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瓊玲
客舟暫緩,蝴蝶翩然而至,蔚藍人文堂第311場,由仁斌老師主講普契尼《蝴蝶夫人》,普契尼最懂女人心,無論溫柔可人、小辣椒、外柔內剛等女性特質,皆刻劃的絲絲入扣,從《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到《蝴蝶夫人》三大歌劇,劇劇精彩連連、撼動人心,歌劇的淒美超越了小說,堂友們太幸福,隨著仁斌老師一同追劇。
今日講座是仁斌老師在蔚藍人文堂-普契尼歌劇的第三講,老師用專業的音樂背景及細膩觀察,步步引領著堂友們,專注聆聽、破解普契尼密碼,聚焦於《蝴蝶夫人》的從創作背景、劇情與音樂動機之解說。更精選電影版本精華片段,切入分析,出神入化的讓我們聽見各式主導動機,只要掌握動機,就能與角色劇情緊密串連,深入沈浸式的賞劇精髓。
《蝴蝶夫人》為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於1904年創作的經典歌劇,以日本年輕藝伎「蝴蝶夫人」秋秋桑與美國軍官平克頓之間的悲劇愛情故事為主軸。秋秋桑為愛犧牲一切,卻遭遇背叛,最後選擇以生命捍衛尊嚴。誠如堂主所言,此劇劇情可用上述一段話就可劇透,但聆聽仁斌老師細賞蝴蝶之美後,更能臣服普契尼的動機密碼,賦予好曲新意象,從心聽見《蝴蝶夫人》的新樣貌。
*先有文本才有歌劇 普契尼將寫實歌劇帶上頂峰
老師提到,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是眾所公認的音樂史歌劇大師,作品受到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影響,寫實主義歌劇在他手中極致昇華,令人聲淚俱下、肝腸寸斷,所譜寫出的美妙旋律,動聽難忘,他巧妙暗藏許多主導動機,將弦律、劇情與角色緊緊相扣,深植於歌劇樂迷心中。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是普契尼歌劇三大名作之一,也是由普契尼與編劇組成黃金鐵三角作品之一,是世界十大知名歌劇,而在普契尼之後,浪漫寫實歌劇時代也暫告下句點。之前的講座,仁斌老師提到,龜毛如普契尼,一部劇要花三、四年才完成,而黃金鐵三角之成功方程式,即是普契尼寫一部歌劇,要配兩個劇作家才得以完成,賈科薩負責歌詞、語韻和潤飾細節,伊利卡負責分幕和文字。
普契尼的歌劇核心元素就是愛情,他12部歌劇中,就有9部中的女主角紅顏薄命。《波西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都列在十大著名歌劇名單之中,普契尼因歌劇而名利雙收,繼威爾第之後,成為當代最富裕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人生是傳奇。
*我是你的小蝴蝶 可以為了你改變
《蝴蝶夫人》歌劇劇本由雷基·伊利卡及喬賽普.賈科薩兩位劇作家根據美國作家約翰·路瑟·朗的1897年同名短篇小說《蝴蝶夫人》作為藍本。據說,普契尼亦參考了法國小說家並曾任海軍軍官的皮耶·洛蒂(Pierre Loti, 1850-1923)的1887年於法國出版之小說《菊夫人》 (Madame Chrysanthème)編寫而成,老師也細說了這兩部小說與歌劇之年份關係。《菊夫人》的情節與角色,也成為西方在創作東方題材的重要範本。
1900年,普契尼在倫敦觀賞大衛貝拉斯科的獨幕劇《蝴蝶夫人:一個日本悲劇》獲得啟發,1904年2月17日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推出歌劇版首演,卻以慘敗收場,首演失敗的普契尼並沒有氣餒,反而大幅修改劇本,將較為長的第二幕分作上下兩幕,重新上演後,獲得了及大成功。
經作曲家幾度修改,在情節推進發展更完整,增加情緒堆疊與音樂表現力,透過詠嘆調與動機主題深化人物心理,第二幕與終幕完整展現心理崩潰與死亡,增添尊嚴與內在力,蝴蝶夫人帶有殉道者色彩。
*最具代表性的蝴蝶 西娜·史托爾齊歐及三浦環
《蝴蝶夫人》首演的演唱者,由羅西娜·史托爾齊歐(Rosina Storchio.1872-1945) 飾演;上世紀著名的日本女高音三浦環(Tamaki Miura)以真正的東方女性扮演蝴蝶夫人,被認為最經典並獲得作曲家普契尼本人的讚賞,她一生唱過兩千場的蝴蝶夫人,將大和民族女性的悲情與忠貞,詮釋淋漓盡致,被尊稱之為「永遠的蝴蝶」。
歌劇《蝴蝶夫人》裡的「秋秋桑 (Cio-Cio-San)」,有著外柔內剛的個性,看似柔弱的小女子,內心有著剛強堅定的意志。這齣以二十世紀初日本長崎為背景的歌劇,敘述一位未滿二十歲、藝伎出身的日本姑娘秋秋桑,和美國海軍軍官平克頓之間「無言結局」的異國悲戀。她為平克頓生下孩子,但苦等三年,真心換絕情,只換來丈夫的拋棄,為了名節、為了孩子的將來,選擇自我了斷,哀莫大於心死,悲莫悲兮生別離。
在那等待渣男平克頓的漫長三年裡,我想到宋代柳永的《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為愛痴迷 《在那美好的一天》膾炙人口的詠歎調
「當那白色軍艦回抵長崎,我不會急著下去接他,我要在小山丘的邊緣等候;一來是為了戲弄他,二來為了在這次重逢時,我不想樂極而死…」普契尼為蝴蝶夫人寫的《在那美好的一天》(或晴朗的一日),是全世界最知名的詠嘆調,多麽讓人揪心的曲子,普契尼的作曲,道盡秋秋桑對於平克頓的真情與癡狂。
在第二幕,蝴蝶夫人的忠僕鈴木在佛像前,祈禱蝴蝶別再傷心,時時還敲鐘,蝴蝶則跪伏著。主僕二人,因平克頓三年未歸,陷入經濟困難,在此段落,不祥的咀咒動機響起,但蝴蝶還是沉浸在滿滿的愛,她唱出最美的詠嘆調《在那美好的一天》(或晴朗的一日),老師播放電影版,我也入戲很深,多麼想和女僕一起,敲醒蝴蝶夫人的愛情腦呀。不禁想到黃庭堅書《寒山子龐居士詩》:「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痴屬根本業,愛為煩惱坑。輪迴幾許劫,不解了無明。」
*人事時地物 處處藏有主導動機
普契尼為這齣劇所譜寫的音樂,不僅是感人而已,也受到華格納的影響,使用了許多主導動機,除了炫技的賦格動機(後轉為知更鳥動機),重要人物角色如五郎、領事、叔父(和尚)、山鳥等都有自己的動機,還有劇情如死亡、不詳預兆(烏鴉)、恐嚇(八度音)、幸福、命運等,也各有動機,架構緊密相連,也用了不少日本的民謠(越後獅子、櫻花等),東西方元素融和,更見精彩。
感謝老師教導我們know how,特別著墨在普契尼巧妙的賦格動機,在序曲中四聲部嚴謹的對位,賦格動機展現普契尼的技術本位,除了聽見美麗的弦律及和聲,更讚嘆他那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精密設計的賦格主題(襯樂使用),給人一種不安,甚或不祥的印象,後來轉為知更鳥動機,和劇情進行緊密串連,真的是動機高手。
當第一幕中美國國歌響起,展現豪邁及霸氣,平克頓的玩世不恭,處處預告他對蝴蝶夫人只是抱持玩心、到處留情而已,從他說租屋及婚姻可以隨時取消,即可知其渣,雖然領事有警告他不要玩弄別人的感情。
當蝴蝶一行人熱鬧登場,響起了《越後獅子》的旋律,帶進日本的古代風土,蝴蝶夫人的悲劇人生,在這段也先預告了。當飾演蝴蝶夫人的黃英唱到高音降Re,唱出自己是日本最幸福的新娘,我們都沈醉在那好美的弦律中,老師不忘版本比較,播放義大利女高音-芙蕾尼(Freni)唱出的高音降Re,太美的聲音,聲音就像清飄在雲端,絕美享受。
隨後是名曲《お江戶日本橋》、《櫻花》等旋律,江戶幕府時代民謠。而在蝴蝶夫化說到父親死亡時,死亡動機的五聲音階主題出現,說著她的父親是被天皇命令切腹自殺死的。蝴蝶夫人演唱時,比樂團慢一拍進來,也象微她雖醉心愛情,也只能追隨命運。
*掌握動機 更能享受歌劇帶來的美感
仁斌老師在回應堂友問題時,說到這些主動動機都是作曲家在作曲是就暗藏玄機的,後經音樂學者歸納及破解,我們才得以明白這些曲中的天機。主導動機讓詠嘆更糾心,更能刻骨銘心。如劇中,當叔父(和尚)從天而降來鬧婚時,就出現了死亡動機;當蝴蝶夫人唱到Amore mio(My Love),傾訴愛意,同樣出現了死亡動機。
*為愛無懼 以死明志 淒美的異國悲戀
歌劇中最美的合唱,就是《蝴蝶夫人》中的哼吟合唱,在輕柔的木管斷奏與弦樂的撥弦之下,無言歌經合唱詮釋,唱出了唯美又讓人心痛的旋律,貫穿了第二幕。在電影版,播到Humming song時,影片出現日本歷史的許多畫面,營造時空穿越的感覺。
最後,渣男平克頓雖回來了,但身旁郤帶著他的妻子。不祥的動機出現,平克頓的妻子要求蝴蝶把孩子給她,這讓蝴蝶情何以堪,失去丈夫又將失去孩子,她只能選擇以死明志,隨後弦律出現父親死亡的動機,在與孩子道別後,蝴蝶夫人拿著刀自殺,無可抗拒的命運,最後也走向和父親相同的道路,管弦樂此時奏出死亡動機,餘音迴盪在空中。
感謝老師細述這些動機,讓我們試用不同的情緒看此劇,更能明白此劇的異國之戀的執著與傷悲。仁斌老師以豐富的資料及樂譜指引,帶我們深入領略歌劇《蝴蝶夫人》的迷人世界,那種淒美直達內心深處,讓我們聽見最美的詠嘆調-美好的一日,此歌劇雖是悲劇,但在優美的弦律及驚喜連連的主導動機映襯下,讓我們五感全開,滋潤心靈,豐富我們的生活,感到幸福及知足。
文/ShaoHua
林仁斌老師普契尼四大歌劇系列第三講,今天因代打救援提早登場,講題是「一生等待永不悔~談《蝴蝶夫人》裡的執著與悲傷」。
曾經聽過林伯杰老師在其他講座中自嘲《蝴蝶夫人》讓「沒血沒眼淚」的他看的感動落淚,進而啟蒙他走向熱愛歌劇之路,讓我一直很好奇《蝴蝶夫人》為何能觸動伯杰老師的心及男人淚?但後來也沒有機緣去了解這部歌劇的內容,正好就利用這次仁斌老師的講座細探《蝴蝶夫人》。
在這場講座之前,我對《蝴蝶夫人》劇情僅有很模糊的概念,有印象的歌曲旋律也只有《美好的一天》詠嘆調,今天聽仁斌老師從文本、時代背景、故事場景談起,搭配具象的電影版本影片,並以賦格、對位、主導動機等音樂形式破解這部歌劇的音樂密碼及劇情鋪陳,讓我對整部歌劇作品的故事及旋律不但有清楚的輪廓,也有深度的學習。
自從高中音樂課後,我就再也沒有觀看過任何一部完整的歌劇影片,今天聽完講座後,晚上便透過網路觀看電影版,當做我觀賞歌劇的新里程。雖然電影看的斷斷續續,但在觀看中不斷回想今天早上仁斌老師在講座中分享的細節,讓我不僅只是看戲,還感受到普契尼透過旋律設計的用心,並聽到相得益彰的各段美好旋律。同時,也從蝴蝶夫人為愛背棄傳統信仰、癡情守候、忠貞不移與成全所愛,體會到這部戲賺人熱淚的原因(但奇怪的是哭點很低的我,看電影過程中只有片刻紅了眼眶…)。
猶記2009年我曾經規劃過一趟時至今日仍未實踐的日本九州自助旅行,當時把富有異國情調的長崎納入行程表中,包括今日講座中提及長崎的Glover Garden(內設普契尼及蝴蝶夫人雕像),希望日後有機會完成日本九州自助之旅,到Glover Garden追尋《蝴蝶夫人》的故事~
以下簡單記錄我對《蝴蝶夫人》歌劇的學習:
1. 文本:
參考法國作家波耶.洛蒂小說《菊夫人》及美國作家約翰.路瑟.朗小說《蝴蝶夫人》而改編,是普契尼與 Giuseppe Giacosa、Luigi Illica兩位編劇家合作的第四部歌劇,也是這「黃金鐵三角」成功方程式的絕響。
2. 劇情:
(1)以20世紀初日本明治時代的九州海岸城市長崎為背景,短期駐紮的美國海運軍平克頓經掮客介紹娶了年僅15歲的日本藝妓蝶々(因日文發音,中譯為秋秋桑)。婚後不久蝴蝶夫人懷有身孕,但不知情的平克頓隨艦隊返回美國,蝴蝶夫人堅信丈夫終將歸來,儘管被人取笑,財務也捉襟見肘,仍日日癡心望著海港守候,直至三年後平克頓偕同美國妻子重返長崎欲帶走其與蝴蝶夫人所生之子,蝴蝶夫人最終以死明志。
(2)音樂劇《西貢小姐》是《蝴蝶夫人》的改編版。
3. 演出:
(1)1904/2/17於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首演,原為兩幕歌劇,因首演未能成功,其後將原本較長的第二幕分為兩幕,成為三幕歌劇,1904/5/28由烏克蘭女高音索羅米亞·庫舒尼卡擔任女主角,大受好評,至今為十大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
(2)兩位重要的蝴蝶夫人:首演場的蝴蝶夫人為Rosina Storchio,首位飾演蝴蝶夫人的東方女性為日本演唱家三浦環,她畢生共演出《蝴蝶夫人》2千場以上,普契尼稱她為「永遠的蝴蝶」,長崎Glover Garden裡的蝴蝶夫人雕像即以她為原型。
4. 音樂:
(1)普契尼在這部歌劇中為蝴蝶夫人、愛情、死亡、知更鳥、武士刀…等主角或元素運用非常多的主導動機。
(2)由於故事涉及美日異國婚姻,普契尼在作曲中納入美國、日本國歌的旋律,亦將日本的《さくら(櫻花)》、《越後獅子》、《江戶日本橋》等歌謠寫入歌劇中。
(3)最經典的詠嘆調:《美好的一天》。
(4)很得我心的哼聲合唱:第二幕的最後,以弦樂撥弦配上人聲,旋律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