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昨天楊馥如老師帶著我們在但丁神曲裡的《地獄篇》走一遭,我們非但沒有感到地獄裡的恐佈駭人,反而覺得自己的靈魂被洗濯淨化了。
神曲《地獄篇》第1歌:
「在人生中途,
我進入幽暗森林,
正確的道路已然模糊。」
馥如老師從這裡開始說起,而我們也可以這樣解讀:
「在“我們”的人生中途,
“我”進入幽暗森林,
正確的道路已然模糊。」
馥如老師指出這代名詞(我、我們)的轉換構成了全書最大的張力。句子中說的“我”,也可換成”我們”,因為這不僅是一場但丁個人的旅程,也是一場我們人類共同的旅程。
「Lasciate ogne speranza, voi ch’intrate」(進來者,必放棄一切希望)是但丁神曲中最著名的句子,中世紀文學經典金句,刻在地獄之門上方。地獄就是一個踏入就沒有希望的地方。地獄中的人,不再擁有選擇的能力,他們被擺布、被折磨,被自己的罪行拖曳至地心,「向下」沈淪。地獄中的人,永遠無法「向上」進入天堂。
但丁透過地獄中的諸多形象,描寫人性中的七種罪:色慾、貪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與傲慢,這些罪行使人逐漸失去理性,變得被動無力。這是一種逆向的重力,一種將人拉往地獄深處的反作用力。但丁藉此傳達:人若讓理性屈服於欲望,將失去作為人的尊嚴與自由。
《地獄篇》第26歌中那句令人深省的話:
「想一想你們的出身,
不是生來去過野獸生活,
而是要去追求美德和知識。」
人有神性,也有人性;有會腐壞的肉身,也有不死的靈魂。文藝復興哲學家米朗多拉也說,人類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能自由選擇,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丁想要表達人有選擇的能力。而面對欲望,不在非法行為本身,而在不明智的選擇下,讓理性屈服讓慾望。正如保羅和法蘭西斯卡的例子:今生受情慾吸引,來世被狂風牽制。
神曲《地獄篇》第16歌82~84
「但,若你能逃離黑暗之地,
回頭看見美麗的星光,
你會滿心喜悅地說:
我曾到過那裡。」
神曲的每一篇章都以「星星(stella)」作結,象徵希望、方向與神的光輝。即使在地獄最深的寒冰湖中,當我們看見路西法的沈淪,我們也同時看見了人的自由選擇的力量,路西法(原文為Lucifero,Luc 意為光,fer 為傳遞引導,路西法為光的引導者)曾是最美麗的天使,墮落的原因,不是因為邪惡的本質,而是他自己的選擇。
這正是《神曲.地獄篇》的最大啟示:地獄不是一個遙遠的地方,而在一念之間,是心靈遠離真善美、遠離神性的結果。但丁的神曲能夠在人類的歴史長流中,訖立不搖,它不是一首關於審判、原罪、勸人向善的詩,而是關於自由意志、選擇與救贖的詩。在黑暗森林中,我們可能迷失;在地獄之門前,我們可能猶豫;但只要願意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內在、就能像但丁一樣,在地獄旅程的終點,抬頭看見星光,並滿懷喜悅地說:「我曾到過那裡。」
文/曾瓊玲
詩人但丁花12年寫偉大的《神曲》,書寫旅人(自己)的朝聖之旅,也寫出讓世人開啟生命智慧的寶典。謝謝馥如老師將畢生所愛,無私分享給堂友們,讓千位堂友們,深歷其境,細探這部和莎士比亞作品一樣偉大的文學作品。
春之初,馥如老師帶領我們從零開始讀懂《神曲》,對《神曲》有了美好又完成的開端;仲夏時節,老師讓我們跟隨著但丁,踏上三界的征途,一路上有著老師的引導,照亮我們內在心光。但丁《神曲》是西方文學史上最著名、最難懂的詩歌之一,全文超過14,000行,讀神曲要知其要,老師提醒我們,詩人但丁用第一人稱書寫,旅人但丁在三界(地獄.淨界.天堂)之旅,遇到肉身死後,三界中不同的靈魂。但丁隨著導師維吉爾,不放棄地向前行,旅途中不斷和自己對話,就是行在人生正途,回首來時路,人生就是一場喜劇(La Divina Comedia)
因蔚藍堂主隨原聲歐巡出任務,今日的第309場講座,由馥如老師主持兼主講,校長兼撞鐘、敲醒人生夢,馥如老師角色扮演精彩稱職,無論在投手區或是補手區,都完美呈現,我們何其幸運,隨師靜心共讀《神曲》之第一部—地獄篇。
*地獄之首 代名詞的轉換 是神曲中最大的張力
在(我們的)人生中途,我(發現自己)進入幽暗森林,正確的道路已然模糊。出自《神曲》〈地獄篇〉第一歌
神曲很難,但有馥如老師導讀就不難。老師建議,讀但丁最好要讀原文,我們雖不懂義大利文,但慶幸有老師為我們朗讀詩句,漸入其「義」,明白但丁神曲的核心。但丁從詩人到旅人,他在三界的旅程,也如同我們的生命之旅,因為只要是人,都會經歷徬徨迷途。但丁的旅程從黑暗地獄開始,在那他看不清前方路途,膽小又愛哭的他茫然無助,不過他仍堅持硬著頭皮往前走,越走看清楚的東西越多,如同朝聖之路,看見內心之光,到達天堂。
「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3-14
但丁借用聖經比喻,正路是「窄路」,「正確的道路已然模糊」 難以尋得,必須透過努力,而通往地獄的道路很寬闊,不需要路標,躺下就可到達。
*《神曲 地獄篇》經典金句 地獄的本質就刻在門上
「進來者,必放棄一切希望。」《神曲·地獄篇》
這是神曲中最有名、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詩句。
這句話出現在《地獄篇》第三歌,是但丁與維吉爾進入地獄之門時所見門上刻著的文字。整段碑文共有七行,這一句是最後一行,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一句。這句話不只是地獄門上的警語,是地獄本質,更是整部《地獄篇》的精神象徵。凡是進入此處的靈魂,意志被剥奪,無意願改變現狀,無法回頭,沒了希望,生無可戀,少了盼望,無救贖之望,地獄深處什麼都沒有。
但丁問維吉爾:「發出這樣痛苦呼聲是什麼人,維吉爾回答:「這些人不抱持希望,他們的悲慘在於盲目平庸度日,看不見改進變好的可能。(卡關的人)
這些生命之於世間宛如雲煙,慈悲與正義都輕視他們:我們也不必多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看一眼就走吧。」<地獄>第3歌 46-51
《神曲·地獄篇》的苦難者,是指失去智慧的人,失去覺察,不懂盼望。我們日常生活也常如此,若遇困境無法度過難關,心情低落也會秒入地獄,這心念地獄也是隨心所現,一念心可到天堂,也會掉入地獄,心魔最可怕。
在中世紀思維,但丁所處的14世紀,整個宇宙都服從愛。一切繞著上帝轉,是向上的吸引力,另外一股反作用力,對抗往前的腳步,向下拖拽,將人帶到離上帝最遠的點,從老師放的圖片,我們看到地獄的入口就是在地球中心。
*地獄可隨心轉念 用真善美的心情去讀神曲
老師放巴黎羅浮宮所收藏德拉克瓦的畫---但丁的渡船 (別名地獄裡的但丁和維吉爾),出自《地獄第8歌》。這幅畫,色彩鮮明,令人印象深刻。但丁身穿紅衣(佛羅倫斯藥草公會的成員)、維吉爾則穿藍袍(代表理性)。
「當引路人上了船,我也跟著上去,我上去之後,那艘船才顯得裝了東西。」老師解釋,因為只有「人」才有重量,靈魂(維吉爾)沒有重量,但丁跟隨著心靈導師維吉爾(古羅馬詩人)同遊地獄,先到了上地獄的第一圈---靈薄獄(天堂等候所)。
十六世紀,由波希創作的《耶穌基督降臨靈薄獄》,描述耶穌從釘刑死後到第三日復活期間,降臨靈薄獄,解救死後暫留在地獄邊境的義人,他們雖然罪已得赦,但仍需等待耶穌在人間完成最終救贖後,才能來此帶領他們。但丁把靈薄獄歸在「地獄門廊」,不同於地獄,靈薄獄沒有恐怖暴力場景,相反地,靈薄獄有座城堡,有七層高牆 (七美德),進入城堡後看見美麗青草地。
*七宗罪 和最終四事 一切關乎選擇
1500-1525年,希羅尼穆斯·波希(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珍藏),那幅畫如一瞳孔,象徵「人在做,天在看」。最終四事:罪惡之死 在罪裡死、最後審判、天堂榮光、地獄。七宗罪:貪食、懶惰、貪婪、嫉妒、憤怒、色慾、傲慢。
人處中間,要上天堂或下地獄,由人選擇,可藉遵守信仰,提昇靈魂,趨向的七美德(貞潔、節制、慷慨、勤奮、耐心、寬容、謙遜);或選擇犯七宗罪,進入地獄,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存乎一心。
地獄是一個倒錐形的深淵,自耶路撒冷之下直通地球中心,由天使路西法墜落而成。地獄共分九圈,每圈懲罰不同類型的罪人,從貪婪與情慾到叛國與背信,罪行愈重位置愈深。地獄代表罪與道德失序,是人類拒絕神恩的結果,也是理性無法救贖的終點。
文藝復興哲學家米朗多拉說:「人類有個獨特的本事,會依好惡做選擇,並找到自已的位置。」向上提升發揮神性,向下沈淪行為像畜牲,一切關乎選擇。
*佛羅倫斯城內 有幅但丁超有氣質的塗鴉 但丁強調人有自由意志
「想一想你們的出身;不是生來去過野獸生活,而是要去追求美德和知識的。」《神曲》〈地獄〉,26歌,119-120
人有選擇的能力,正是但丁想表達的。但丁強調人具有自由意志,選擇罪與救贖是個體責任,宇宙觀不只是命定論,更包含道德抉擇。
老師舉例,在《神曲》〈地獄〉第五歌 地獄第二圈,是以保羅和法蘭西斯卡為原型,他倆受著與罪相對應的刑罰,因不倫之戀,失去明智的選擇,今生受情慾吸引,來世被狂風牽制。
《神曲》《地獄>第五歌 1861年古斯塔夫·杜雷 銅版雕刻
但丁和導師維吉爾到地獄第八層第三溝…,溝的兩側和底部青灰色石頭有許多圓洞,這些洞裡的都是買賣聖職的罪人,收賄、斂財、販賣聖職,全因貪婪矇蔽心靈、背叛上帝,等到新的罪人來,舊罪人會被捅到下面去(老師比喻,想像是瓶裝老菜脯),和其他人擠在石頭縫裡,倒栽蔥的位置換人被火燒。史上是真有此事,教宗伯尼法斯八世死於1303年,接替教宗尼古拉三世,等到1314年,又有一人來補 教宗克雷蒙五世…
老師說到此,我們也有感,中西神話好多想法很接,這9層地獄的邏輯,很像中國所講的18層地獄,而我們民間傳說算命的人,洩漏天機易遭天譴,西方對預言或占卜者也有懲處,有類似之處,很妙。
老師也介紹了<但丁的地獄之旅>線上遊戲,這是「首部改編自但丁經典名著《神曲》的遊戲,玩家扮演主角但丁,虛擬實境的線上遊戲,你我都是遊戲主角,人生在世,身在其中郤不自知。整套遊戲有不同場景,有各種身份、情緒、經驗,進入角色,還能登出。如同但丁帶著覺察(不玩的最大)寫《神曲》,身為玩家,可選擇刪除帳號,登出角色,放下遊戲中角色的認知與執念,和遊戲中的事物保持距離,也可選擇重新再來一次,誠如老師講座的副標題:完全毀滅的重生。(有堂友留言,也想來玩下這個有趣的線上遊戲)
*神曲為何迷人 因為大家都會遇上迷途 也會走出迷霧森林
聽了馥如老師講但丁的神曲,明白但丁寫出普世的處境,人生中途,我們前方道路已然模糊,但死亡是中點,不是終點,死亡只會阻斷肉身存在,是過渡階段。肉身會死亡,但靈魂仍存在,時間終結之時,耶穌再度審判人類。
(見 最後審判,12世紀 工匠佚名威尼斯托且羅島聖母升天教堂)
老師提到羅丹將《地獄之門》中描繪詩歌的雕塑細節放大成獨立的作品—《沈思者》,沉思的男子有大軀體,代表巨大行動力,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雕塑之一,看見那具身體飽受折磨,靈魂徘徊在地獄邊緣,思想卻自由,決心透過詩歌(創作)來超越自己的痛苦。
*從前種種 譬如昨日死 以後種種 譬如今日生
「不要讓太多昨天佔據你的今天。 一年之中有兩天我們什麼都做不了,一個較昨天,另一個叫明天。所以只有今天可以去愛、去相信、去創造、去生活, 這才是最實際的。」-達賴喇嘛
我想到《了凡四訓》中所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以前的事就像昨天一樣過去了,從今往後,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走過人生中途,走出迷霧森林,重新富養自己的過程中,會看見真正的自己,賞心悅目的自己。
《神曲》真的是值得慢慢品味的作品,一本書七百多年來影響無數創作者,從米開朗基羅到達利,絕對有它的道理。帶著人生經驗去細讀、去體會,真是令人愛不釋手。感謝老師的講座導聆,讓堂友們「神遊」了~但丁神曲下的地獄,有東西文化連結、也有創新想法。
謝謝馥如老師用《神曲》帶領我們壯遊人生,似走了趟心靈的朝聖之旅。但丁在流亡中寫下永恆,旅人最怕迷路,尤其是中年失意時。35歲那年,但丁遭到政治惡鬥,被趕出佛羅倫斯,變成喪家之犬,只好在義大利半島各個城市流浪。一路上,他靠寫故事療傷,也因此重新認識自己,整個過程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往內剝,最後看見赤裸又真實的自己。老師說得真情流露,我們也在哭笑中聽但丁,學習強化自由意志,選擇產生力量。漸漸明白,詩人但丁(讀神曲接受轉變)、旅人但丁(寫神曲回顧生命)、人人但丁(旅神曲來經驗人生)。
愛過才知情重,醉過才知酒濃,人生百味,要自己品嚐才知苦辣酸甜。長路尾聲,但丁學會放下,也因為這樣,他找到自己、接納自己,還有心裡的光;那光能照亮,讓他看清自己,那最喜歡的狀態,無懼無怖。
謝謝馥如老師領路,人生卡關,可藉思維改變行動,行動就會產生向上提昇的勇氣及力量,重新看見星光,得到新生,改變從當下開始,不用等到復活節。
文/ShaoHua
五週年慶口碑佳 千人齊聚創紀錄
名師開講蔚藍堂 細說神曲地獄篇
人生中途心迷惘 走進幽暗黑森林
地獄之門示警語 前行無返棄希望
導師相伴啟旅程 下探地獄九深淵
逐圈䦧歷人事物 盡覽貪瞋癡愛狂
詩人幻化旅行者 玩家作者寫角色
故事鋪陳喻意深 虛擬情境現實相
你我人人皆但丁 徬徨無助總有時
天堂地獄一念間 上升沉淪心選擇
被動停留無所益 主動覺察向前行
穿越黑暗回頭望 笑迎滿天星光燦
3月初聽完楊馥如老師「從零開始讀懂神曲」的《神曲》導讀後,我便從北市圖借閱好讀出版社《神曲的故事》,希望透過入門的書籍重新走進《神曲》的世界。然而囿於自己悟性不足,再加上可支配的時間很瑣碎,斷斷續續把地獄篇讀完,除了感受到濃厚的宗教色彩、對地獄結構及各圈囚禁的人物較有概念外,並沒有特別的體會。
今天聆聽馥如老師在蔚藍人文堂的《神曲》第二講「地獄篇—完全毀滅後的重生」,看著杜雷、達利、布雷克等畫家繪製的《神曲》插畫,以及波希、德拉克洛瓦、羅丹相關作品,聽著老師以義大利文朗讀《神曲》的詩句,並用最貼近原文的翻譯解譯,那些自己在閱讀中沒有讀出的深義,都在馥如老師的鋪陳解說中逐一理解,讓我深刻明白在「修行看個人」之前,「師父領進門」更是重要的開端。
近年因職場上某些難解的問題,讓想遠離卻無法脫身的我反覆陷入「地獄」情境,今日這場講座帶給我不少震憾及省思,或許真正束縛我難以解脫、無法前行的其實是自己的心吧!想起前年和朋友去坪林看螢火蟲,穿過幽暗山徑走回市區時望見滿天星斗時的驚喜讚嘆。願我找到繼續前行的勇氣,重新整頓、懷抱希望,相信穿過黑暗後,我也能看見星星!
以下略記我今天的學習:
一、神曲的代名詞轉換,是全書的最大張力。
在深諳義大利文的馥如老師解說下,才知從原文讀《神曲》,更能明白但丁在詩句中要表達的「我」或「我們」的真義。這也讓我發現我讀不出《神曲》的意涵,除了受限於自己的悟性,有一部分原因或許與中文翻譯是否到位有關。
二、深陷地獄中的人物,非不能也,係不為也。
在傳統民間信仰及宗教觀念下,我始終以為惡人被審判打入地獄後,便是萬劫不復或永世不得超生。今天馥如老師說地獄中的人物若願意「Do Something」,仍可擺脫被囚禁、懲罰的宿命,這說法完全顛覆我的認知,但也讓我更加明白所謂的天堂及地獄全在一念之間,以及自我的選擇。
三、地獄中的百態,是警醒也是反省。
自殺者的森林中,那些被掛在樹上的靈魂,警示著「人不佩擁有他所拋棄的東西」;在地獄最深處,路西法陷在自己懊悔的眼淚所結成的冰湖,提醒著我們不要陷入悔恨,成為自我懲罰的俘虜。
四、流淚不是怯懦,是重新整頓的力量。
馥如老師說《神曲》中的但丁常昏倒、流淚,看起來很「孬」,但流過淚或昏厥後再醒來,但丁總是獲得重生似地再向前行,正如今年4月甫離世的教宗方濟各曾說過如此溫柔撫慰的話語:「生命卡關時,不要怕流淚,眼淚是灌溉生命的水。」、「眼淚會潔淨我們的心和感情。」。
PS.附記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的羅丹「沉思者」雕像,送給深陷泥淖的自己及或有相同處境的人們~
文/楊馥如
「浪漫」是什麼?
上週日在雲端做完蔚藍人文堂全球演講,有三個第一次:首度體驗「千人大教室」客滿的感覺;第一次講者身兼主持人;會後,不少聽眾回饋心得給我,說他們聽了又哭又笑,這也從來沒發生過。
面對以上這些第一次,我沉澱了幾天,才有辦法寫下心得,想要用「浪漫是什麼」來思考這些珍貴的第一次、難得的人生時刻。
「浪漫就是接受各種狀態的人生」,我先自問自答。在我看來,人生有很多挑戰和矛盾,能勇敢面對不逃避,保有初心、直面困難,就是浪漫。
聽到我嫁給義大利人,不少人會接著問:「義大利人是不是浪漫?」我很難給出直接的答案,通常會反問:「在你眼中,浪漫是什麼?」
送花、燭光晚餐、唱情歌,這是普世印象中的浪漫,但仔細分析romantic「浪漫」這個詞,它的意義比玫瑰花和燭光晚餐大太多,「浪漫」其實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
浪漫的生命態度,不在排除矛盾或化解對立,而是懂得「攤開」,在有限和無限、整體和碎片、生和死、理智和情感之間,勇敢面對種種對立。
我很敬佩的義大利美學大師安伯托.艾可在《美的歷史》書中提到,有矛盾,勇敢面對不逃避,保有初心、直面困難,就是浪漫。
但丁的《神曲》在我眼中就是最浪漫的文學作品!不言情,也無玫瑰色的故事,但有直面生命危機的勇敢,詩人把對生命所有的愛與熱情全部都放在這本書裡。
《神曲》中,但丁在地獄、淨界、天堂做了一趟想像力噴發的旅行,這是他個人的療傷之旅,也是精神的壯遊,成為後世文人藝術家尋求永恆救贖與生命反思的原型典範,從米開朗基羅到羅丹,從動畫《可可夜總會》(裡面陪著男孩進入地獄的狗就叫但丁),到時尚大師Ferragamo(他在但丁與摯愛相遇的佛羅倫斯聖三一橋頭蓋企業總部),無一不受影響。
真浪漫就是接受各種狀態的人生,所以你問我,義大利人浪不浪漫?我只能回答,我自己很浪漫,而且跟但丁一樣,對生命充滿熱情!
謝謝你們,從全世界四面八方、在地球不同時區前來相聚;也謝謝你們在雲端講堂結束後仍然給我餘韻不斷的回饋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