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音樂劇《貓》(Cats)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創作的一部經典音樂劇,1981年首次在倫敦西區上演,旋即風靡全球。
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英國詩人T.S.艾略特(T. S. Eliot)所寫的詩集《老負鼠談貓經》(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這本詩集描繪了一群個性各異的貓,以輕鬆詼諧的筆觸呈現貓咪的神祕與詼諧。韋伯將詩集中的文字譜曲,打造出這部幾乎全劇以音樂貫穿的作品。
《貓》的舞台設計創新,貓的妝容與肢體語言極富戲劇張力,讓觀眾彷彿置身貓的世界。這部音樂劇長年在倫敦與紐約百老匯熱演,是音樂劇史上最長壽的經典之一,也為現代音樂劇奠定視覺與肢體美學的基礎。
《貓》 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滿月的夜晚,一群「傑利克貓」(Jellicle Cats)齊聚在垃圾場,參加一年一度的「傑利克舞會」。在這場舞會上,他們將選出一隻最值得重生的貓,讓牠升上「重生層」,展開新生命。每一隻貓輪番上場,講述自己的故事與特色,包括風騷迷人的芭蕾貓、曾紅極一時的戲劇貓、淘氣的盜賊貓等。透過各種角色,觀眾看見人生的縮影:榮耀、失落、渴望、悔恨與救贖。
最感人的是老貓「葛麗莎貝拉」(Grizabella)的登場,她曾是美麗風光的貓,如今孤獨潦倒,卻唱出動人心弦的〈回憶〉(Memory),喚醒眾貓的同理心。最後,她被選中重生,象徵著寬恕與新生。整齣劇雖無傳統劇情線,卻以詩意與音樂構築出動人的生命哲學。這首歌不僅成為音樂劇的代表曲,更被多位著名歌手翻唱,如芭芭拉·史翠珊、席琳·狄翁等,廣為流傳。
全劇幾乎沒有傳統對白,音樂成為劇情推進的主要語言,使《貓》更像是一場詩歌與音樂交織的舞台詩篇。舞台音效、配樂設計也與燈光、舞蹈高度整合,營造出貓咪世界的神秘與夢幻。正因為音樂動人,《貓》才能歷久彌新,深植人心。
文/曾瓊玲
蔚藍人文堂的第「313」場,喵星人大戰末日,果真讓風雨先「閃一閃」,末日延期,回憶美好重現。開場前播放的的羅西尼從頭「喵」到尾的二重唱,演唱者還要一邊發出貓叫聲一邊唱搔首弄姿,用美麗的花腔互嗆,從趣味體會到貓的個性及風情萬種。
跟著老師聽音樂劇,除了聽見音樂、看見表演之外,更能從老師的題外話,明白音樂劇的細節。感謝蔚藍人文堂今年度請到音樂劇賞析達人-伯杰老師談四大音樂劇攻略,讓我們深入音樂劇背後的寶貴知識及密碼,打開視野聽音樂劇,從那海報中黃澄澄的貓眼進入「貓」的黃金年代,聽見「貓」的精華與不朽。
*艾略特原著 韋伯改編 詩集化為名劇 讓世人看見貓的心事
「貓」的原著是詩人艾略特(T.S.Eliot),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他的詩集《老負鼠的實用貓經》幽默風趣描述寫各種不同性格的貓,本書最初是艾略特寫給他的教子的文稿,後來出版成書,書中描述了許多擬人化的貓,每隻貓都有獨特的性格和名字,例如魅力貓、劇院貓、神秘貓、火車貓等等。
1948 出生倫敦的作曲家韋伯在小時候,曾讀過艾略特1939年寫的詩集《老負鼠的實用貓經》,經他改編成著名的百老匯音樂劇《貓》(Cats)。音樂劇保留了詩歌中對貓的描寫,並加入了音樂和舞蹈,讓故事加生動有趣,深受大眾喜愛,1981也因Cats),成為舉世知名的音樂劇家。
*一隻貓必須要有三個不同的名字 Cats抓到貓的精神
看音樂劇,細聽貓演員群體吟誦,才知貓要有三個名字,原來我們都忽略了貓的尊嚴。
第一是家人平日在用的名字,那些我們每天都會聽到的名字;第二是獨特的名字,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就能得到更多尊嚴(保持尾巴的挺直及張狂鬍鬚);第三是神秘的名字,只有貓知道(當注意貓在沉思,就表示牠在想著牠那不為人知、深邃不可思議的名字),無法形容的名字。
從影片,細看貓劇演員的表情和動作都充滿張力,深深吸引觀眾的眼球,怪不得《貓》劇是進入迷人百老匯世界的入門首選之一,也是所有音樂劇迷必需一再朝聖的經典。這部被譽為四大音樂劇之一的經典作品,有巨大的場景、豐富的編舞及獨特的戲服聞名,更擁有動聽悅耳的音樂,及活潑豐富的舞蹈、細緻妝容及華麗舞台設計,是絕不可錯過的經典音樂劇代表。
* Cats的豐功偉業及幕後功臣
Cats自1981年在倫敦首演以來,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演出。
1981年問世的音樂劇《貓》不僅橫掃多項東尼獎大獎,後續更斬獲奧利弗奬等全球重磅獎項,音樂劇《貓》也不斷打破西區和百老匯的票房及連續上演記錄,在1997-2006長達十年間,保持著百老匯演出歷史上音樂劇演出場次最多的記錄,曾來台巡演6次,目前在東京/名古屋「劇團四季」還有定期演出。
Cats的舉世聞名,除了歸功韋伯的作曲,還有好幾位功臣造就了《貓》的不朽,如超級製作人麥金塔許、導演南恩,加上知名編舞家(會導會舞也會演)琳恩、服裝與佈景設計師納佩爾(那擬貓的化妝,神奇且逼真),結合眾人之力,打造一座擬人化的貓世界,讓觀眾開啟了劇場的全新視野,開心看著一群擬人化的動物在舞台上唱歌跳舞。
老師提到,Cats初期募資並不順利,但韋伯深信《貓》劇必會成功,透過原聲帶的先推歌曲(他擅長行銷),加上所有幕後團隊製作的努力,1981年《貓》於新倫敦劇院成功首演,之後名聲大漲,且不斷地打破記錄,就有劇評家將音樂劇的紀元,以《貓》作為分野:B.C.(Before Cats,在貓劇之前)和A.D.(Andrew Dominant,安德魯統治之後),可見《貓》的重要性與受歡迎程度。
*經南恩改寫的Memory弦律寫在劇之前 經典傳唱
「回憶」(Memory)在劇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說是全劇的轉折點,也是高潮點。老師講座第一首,就播此曲。老師提到曲後秘辛,早在《貓》劇問世之前,韋伯就已先寫好旋律,當他彈奏給同為作曲家的父親聆聽時,詢問像不像普契尼的詠嘆調,結果老爸很務實地回他:「不,聽起來像一百萬元」,聽爸爸的話,準沒錯。
劇中「回憶」交由年華老去的魅力貓演唱,原先艾略特只有八行的原詩必須增修,歌詞改寫多次,最後才由導演南恩自己寫,他依艾略特的原詩改寫,成就這首動人心旋的《Memory》。魅力貓最早是南恩指定名演員茱蒂丹契(Judi Dench。即007系列的M夫人)擔綱,沒想到她彩排時連兩次摔斷腳,不得已只好回頭找首演《艾薇塔》的伊蓮佩姬(Elaine Paige)首唱,《貓》劇首演成功,Elaine Paige躍上音樂劇舞臺,被認為是音樂劇舞臺上的第一夫人。
*《貓》劇分幕 選出重生的貓咪
《貓》有兩幕,第一幕:有傑利可貓之歌、貓的命名、傑利可舞會的邀請、老甘比貓、羅騰塔格、葛麗茲貝拉-魅力貓、巴斯托佛瓊斯、盟哥傑利與羅普蘭蒂瑟、老戒律伯、獅子狗與伯里克狗大戰、傑利可舞會、葛麗茲貝拉;第二幕:有幸福時刻、高斯:劇院貓、革羅泰革的最後一戰、史金伯旋克斯:鐵路貓、麥卡維弟-神祕貓、密斯托弗里先生、回憶、雲外之路、與貓打交道)
第一幕在群貓吟咏後,年華老去的魅力貓Grizabella及貪吃胖貴族紳士貓(巴斯托佛瓊斯)串場走過,之後警報聲響,劇中反派麥卡維蒂出現,小偷二人組唱出詼諧二重唱。
溫暖搖籃曲優美弦律奏起,長老戒律貓(老申)出現,由孫子說著長壽阿公的故事及精彩的狗狗大戰,還有很酷的火眼貓,長老貓受著群貓愛戴。第一幕結束前,傑利可舞會上場,舞者舞技高超,隨後葛麗茲貝拉-魅力貓再度上場,獨自站在月光下,心酸無限唱了Memory的一段(故意吊觀眾味口)。
《貓》劇的第二幕是經典,開場長老貓的歡樂詠嘆之後登場的「劇場貓」,無疑是整部《貓》劇的情感重心。長老貓在中場休息之後發出聖詠般的感嘆-幸福的時刻,極富哲理又莫測高深,中間安插Memory(優美的合唱)。
「劇場貓」也像人一樣,都會老,曾經有的專業,曾有的掌聲,如今也被遺忘,明星老去,但尊嚴仍在。但「劇場貓」主歌之外,有整段十來分鐘回憶場面的戲中戲,曾在1998年的錄影版本全數刪除,只留一名舞者慢舞過台前,情緒似戛然而止(很可惜)。劇中,後來由鐵路火車的貓上場,轉換歡樂的音樂,接著反派壞蛋上場,要帶走長老貓,韋伯用爵士藍調形容麥卡維蒂的惡行,好貼切,很喜歡這段弦律。之後,很戲劇化的由魔術貓將長老貓變回來,這隻會無限旋轉且會變魔術的貓,真是前所未有的聰明貓。
接下來,重頭戲-十一點之歌Memory金曲出現,膾炙人口百聽不厭、情感豐沛,此曲描述,魅力貓Grizabella回憶著昔日的風光,她從一隻出入上流社會的美麗貓咪,變成落魄老貓,但她能從平淡之中了解幸福的真諦。當她在月光下唱完Memory《回憶》後,許多貓都被感動,於是雀屏中選,最後由老貓王牽著Grizabella,上昇上昇,去雲外之路,航向傑利可(Jellicle 貓的天堂),完美落幕,展現神秘的神性,貓的無畏,好感人的一幕。(我們看的感動,但老師另有心機的解讀,也很有趣)
謝謝伯杰老師今日詳細的戲說從頭,帶領860多位堂友,看《貓》之精華,除了劇場版,老師為滿足堂友的好奇心,也選播2012年的中文版,但那中文歌詞真不習慣,老師也放了那如災難片的2019年的電影版,良心說不好看,難怪不賣座,但勇於挑戰的人,或可去看看網路上的完整電影版。
音樂真是良藥,好的弦律可在腦海內心盤旋,心中有歌,就有希望,讓心靈自由。謝謝伯杰指引,明白在《貓》劇誕生之前,音樂劇其實沒啥劇情,直到韋伯《貓》出現。聰明如韋伯,如法炮製,後來也製作出火車版的《貓》劇:《星光快車》(Starlight Express),演員穿上輪鞋扮演各類火車在劇院奔馳,呈現娛樂效果十足的音樂劇傑作。星光快車,演員穿著輪鞋表演,是講火車競賽的故事,劇中如貓也有很角色:如柴油火車,電車,餐車,貨車等,很有趣的音樂劇,如果你喜歡追火車的話,此劇會滿足你心中的期望。
聽了講座,同理明白貓的內心戲,想到那首民歌《看我.聽我》,改寫了一下,表示對貓的敬意:
看看我 聽聽我 我裝扮為了你 我歌唱為了你~喵
手牽手 走向我 我歡樂為了你 我憂愁也為你
聽我喵 你也要 餵我魚子 吃好料~喵
蹲下來 看著我 你我都是好朋友 看看我 你不會忘記我
文/ShaoHua
四大音樂劇巡禮 貓劇喵星人登場
詞曲製導設計強 開創時代新里程
傑利可貓舞會聚 特色角色逐登場
各自表述己故事 回眸一生諸經歷
擬人貓咪訴衷曲 歌聲回憶動心弦
包容接納眾推選 雲外之路獲重生
能歌善舞演技佳 風靡全球口碑佳
改編多語巡迴演 輝煌紀錄締新猷
兒時不知是聽過什麼恐怖故事,總覺得貓是種極為陰森的動物,再加上大學時曾被姊姊飼養的貓莫名攻擊過,讓我對貓始終沒有好感,也就沒有興趣欣賞由人扮演的貓群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戲碼,因此儘管《貓》列名四大音樂劇之一,卻是最不吸引我的一部。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心胸漸趨開闊,對貓的成見也漸消。前幾年閱讀蔣勳老師《龍仔尾 貓》一書,讀到蔣老師筆下與貓的各種情緣,覺得饒富趣味;近年出遊時在路上遇見野貓,可以同理朋友說的「喵喵很可愛」,回老家看到媽媽慈悲餵養附近流浪貓,只覺眾生平等,不應生分別心。
今日不帶偏見聆聽林伯杰老師在蔚藍人文堂之四大音樂劇巡禮講座第二講,這才第一次了解《貓》劇的製作及故事。在這場3小時的講座中,伯杰老師先以《貓》劇最著名的歌曲《Memory》為引,再細說這部音樂劇的文本、作曲、製作、導演、編舞、設計,集大成所締造之輝煌紀錄,並精選1998年的劇場版敍述整部音樂劇的劇情、角色,讓我對《貓》劇有了全面的認識。
原來《貓》劇不只是一群貓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的戲碼,而是有點內容的一部劇,顛覆了我目光淺短的認知。今日講座對我而言像是一個「大補帖」,聽完覺得《貓》劇比我想像中的有趣的多,期待日後因緣俱足,我能進劇場與貓共舞,體會貓的世界。
以下略記我今日的學習:
一、文本靈感:源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於1933年出版之《老負鼠的實用貓經》詩集,是詩人為其godson所寫的短詩,詩中因童言童語而新創的語彙(如:dear little cat變成Jellicle cat,poor little dog變成Pollicle dog),增添了文句的可愛童趣。
二、代表歌曲:《貓》劇最具代表性的歌曲《Memory》,是作曲家韋伯為慶祝自己五十歲生日所寫。韋伯模仿普契尼歌劇詠嘆調譜寫此曲,後經《貓》劇導演將艾略特詩集中的《Rhapsody on a Windy Night》改寫成如今傳唱的《Memory》歌詞。
三、成功主因:除了文本及作曲的精湛,琳恩的編舞、南恩的導演、製作人麥金塔許擅長行銷及資金運用,以及納佩爾的舞台、妝髮設計,將《貓》劇推向了顛峰,是功不可没的黃金陣容。在伯杰老師的解說中得知四大音樂劇皆由麥金塔許製作,可想而知這位製作人真的是行銷高手。
四、戲如人生:《貓》劇雖以貓為主角,但每一隻貓都像極了凡人,不管是魅力貓、魔術貓、搖滾貓、長老貓、貴族貓、劇院貓、反派貓…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映照出如人的一生。
五、同場加映:伯杰老師在分享完1998年的劇場版後,播放讓他看完做惡夢的2019年電影版片段。正所謂「有比較,有傷害」,看完真心覺得《貓》劇要看音樂劇版,才能懂其精妙。此外,老師也加碼放送韋伯在1984年推出的《Starlight Express(星光快車)》,這部如同火車版的《貓》劇充滿娛樂性,音樂也很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