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關於絲綢之路這本書
「絲綢之路」書的副標題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二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被歷史學家威廉.達爾林普喻為本書是「無論範疇、雄心與成就,都相當璀璨奪目的歷史巨作。」
新書上架,書腰醒目寫著:「全世界的人都在讀、討論度最高的當代歷史鉅作!」~那我當然要讀這本書!
初版是2020年一月,洛陽紙貴,三月旋即第二刷,新書上市,火熱一時。我買書到手後,被厚重如磚的782頁精裝本,嚇得貢奉在書架上整整五年,一直不知該如何讀起。
作者彼得.梵科潘是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高級研究員。在書後感言(P.658),他提及從小父母教他自己思考並且挑戰他所聽到和讀到的訊息。全家晚餐時能聽到多語言的討論,可以聽大人說話而且插嘴。他從小學習理解別人說的話,明白別人話中的真實意思,這樣的家庭訓練,日後被證明是無價的求知之路。
我對這本書末提供一百頁的註釋索引,崇拜萬分!身爲歷史學家的作者梵科潘,自言沒有比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挖寶更如魚得水的事了。這裡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收藏、書信、電報、備忘錄和內閣會議記錄,國家機密檔案等,讓作者的論述和論見都有所本,讀來更具信服力。
我對譯者「苑默文」這名字更是感興趣,想來是個老學究吧!沒想到是個不到四十歲的大帥哥!他開放誠懇,喜歡歷史和閱讀,懂多種語言,遊歷世界多國。聽苑老師的課,講題內容博大精深,信手捻來,解答聽眾的疑惑也能博古通今,他是我心目中最適合的「絲綢之路」領路人!
我第一次見到苑老師是今年一月,在桃園高鐵站的咖啡店。第一眼有被他的身高嚇到,他有著北方人的高大體格,英挺帥氣,說起話來溫文儒雅,北京人口音,捲舌音聽起來很有朝代綿延至今的風華感。
我想為他點杯咖啡,他拒絕美帝商業的連鎖咖啡店,我表達尊重之意。
當我讀過書「絲綢之路」的第24章「通向災難之路」、和第25章「通向悲劇之路」,突然開竅,讀通那2500年的複雜歷史因果,絲綢之路包含信仰、革命、協議、皮草、奴隸、地獄、天堂、黃金、白銀、帝國、戰爭、黑金、大屠殺、冷戰,最後還有超級大國對抗之路、美國的絲路、新絲綢之路等。我轉向反思,俯看歷史長河,學習多元視角,為那些沒有機會申辯的弱勢平民與千年亡魂,給與再理解的機會。
絲綢之路主宰人類的過去,也必將決定世界的未來。
今年遇到譯者苑默文老師,我是下定決心,好好把七百多頁的「絲綢之路」讀完。在閱讀這本書時,作者清晰的邏輯,和譯者流暢的文筆,讓我越讀越漸入佳境,讀畢,讓人有全新的角度、宏觀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
文/曾瓊玲
蔚藍人文堂第312場,聽著進場的靈性音樂,神奇魔力先見證到伊斯蘭文化跨界的愛與包容。那如詩如歌的弦律,神秘的帶領我們揭開「絲路古今系列第三講-絲路上的伊斯蘭文化」,曾在博物館工作的苑默文老師是自由譯者,博學多聞、融通古今,且對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入鑽研的探詩,今日講座化身為博物館專業導覽,從珍貴圖片及詳細文字解說,引領堂友們飽覽世界各大博物館的伊斯蘭藝術珍品及書法古籍文獻,見證廣濶浩翰的伊斯蘭物質文遺產。
苑老師再三提醒我們要從廣義的絲綢之路切入伊斯蘭文化,絲綢之路如便利貼,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橫貫中西、跨越歐亞大陸,龐大的貿易網絡帶來了巨大财富,也發展出了高水準的藝術及文化。老師今從紡織品、陶瓷器、建築環境、跨絲路的知識和科技傳播、宗教和教育等多元面向,分享伊斯蘭文化的核心及生活觀,謝謝苑老師的專業指路,讓堂友們大開眼界,明白伊斯蘭文化的真善美、從一而終與內外和諧的精神。
*伊斯蘭文化之於「絲綢之路」 是借助它發展 鞏固和豐富它
絲路上的伊斯蘭文化在物質與精神層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伊斯蘭在七世紀興起後,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亞、西亞和南亞等地,與當地文化交融,吸收精華,形成了獨特的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發展,也對沿線地區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化上產生特殊的連繫,是活的物質文化,體現在日常生活,雖遍地開花但內在核心不變。
老師提到伊斯蘭文化影響,包括物質及精神二層面。物質文化層面:建築、藝術、文學、科學、商業貿易、飲食等;在精神層面:包含宗教信仰、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老師放了張模仿伊斯蘭世界金屬器物形成的青花瓷,金屬器皿和15世紀的景德鎮美麗的青花瓷放在同一櫃中展示,對照之下,對於文化的相互影響,一目了然。
而在伊斯蘭中,對待物質文化的態度可以用一 則重要的聖訓來表現:「真主唯美,亦好美善」。這重要的聖訓,由聖門弟子阿布杜拉·伊本·麥斯歐德傳述:
先知曾說:「心裡有螞蟻的重量那麼小的傲慢的人,是不能進入天堂的。」這些智慧話語充滿了美與善,象徵人人一切平等。
伊斯蘭藝術,囊括宏偉的建築,無論是宮殿或是整個城市,還是從清真寺到大市場;有書籍的藝術,比如書法、繪畫、插 畫、書籍裝訂與裝飾;還有精美的家具、陶瓷製品,由貴重金屬及合金所製成的奢侈器具、象牙、水晶、寶石、玻璃、 木製品、紡織品和地毯。既然是物品、物質文化,就是有使用價值的,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教育和娛樂。也反映出了一種共同的審美偏好和精神原則,這種文化、審美偏好和精神原則,如門板上的幾何雕花,呈現人類對宇宙運行的規則,這些原則形塑了絲綢之路上的生活面貌。
*美麗花草紋樣、團花 華麗尊貴的天方夜「毯」
老師提到,絲綢之路上的紡織品通常有很強的辨識性,其中強調幾何紋樣和花草書法,這種審美取向基本上可以延伸至各個穆斯林文化中。在地毯織造傳統中,也顯示出了歐亞大陸上長期存在的城市社會-遊牧民的共生關係。
花草紋樣,尤其是捲曲、相互纏繞著的線條形式,除常出現在紡織品上,也出現在建築物和書本上。老師也提醒,西方稱呼叫它「arabesque」,其實花草紋樣和阿拉伯無關,應回到花草紋樣之名稱。
地毯—「歐洲每一個豪宅都不可或缺的東西」中央團花是核心。在16世紀,團花樣式的設計在地毯上成為了流行的裝飾元素。這種圖案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大量進入歐洲,成為王室、教會等社會菁英階層的陳設,也進入到了新興商人階層的家庭,成為在肖像畫中得以炫耀的物件。
「洛托」和「霍爾拜因」地毯與烏沙克地毯同樣有名,是文藝復興畫家「霍爾 拜因」與「洛托」得其名。維梅爾於1656年創作的畫作《老鴇》,畫中出現的地毯很可能來自烏沙克(Uşak),這幅畫也可以反映出了17 世紀「絲綢之路」 貿易與荷蘭共和國之間的貿易聯繫。老師放了兩件稀有的拜向毯,證明地毯可當尊貴禮物饋贈,作為外交禮品。圖片中的地毯,上面有經文出現,而且腳踩處沒有磨損,因此可推論這些毯並非放在地上,而是作為拜向來使用的(掛毯)。圖片中,灰色正中央大字書法代表真主至大,可見從地毯的圖案,就可見伊斯蘭文化在方方面面上,都有其核心精神價值,以相表法,有著哲學思維。
*紡織品展現豐富的多元技巧 可顯示身分地位
東南亞的穆斯林社會裡,紡織品展現出了豐富的多元技巧和技術,包括斜紋織、蠟染、紮染、刺繡。在東南亞,紗隆(salong)是一種常見的紡織品,可以是沒有線縫的,也可以是縫成一個筒型紗隆穿在身上。
在較晚近時期的汶萊,男士在褲子的外面穿的紗隆越短,代表他的社會地位越高。在宮廷中,貴族核心成員穿的紗隆下沿在膝蓋的十五公分以上,在身後的部分有非常華麗繁複的裝飾,在左邊或右邊只露出一點點,若露在左邊,表示單身,若露在右邊,則表示已婚,紡織品是可顯示身分地位。
*珠寶、玉器和首飾 珠寶可做為印信 象徵文化的延續
對珠寶和玉石的喜愛,是各地穆斯林社會的共同點。在歷史上的南亞宮廷中表現得尤其明顯,是蒙兀兒王朝從帖木兒王朝身上繼承來的遺產之一,而且印度次大陸本身就出產玉石,擁有古老的珠寶玉石傳統,因此這裡也有處理這些材料的技術。在突厥-蒙古傳統中,玉的地位非常高,視為「勝利之石」,玉在印度則被看作是護身符;在南亞宮廷中,玉石也有技藝高超的工匠雕鑿並且常常鑲上寶石。
在共產中國時代以前,中國穆斯林在珠寶玉石行業中具有壟斷地位,以民國時期的北京為例,從事珠寶玉石行業者,有超過 70%是回民穆斯林。若對珠寶歷史有興趣者,老師提到《老珠寶店》書有詳細的情節,看書可更貼近歷史。
*華麗的陶瓷器 薩曼文字器皿及尼沙布爾多彩器皿
從圖片中,看到實用的綠色釉和孔雀綠釉陶瓷是為了儲藏和運輸油、椰棗、蜂蜜一類物品而生產的。在西元8世紀末9世紀初,位於伊拉克的陶瓷產業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最早的具有典型伊斯蘭特色的陶瓷在這裡生產出來,伴隨著阿巴斯王室的奢侈品味和需求而誕生。在9世紀時,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地帶進口了大量中國瓷器,在進行模仿的過程中,伊斯蘭陶瓷發展出了一種白色的錫釉,並很快把他們自己的圖案設計和鈷與金光/虹彩一起加入陶瓷中。
十世紀和十一世紀開始,伊斯蘭世界的一些最上乘的陶瓷器是在伊朗和中亞製作出來的。在這個時期的陶瓷產業最重要的技術和藝術進展中,有兩個種類的陶瓷器最重要:一是「薩曼文字器皿」,這種器物被譽為技法最成熟的(泥釉化妝 土陶器),這類器皿的尺寸一般都很大,而且因其精細優美的書法裝飾而深受青睞。另一是,「尼沙布爾多彩器皿」展現了多彩釉技術的早期形式,這種技術大概在這個時期的大呼羅珊地區都有應用。這些器皿以其鮮豔奪目的黑、黄、綠和紅色的化妝土著稱。裝飾有具象圖案,背後是填滿了各種花紋的背景,人手裡拿著杯子或水果、彈奏樂器,或者 是以獵人或戰士的形象出現。
在琳琅滿目的陶碗中,我最喜歡的是那黑色紋路的薩曼文字陶瓷(10世紀 呼羅珊-河中地區),簡約雅緻,有著高度藝術化的庫法體書法,文字喻意為:驕矜自滿者殆矣;願恩典賜予主人(實用又真誠的祝福)。
*伊斯蘭世界的建築空間和環境
老師提醒,除了清真寺、學校、商旅客棧這一類典型的、具有明顯特 徵的伊斯蘭建築之外,我們也不妨觀察其他用途的建築,尤其是一般人的居住環境。隨著20世紀現代主義的横行,傳統的私人住宅已經區域同質化,仍能看到許多古城中的例子。雖然使用現代的建築材料,例如水泥、鋼筋,但是在設計中,仍然突出上的追求:
1.強調隱私性: 外面樸素 內裡精巧(樸素、低調,極具封閉性的外牆是穆斯林 城市空間裡的一個典型特色,精雕細琢的大門常是唯一的裝飾焦點。
2.自然空間和生活空間不割裂
3.流水的喜愛(在室內或室外,噴泉和流水都是重要的居住環境組成元素,流水的聲音可療癒身心)。
4.在建築環境中對於書法裝飾內容的運用
*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伊斯蘭藝術精品
1.14世紀精緻的托盤:可放置食物、水果等托盤,上面的星座造 型在伊斯蘭世界的歷史上十分流行。從一些例子中,太陽和星座的造型可能是象徵宮廷裡的贊助人的權勢。另外,星座符號在過去也常被視為是避邪圖案。
2.穆魯克王朝蘇丹以自己的名義興建的清真寺裡的鍍金玻璃吊燈:
兩個吊燈上寫有「光之經文」主題,它的內容是:
安拉是諸天和大地的光明,祂的光就像一座光龕,那座光龕上有一盞明燈,那盞明燈在一個玻璃罩裡,那個玻璃罩彷彿一顆燦爛的明星,用吉祥的橄欖油燃著那盞明燈;橄欖油不是東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象徵中庸之道),橄欖樹的油,即使沒有點火也幾乎發光,光上加光,安拉引導祂所意欲者走向祂的光明。
這裡的比喻非常美,玻璃罩即喻指「心」。心本身因其清澈剔透,彷彿就像一顆明亮的星。玻璃罩晶瑩剔透,燈光便耀眼四射;當它贓汙不堪時,燈光也難以外露,心靈與信仰的關係正是如此,外在的啟示加上內在的靈性感知,是通向神的真正之道。
*穆斯林在跨絲路的知識和科技傳播 有重要的角色
老師提到,回顧絲綢之路上知識與科技的傳播歷程時,會很明顯地看到,穆斯林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自從伊斯蘭興起後,穆斯林商人、學者與政治力量迅速擴展至中亞、波斯、 印度、北非乃至安達盧西亞,構築起一個涵蓋歐亞非的知識網絡。他們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語寫作,不僅是東、西方世界之間的中介,更是知識的保存者、翻譯者與創新者。
穆斯林商人與旅行家,不僅是攜帶貨物旅行,也攜帶思想與技術。他們在中亞 與中國設立清真寺與教育機構,推動知識交流與文化融合。
蘇非道團以靈性修行為媒介,將醫學、音樂與建築技術傳播至更遠的地區。此種跨文化互動,豐富了沿線社會的知識體系與技術實踐。老師也簡單提到魯米的詩歌,他建議讀魯米的作品,最好從原文去理解,他的文字不是詩,是中隱喻,要用化名詞替換,才能深入理解其神秘主義的精神及內涵。
而我們今天稱之為天文學和占星術,—直到20 世紀之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這在伊斯蘭世界或是其他地方都是如此。從西元八世紀開始,人們對於天空的瞭解吸收了舊有的知識來源並又取得了新發展。對於天空的研究是由那些和學術中心相關的學者們進行的,這些學 術中心有世俗研究機構和宗教研究機構。對於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來說,(麥加的方向)是共通的要素。星盤和其他的各種測量設備也會用在各式各樣的世俗事務中,運用在農業、收稅、旅行和天文研究。
*宗教和教育 古蘭經影本和其他
記得老師在上一堂講座即提及,在伊斯蘭世界中,對於書、手抄本的製作和收藏是非常受到重視的文化行 為,手抄本被認為是adab的重要體現(珍貴的禮品及國家文化贈禮)。那具有精美彩飾、插圖的手抄本的製作,主要是集中在皇家書坊內,因為所費不貲,這種藝術形式集中在社會菁英階層中。在宮廷內,製作華麗精美的手抄本是重要的藝術和文化活動。主要的手抄本的主題是古蘭經,也有重要文學作品(如列王記、賈米作品、經典波斯文學作品等)。
書法家會製作墨、製筆,然後在紙上打格子,預留出要交給畫家畫插圖的空位,文字書寫完成後,交給畫家來繪畫。查網得知,伊斯蘭書法的三大書法家是指伊本·穆格萊(Ibn Muqlah)、伊本·巴瓦卜(Ibn al-Bawwab)和雅古特·穆斯泰阿綏米(Yaqut al-Musta'simi)。這三位書法家,在伊斯蘭書法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書法的巨匠,書法家也有極尊貴的地位。
老師在講座中,選放了許多珍貴華麗的古蘭經,我最喜歡的是那奧斯曼帝國宮廷書法大師抄寫之古蘭經抄本,莊嚴華麗。
謝謝苑老師今日逾三小時的細述伊斯蘭文化,我們逐漸明白伊斯蘭文化並非單一存在,而是呈現包容、多元及融合,不同地區的穆斯林社群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從歷史上,就表現出包容性,接納和融合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元素。伊斯蘭文化,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伊斯蘭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太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欣賞。
老師再三提醒伊斯蘭文化藝術的統一與多樣性,這是核心但又容易被誤解的概念,實際上它並不只有一種風格。無論是波斯、印度、土耳其,還是北非地區的伊斯蘭藝術,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它們都是對同一個信仰核心的不同表達方式,這就是我們說的—多樣性中的統一。伊斯蘭藝術試圖捕捉和體現永恆的真理,從老師講座中精選的圖片,我們在伊斯蘭藝術裡看到秩序、對稱、幾何,而不僅是圖案的描繪。
感謝苑老師精彩豐富的講座內容,今日幸知不用遠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鄰近的吉隆坡也有蒐藏伊斯蘭藝術品的博物館,有空可去就近參觀。從博物館內的展覽品,更能明白伊斯蘭文化的相通性,用歷史的廣角去看待文化及藝術,世界原來互有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