌,是伊朗地區發展出的傳統。此外,以刻花方式表現出細膩的藤蔓草與花卉,佈滿器身。製作中心位於赫拉特,它的裝飾主題主要是植物圖案,如蓮花、牡丹等,常見於器身與頸部,還有幾何紋樣及些許動物與神話圖像。
*忠於原味的細密畫 沒有肖像畫
細密畫興起,正是伊斯蘭教中的蘇非神秘主義盛行的時期。蘇非神秘主義從十一世紀開始,逐漸成為伊朗、中亞社會的主導思想,在帖木兒王朝極為興盛,並對其文藝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蘇菲主義的一個重要追求是「天人合一」,即人可以通過自我修行濾淨自身的心性,到達寂滅,獲得個體精神與絕對精神,以此獲得個體精神在絕對精神中的永存,這種追求和認知也反映在藝術中。
細密畫畫家用心靈之眼去描繪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非肉眼所見的事物。因此細密畫裡的事物看起來是一種「概念化」的。是概念中的樹,概念中的馬,細密畫畫的是共性,而不是個體、個性。
為真主服務的細密畫畫家從來不會面對現實中某匹具體的馬或某個具體的人去畫「這一匹馬」、「這一個人」,而是把馬或人的共性特徵融會於心,畫出的馬的 確是「馬」,但又不是現實中的任何一匹具體的馬;畫出的人物的確是 「人」,但又不是現實中任何一個具體的人,從而避免了陷入偶像崇拜和個人崇拜的異端中,心想細密畫,也是體現中庸之道的精神吧。
*百鳥朝鳳 消融自我 天人合一的追求與探索
西元1177年由伊朗詩人法里德丁·阿塔爾創作的長篇,經久不衰的詩歌,被反覆被做成抄本流傳和珍藏,對後來的蘇菲文學影響極大。在長詩裡,天下的各種鳥聚集在一起,要決定誰將成為鳥中之「王」。其中最聰明的戴勝鳥建議群鳥去尋找傳說中的Simurgh。但是 大多數的烏卻因為割捨不下現世的依戀而拒絕去求索。最後只有一部分為走上了「求索之旅」,每一種鳥都隱喻了人類身上的一種錯誤,這個錯 誤阻礙了人類獲得啟蒙。
其中包含象徵了求索、愛、知識、斷捨、合一、迷惑和寂滅無我七個階段。最後,經歷了萬千險阻,只剩下三十隻鳥通過了七個山谷的考驗,但是當他們進入希姆格的宮殿時,卻發現希姆格不在那裡。這才意識到「希姆格」正是牠們自己,目標不在自身之外,而是在於內心,也就是自我意識的形式,拋棄塵世裡那七個階段的迷惑,才獲得了「涅槃真理的啟蒙」。萬有歸一,這真理只可自我實踐,才可意會,我覺得這和佛教的破相除執,回歸本來面目,有些相似。
謝謝虔誠的穆斯林教徒-默文老師滿漢全席的講座,內容扎實、精彩過癮,百分百的視覺饗宴,富養了身心靈,也感謝代班主持人-怡芬老師的課間分享她的絲路及伊朗行旅,深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講座細訴,今日的共享雲端行旅的堂友們太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