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素琿
上一回我們在城裡漫遊,從白天到晚上……
這一回,我們將揮別巴黎,奔向原野……
看印象派畫家們如何揹起畫架、打包行囊,走進陽光裡~
於是,「楓丹白露」不只是名稱很美;
「白露為霜」在畢沙羅筆下凝結成永恆;
莫內的「吉維尼」與小熊維尼無關,卻也充斥著百畝森林的天真爛漫氣息,是花團錦簇的世外桃源;
家道中落的希斯里因「巴黎居,大不易」而落腳鄉間,反因此成就非凡天光的細膩作品;
晚年為風濕症所苦的雷諾瓦尋得陽光作處方,
在蔚藍海岸的小鎮綻放生命之花;
還有毅力驚人的塞尚,踅過了巴黎,依舊最鍾愛故鄉的聖維克多山......
就是這個週末,我們相約蔚藍人文堂,一起奔進大自然!
文/曾瓊玲
天光雲影的美麗仲夏,開心和藝術靈媒大師-素琿老師再度雲端見,從塞納河到巴黎城裡漫遊,從白天到晚上看見巴黎的美,這回老師帶我們暫別巴黎,奔向大自然,走向陽光看雲趣。
在近三小時的講座中,因堂主蔚藍出外雲遊,今日校長兼撞鐘換人,老師的課「素」有口碑,不用大肆宣傳,琿粉一下就上達800多人,直到講座結束,主講人和堂友們自立自強、熱情相伴。
素琿老師輕鬆自在獨挑大樑,隨著老師幽默又感性的角度,看見印象派畫家們如何揹起畫架、打包行囊,走進陽光裡,從亞維雷、楓丹白露森林、蓬圖瓦茲、盧弗西延、馬利城、莫荷小鎮到吉維尼,欣賞了印象派柯洛、雷諾瓦、莫內、畢沙羅、希斯里等知名畫家的作品,滿滿的鄉間景緻、天光雲影、筆觸帶情、暖入心頭。
*從學院派到印象派 走進陽光 勇敢前行
進入今日講座主題前,老師先整理一下之前講座的脈絡,拿出人生勝利組學院派—-安格爾及卡巴納(維納斯的誔生)的作品,和雷諾瓦的《船宴》進行比較賞析。因為十九世紀四個工具(火車、攜帶式畫板、照相機及軟管顏料)的出現,讓印象派畫家思考走出自己的路,擺脫工具人的角色,讓畫迷們重新認識大自然,跟隨畫家去天涯海角,吹著海風、看著星辰,悠閒自在,看見有別學院派的工整,欣賞印象派畫家用畫筆撇畫出點點光影,感同身受、心領神會,親見畫家「當下」稍縱即逝的悸動及悲歡喜樂的情緒表達。
*追火車 吹著風 看印象
老師提到火車的出現,影響法國巴黎快速的發展,4萬8仟公里的鐵路線在台灣可繞好幾圈,因火車縮短距離,基礎建設的發展帶來印象派興盛的契機,在沒火車前,只能靠馬車躂躂及河運漂流,畫家們無法說走就走,帶上畫架,戶外畫印象,感謝鐵路的興起,印象派畫家們得以就著陽光、吹著海風,畫下所有的原汁原味及淋漓盡致。
1900年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辦,奧賽火車站改建成美術館,原先置放於羅浮宮19世紀的作品,集中陳列於奧賽美術館,讓火車站成為印象派為主的美麗建築,讓印象畫迷可在這由火車站改建的美術館,和印象派(外光派)畫家們,看話交心,體會到當時畫家們走出戶外,吹風看雲的感覺,或許仔細聆賞、如實感受,也會聽見畫家筆下的風聲。
*楓丹白露森林及巴比松畫派 印象派承襲與連結
19世紀中葉,很多藝術家聚集在風景優美的楓丹白露森林寫生作畫,並居住於位於森林入口的小村巴比松,這小村距巴黎不遠,許多印象派畫家,將風景融入畫中,如米勒(農民主題-拾穗)。
老師介紹她很喜歡的柯洛,他描繪亞維雷的田園風光,不細畫人物的五官,有種霧裡看花,真實呈現當時的風景,他畫中樹的精髓,感受樹的神韻及葉子的氣質,且不同的天候,畫景就有不同的樣貌。
柯洛對樹具有明察秋毫的功力,老師以沈復的《浮生六記》: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素琿老師的神來妙喻,讓我們對柯洛細膩掌握葉子的樣貌,更能明白他的愛樹成痴。
老師也適時以學院派—范倫斯的《古典風景》與雷諾瓦的畫《Jules Le Coeur與他的狗在楓丹白露森林》,進行賞析比較,相較於學院派的工整、鋪陳、細膩(連狗兒都清楚),印象畫派自然不造作的風格,勇敢開創一條路,更顯不易。
*捕捉光影的莫內 雷諾瓦的大風 就算天氣不好 也要有光
看著莫內《楓丹白露森林裡的橡樹》,雖天氣不好,他也努力呈現光影;雷諾瓦的《大風》,那大風吹亂了草地,老師比喻像徐克的電影,看到風速呈現,老師也引《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天上大風我在人間讀書,如同正聽著講座的我們,日頭炎炎我在雲端聽講。從蛙塘到楓丹白露,印象派畫家一樣率性,只是看到的風景不同。
雷諾瓦和莫內是好朋友,雷諾瓦愛畫人物(和雷諾瓦從小畫此瓷器有關),莫內愛補捉光,那張《罌粟花田》看到母親與孩子及原野風光,雖人物沒有清晰五官,但能感受當時的光影流動。
*人品好 提攜後進的畢沙羅 和塞尚是好友
上回老師有詳細介紹畢沙羅的《冬日清晨的蒙馬特大道》,欣見此作品在故宮「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館名作展」登台,堂友們可把握機會親見畢沙羅筆下的巴黎街景。
畢沙羅是唯一參加過8次印象派畫展的法國印象主義畫家,也是印象主義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以描繪田園風光與街景聞名,其風景畫不刻意強調構圖的巧妙,而透過自然、單純的筆觸保留景物恆久長存的質樸風貌。
他個性溫和、敦厚、堅毅、不與人爭,是當時諸多印象畫派畫家的良師益友,塞尚、梵谷、高更,都曾經受到他的提攜與鼓勵,在往後的藝術發展上成就非凡。可惜畢沙羅晚年眼睛遭受反覆感染,以至於只能在暖和的天氣出門作畫。因此他大部分時間只好待在室內創作。
老師介紹了畢沙羅的畫作《蓬圖瓦茲村落》、《蓬圖瓦茲小村》、《盧弗西延村的凡爾賽路:冬日陽光與雪》、《白霜》等作品,他的作品完整呈現鄉間氣息,風格如他的個性,敦厚、樸實、自然,舉凡村子口的小路、田間的農舍,都是畢沙羅創作的題材,四季六時有不同的樣貌。他晝的冬日雪景有著安靜的意象,簡筆就能勾勒出人在雪地行走的感覺,似乎前一晚的冷還留存畫中,溫暖閒適慢活,充滿人情味。
*鍾情畫天空的希斯里Sisley
老師在之前的講座中曾介紹希斯里的《Argenteuil的行人橋》,畫中的無臉男雖未若學院派的細膩,但重在意象,希斯里主要創作風景畫,主要作品有《楓丹白露河邊》、《魯弗申的雪》、《馬爾利港的洪水》、《洪水泛濫中的小舟》等,他擅長畫天空、畫雲(活著的雲)。看他畫天空很吸引人,有流動的感覺,在他筆下的莫荷,不同季節,有著不同的美感。他命運曲折,家道中落,畫作在生前並不被人看重,死後才獲名聲。希斯里是一位被稱為「最像印象派的印象派畫家」的畫家,始終如一,喜歡在戶外工作。
*莫內花園-吉維尼 乾草堆來格物致知 光與影是主角
在巴黎之西約80公里,瀕臨塞納河支流艾普特河的吉維尼(Giverny),這個附有廣大庭院及果樹園的農家,成為莫內終生安居之地,莫內一手打造吉維尼夢幻花園,他的畫,光與影一直是主角,他為夕陽保了值,也是最佳園丁,天生的綠手指。老師播放一張1880年代的莫內「全家福」,幽默的解說莫內傳奇的一家人。
莫內擅長用物(乾草堆及白楊樹)來格物致知,用強大意志力,呈現他畫中的光與影。雖然他晚年因嚴重的白內障,影響到他的畫作,但他仍堅持用心作畫,旺盛的生命力,展現他對畫畫的熱情。老師極力推薦堂友們,若有機會,一定要去巴黎橘園美術館,參觀莫內睡蓮真跡,遊走在展廳中就像被蓮花包圍。
在充滿陽光的夏日,坐在家中聆聽素琿老師細話印象,實在幸福又滿足,且堂友們臥處藏龍,許多老師及藝文專家皆在雲端共學,不僅講座內容精彩,留言區也熱烈問答交融,其中感謝薇玲老師適時補正及提供畫展資訊。美好的週末時光,心情舒暢,齊聚蔚藍人文堂,聆聽第310場,打開感官、心靈神會「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文/莫妮卡諭
很多年前,我為一個讀書會導讀過一本藝術的書「細看藝術」,書很厚,我被分配到書最後的1/3,這部份就包含了印象派。
當時雖然唸了不少補充資料,(我非藝術專業人士,但,是藝術鐵粉),但對於火車頭冒煙 ,鐵灰的橋,做工的人,雖有書本上的理論說明,但心中仍然疑惑。這些灰濛濛的內容,雖為世界名畫,但就是很難真心喜歡。
當時也讀到了分光派,學到了這類印象派藝術家利用光,影,和瞳孔的原理,讓欣賞者可以感受到流動的水,吹拂的風,仿佛也身在畫中的世界,但又覺得,這類藝術創作,只要近看,看到只是大塊的色彩拼組而成,所以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導讀之後,身為導讀人,只記得自己對大名鼎鼎莫內的睡蓮,沒有太大感覺,但衷情於那個對巴黎水土不服,最後打道回府,但開創另一片天的塞尚。
帶著這些偏見,我參加了上一次顧老師的印象派城市生活。哇~顧老師專業和生動的解說,那些灰濛濛的創作,有了全新的生命,完全不同的視角,偏見真的是欣賞藝術的絆腳石,非常感謝顧老師,幫我剷除了藝術的路障。
更幸運的是,當時南加州的蓋蒂中心,正在展出法國印象派的名家:Gustave Caillebotte (卡耶博特)
顧老師的導讀剛剛結束,印象派的城市在心中正熱騰騰的燃燒,偏見的大石頭剛打碎,印象派的名作正在咫尺,一定是要馬上行動,親眼目睹。
於是,站在畫前,我震撼了。「雨中的巴黎街道」,在聽老師解說時,雖知道是大幅的創作,但是親眼所見,才了解,藝術家是用真人比例作畫,站在畫前,就像穿越時空,我也在19世紀巴黎的街道。只是我穿著Nike 球鞋,若真的出現在19世紀的巴黎,我想我應該也會被巴黎人歸為鄉巴佬吧!
自從上次演講後,對顧老師接下來的演講,就像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昨天印象派的鄉村生活。柯洛的樹;雷諾瓦的天上刮大風,地上在畫畫;莫內的追光;愛上媽媽僕人的畢沙羅和他的雪景及白霜;家道中落的富二代希斯里仍堅持創作之路,最後回到了我當時無感的莫內睡蓮。
經過顧老師的詮釋,莫內的蓮花不再沉睡,不同角度,不同時期,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光與影,一朵朵的蓮花,現在已經不在莫內的畫中,已經刻在我心裡。
上次顧老師幫忙除去了我的藝術路障,這次,老師更是在我們藝術之路鋪了柏油,讓這條路更平滑,下次再與顧老師相見,相信我的藝術路上,就可以開始蓋高鐵了。
老師最後希望大家可以許願,有機會到巴黎親自看看印象派的真跡。到過歐洲多次,但總錯過巴黎,也許巴黎也正在等待我們之間的不期而遇,驀然回首。認真許願,和巴黎的緣份,希望借顧老師的牽線,願望成真。
再次感謝顧素琿老師!
文/ShaoHua
名師藝術賞析課 印象畫派第三講
八百餘眾雲端聚 引頸企盼傾耳聽
出走都會尋景點 搭乘火車訪鄉間
畫架顏料輕攜帶 走進自然取風景
柯洛愛樹察秋毫 掌握精髓重姿態
風吹搖曳葉如羽 展現氣質與神韻
畢沙羅氏勤檢樸 廣結善緣攜後進
閒適慢活畫中現 白霜雪景細膩呈
雷諾瓦雖重人物 風景畫作亦精彩
天上大風一陣起 雲亂草偃動態美
希斯里氏隱近郊 堅持己愛衷繪畫
筆觸率性兼細緻 萬里無雲萬里天
莫內勤追光與影 系列畫作猶格物
打造花園吉維尼 四季睡蓮美如詩
印象連結巴比松 勇敢開創新格局
大塊文章繪成畫 天光雲影共徘徊
儘管台北今日是適合踏青出遊的大好晴天,為了聆聽極為喜愛的顧素琿老師藝術講座,早上還是留在家裡享受美好的藝術賞析時光。
今日這講,顧老師帶領大家從巴黎搭乘火車到鄉間,追溯巴比松畫派及印象派駐足過的地點,並品味柯洛、畢沙羅、希斯里、雷諾瓦、莫內等畫家筆下的風景。即使人未外出,也能隨著法國鐵道網絡、地圖標示及畫作風景神遊一番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森林、吉維尼及諾曼第等地,並勾起我十年前專程前往巴黎進行藝術巡禮之旅的美好回憶。
雖然印象派畫家是我相對熟悉的範疇,但今天透過顧老師的解說,對柯洛的作品、畢沙羅及希斯里的生平有更深入的認識,是我今天的新學習。
喜歡顧老師自然幽默的言談解說(如:將受浮世繪影響的莫內比喻為「哈日族」)、可愛動態的簡報插圖(如:金屬製管取代豬隻膀胱裝顏料時的小豬開心圖示),以及信手拈來的文學詞句(如:以沈復的《浮生六記》談柯洛的作品、以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談莫內的系列畫作、以傅月庵的《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談雷諾瓦的風景畫),讓聽者如沐春風,輕鬆愜意徜徉於藝術中。
印象派畫作色調明亮、描繪風景、隨記生活、刻畫當下…的諸多特色,除了讓人在賞畫時心曠神怡,也能從中了解19世紀的生活樣貌,甚至在光影中感受活在當下的重要,而每位畫家不同的生命歷程、堅持追求以及在畫布中的揮灑,都潛藏著感動人心的力量。
我特別喜歡顧老師今天談畢沙羅在普法戰爭後所繪的《盧弗西延果園花盛開》作品,戰後從倫敦重返家園的畢沙羅展現了自己重新整頓並正向樂觀的態度,讓我想起梵谷為祝賀侄子出生所繪製的《盛開的杏花》,都有對人生重生或新生的祝福。
印象派的畫作,始終是我在藝術欣賞中的心頭好。幾次出國在歐美博物館看展,總是在印象派畫家作品前流連忘返;每每台灣有印象派相關畫作特展,我也不願錯過。
今年夏天,台北有「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及「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三個重量級的特展陸續開展,讓早已預購票券的我相當期待。
感謝顧老師今日精選今年夏天在台北展出的幾件印象派畫家作品,為即將走進展場觀畫的我預習。期待在實際進入展場觀展時有更深的體會與感受,也期待顧老師8月份的印象派第四講,繼續分享印象派畫家及作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