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2025.8.3
畫題從顧老師以德文小教室展開印象之旅, Heimweh是懷念故鄉而思鄉心痛, 到 Fernweh 是心嚮往遠方而想到心痛。從此之後,印象派與遠方,每一位畫家和每一幅畫都緊扣「題眼」,他 / 她從遠方來,或他 / 她去遠方,鋪陳說畫,出走吧~「遠愁」到海角天涯。
一百五十年前,從塞納河出發,搭火車快飛,到大船入港,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有世界觀的印象派畫家,從畫室走向戶外,畫出當時所見所感,畫風丕變,從神話、聖經人物、貴族人物,到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這下子我也有「火眼金睛」,能一眼分辨印象派的特色。
印象派從被學院派嘲諷的一群畫家,自立自強辦起落選畫家聯展,自此成為劃時代的新派別。「印象派,不只是印象」,顧素琿老師不用學院派的專用術語讓人死記硬背,不標榜時間軸、人物傳、分派別,而是全場趣味橫溢,平易近人用五種語言(國、德、日、台、英)說畫壇故事。
她自嘲是「藝術靈媒」起乩,藝術史在其體內是浩浩湯湯,流暢豐沛,妙語如珠,說話奇快,緊湊到全場不喝一口水,而921名聽眾被「點穴」般屏息專注,顧老師以其獨特魅力,以才華、以才學、以台緣、以人緣,而迷倒眾生。
課後一位七十餘歲的堂友私訊我:「我喜歡今晚的講座,顧老師介紹的畫家我大部分都認識,她講得太精彩了!三個半小時,對我來說,從頭聽到尾!」
我當然知道顧老師為這場演講充足備課,不忍將完整的「印象派與遠方」切斷分集,亦不願將印象派拖長超過四場演講。對我來說「剛剛好的幸福」,就是讓顧老師講到火力全開,眼神發光發亮!聽眾在聊天室回饋熱烈,也應證這樣的「剛剛好」是賓主相得益彰,暢快淋漓。
我在會前做足功課,詳讀資料,聽各家影片精華,猜題率甚低 ; 顧老師玩起藝術史的架構,總能勝更一籌。用故事、用細節、用趣味、自成一套解構。從梵谷是哈日族,受日本浮世繪影響,顧老師從葛飾北齋一爪一爪似的大濤小浪,到西方的透視法構圖,舉例東西文化衝擊的視覺新象,一套講下來讓人打通藝術史的任督二脈 。從我不解的高更的母親是秘魯人,高更從小有航海和旅行經驗,顧老師補述他一生無法安定的靈魂之所困。
觀其畫也,知其人。
印象派開枝散葉,百花齊放。卡薩特、惠斯勒、畢沙羅、莫里索、希斯里、薩金特、莫里索、希涅克一一上場作畫、說畫、解畫。最後68歲的莫內來到威尼斯住兩個月,彷彿和水都戀愛,大嘆相見恨晚,以37張像情書一樣美的畫作收場。
堂主問:「如果你家客廳要掛印象派的畫作,你會挑哪幾幅複製品?」
顧老師選了薩金特的「薫龍涎香」,和莫內的紫色「大運河」。
我呢?除了以上兩幅,再加上薩金特的秘密花園。至於那些風格強烈的昂貴名畫,我去博物館看看就好了。有過顧老師的「灌頂加持」,以後在博物館見到這些畫,那般「似曾相似」,讓我可以以直觀美學感受。
知其人也,觀其畫。
印象派不只是印象,一場演講成為一場畫展,畫在眼前,人在心中,遊在遠方~全因為光的革命與創新!
文/Debra
音樂會開始之前,我們先聽導聆,才聽得懂其中奧妙。同樣地,在去看畫展之前,先聽顧素暉老師導畫,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除了視覺之外的,其他的奧妙之處。昨晚聽了顧素暉老師在蔚藍人文堂印象派畫家的演講,發現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像老朋友一樣,輕聲細語地走進我們的生活。
在昨晚顧素琿老師講印象派畫家之前,我從未聽過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這位美國畫家,不知道他曾經畫過洛克斐勒家族的自畫像,更不認識他那幅散發著神秘香氣的作品《熏龍涎香》(Fumée d’ambre gris)。在老師清晰而親切的導畫下,我們彷彿走進畫面:摩洛哥的室內,一位身著潔白罩袍的女子靜靜站立,頭上也覆著輕紗,她雙手高舉,在銅香爐的煙霧中薰著珍貴的龍涎香。隔著螢幕,我們幾乎也嗅到了那隱約飄散的香氣,不禁會心而笑:「我們聞到了!」
這幅完成於1880年的畫作,是薩金特年輕時的代表之作。他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絲袍的光澤、薄紗的飄逸與香煙的繚繞。煙霧在畫中不只是背景,更是流動的主角,帶有重量,也帶有情感。畫面所營造的,是一種神聖而親密的氣氛,讓觀者忍不住屏息,深怕打擾了這場靜謐的香氣儀式。
老師還帶我們認識薩金特的其他作品,包括曾引起爭議的《X夫人》。原畫中,X夫人穿著無肩帶晚禮服,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氛圍中被視為過於大膽。薩金特不得不屈從輿論,把肩帶補了上去。這段軼事讓我們笑出聲來,也讓人更好奇他那幅畫的魅力。有人說,看《X夫人》時,彷彿也能聞到她身上的香水味。這便是薩金特的魔法:他的畫,是有氣味的。
講座最後,蔚藍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今晚看過的印象派畫作中只能選三幅掛在自家客廳,你會選哪三幅?」我會把《薰龍涎香》列為其中之一。試想,若這幅畫掛在客廳,是否整個空間也會悄悄飄散出龍涎香的味道?這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一場視覺與嗅覺的想像盛宴,讓人久久沉醉。
謝謝顧老師的講座。
文/曾瓊玲
藝術靈媒-顧素琿老師的講座向來遠近馳名,無須費力敲鑼打鼓,就可吸引近千琿粉。但蔚藍人文堂就是如此專業及用心,講座前的一週的預告精彩連連,如同開胃菜開啟我們的印象味蕾。
素琿老師也親寫「印象與遠方」講座引薦文,蘊釀啟動堂友們的驛馬星,加上蔚藍神友Debra及堂主連番好文分享,到今日開場前的唯美浪漫音樂小畫展,我們隨著德布西及綠袖子的印象浪漫樂章,讓優美的弦律開啟心視野,走進了印象畫的美麗新世界。
從印象派與塞納河、城市生活、鄉間景致,老師今日如衛星導航,帶領著我們跟隨畫家去遠方。開端播放的齊豫的「橄欖樹」,聲音斷續如星空傳來,預告今日講座不用時間軸,改用定位法,時空會產生奇特連結,不要問我從那兒來,讓我們貼進印象遠方,看見美好。
*德文小學堂 關鍵字解鎖印象密碼
素琿老師曾在德求學多年,她以德文的二個單字展開印象之旅,一是Heimweh:懷念故鄉而思鄉心痛(似Homesick);一是 Fernweh:想去遠方想到心痛(似Go somewhere far away)。這兩個詞彙,開啟我們對印象派與遠方的連結,今日講座老師也緊扣連結,讓我們不在走馬看畫,對畫家、畫與遠方心靈相繫,明白印象畫派畫家為何想走出戶外,遠離家鄉到海角天涯,圓夢解愁。
印象派話從一百五十年前,畫家們從塞納河出發,經過火車、海上航行,用行動探索新世界,謝謝這些不畫地自限的畫家,從畫室走向戶外,畫出當時所見所感,從日常生活、自然美景,有感情也有想像,讓我們從畫風色彩筆觸的改變,看見畫中裡與外的世界,細品畫中有話,認同老師所言,心情不好時,可去看心中喜愛的畫,讓畫說出心裡話。
*包裝陶瓷的浮世繪 是印象派畫家的遠愁
老師妙提,梵谷是哈日先鋒,他雖到不了遙遠的日本,但他南下到了法國的普羅旺斯,感謝南方的豔陽美景,讓我們得見梵谷畫中的新天地。
其中最著名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 1889/6),在老師介紹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心中驚嘆這東西方的二位大師,隔世隔空似有著特殊相同的連結。梵谷的旋渦狀星雲,左右來回連續迴繞,與葛飾北齋的破碎浪頭,水珠像雪花落在富士山頂,浪起千堆雪(老師妙喻,那浪頭如倩女幽魂的魔爪),型狀線條和流動的氣勢,都有著莫名的相似度,經老師對照,啟發我們的視覺想像空間。
老師說到浮世繪版畫之特色,是取景之一角,重新組合視覺的幾何中心,奇異的構圖方式,有別於西方畫派的透視法,省略深邃的Z軸,少了3D,景深不見了,但空間更開濶,浮世繪為印象派找出了新的方向。
講座中,也提到莫內在吉維尼花園家中,收藏了許多東方藝術品,而印象派的哈日先鋒-梵谷更深受浮世繪影響,《耳朵綁繃帶的自畫像》、《Tanguy老爹》背後場景都充滿著浮世繪,大膽用色、構圖,鮮艷豐富、色彩繽紛。梵谷還臨摹哥川廣重的《亀戶梅屋舖》、《大橋安宅驟兩》,連漢字都畫得精準,依樣畫葫蘆,從他寫給貝爾特的信,他對普羅旺斯的愛係基於對日本浮世繪的移情,可見梵谷對浮世繪的熱愛,他的那幅《亞爾附近的紅色葡萄園》是他生前唯一賣出去的畫,畫家人生令人不勝唏噓。
*喜多川歌麿的美繪 影響印象派女畫家-卡薩特
除了葛飾北齋,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繪,內歛又低調,影響了卡薩特《信》、《婦人沐浴》。將女人的柔情似水、含蓄之美,畫在不言中。素琿老師詞魂上身,引了古詩:「言情不盡,其情乃長,此風雅溫柔敦厚之遺。」,很貼切的描繪。
正在故宮展出的大都會特展,展出了卡薩特的《梳妝台前的丹尼絲》及《春天:瑪歌站在花園裡》,當親見那描繪紅褐髮色的女子在梳妝台前端視髮型,我也連想到「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卡薩特以柔和粉紅、淡紫色及輕快筆觸,勾勒女性柔美與生活瞬間,灰色背景亦增添空間質感,身美國印象派女畫家,卡薩特融合了浮世繪、印象派與個人風格,她用寥寥兩三筆白邊,就生動勾勒出梳妝鏡反射手鏡的光芒;筆下的小女孩「瑪歌」,自由、天真在春日草地上閃閃發亮,女孩的神態與畫面氛圍,深藏卡薩特獨到的觀察力與情感深度。
*梵谷對高更的依戀 我只在乎你
老師提到梵谷對於高更的依戀,我不禁想一首歌《我只在乎你》,從他畫高更的自畫像,那背後濃濃的筆觸,每一筆都像他對高更一絲絲的情意。以下摘錄歌詞:「如果有了某一天 你說即將要離去 我會迷失我自己 走入無邊人海裡…任時光匆匆流去 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 人生幾何 能夠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我 求求你 別讓我離開你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絲絲情意。」
不論是畫家人《家人在院子裡》、畫風景《馬丁尼克島的芒果樹》(梵谷買了此畫)、或是畫宗教《佈道後的異像》、畫人物《美麗的安潔拉、畫遠方《大溪地風景》、畫人生《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往何處去?》…,從高更的畫,看到想像力及哲學思維,他情感雖渣,但不得不敬佩他風格多變的畫。
文獻提到,高更為印象派後期法國畫家,一人隻身前往大溪地,為的是在其創作,捕捉原始純樸的生命本質,其作品也影響後來的野獸派。高更不只是畫家,更是性格分明的哲學家,將人生的思考描繪於畫面中。他第二次到大溪地所作的畫,是對人生疑開展的成果和見證,體現了他超越繪畫界限的願望。以彩色和形體來揭示人類靈魂、疑困、希望及失望。他從大溪地再回到法國及丹麥,他人品雖渣,也有著親情繫絆,他鄉終究不是故鄉。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往何處去?》這幅畫,彷彿也是高更對遠行那段驚心動魄歲月的回應與昇華,畫的左上角用法文寫的標題,金色區塊很顯目,老師提到,高更有如用西方祭壇畫三段式的畫法,從右到左:小嬰兒、 壯年摘芒果、老人哀嘆一生(白鳥抓蜥蜴),想表達語言無用論,他想用畫,畫出人生的命題,及內外的情感糾結。
*希斯里的雲朶與天空 天人合一 和諧共存
印象派畫家,帶我們去遠方,走進大自然,感受到人融自然,天人合一、 和諧共存,看見光線的流動,觸目所見,心靈神會,產生深刻的印象。除了天空雲朶,相較莫內的乾草堆,他瘋狂畫了25張岩石,單挑巨石(石頭就是最佳model),從岩石的不同角度及海象變化,讓我們體會美麗的烕爾斯朗蘭灣。
*女中豪傑莫里索 武林高手 舞刀舞創也可搖籃
莫里索是女中豪傑,擺脫女性標籤,她筆觸強大,郤也心思細膩,她用大膽的筆觸,畫出光彩的變化。老師介紹了她最著名的作品《搖籃》,這幅描繪著她姐姐產後看顧她的新生兒,有別近距離呈現母愛溫馨畫面,這幅《搖籃》傳達出一種冷靜距離,透過手捏著帳紗一角,母愛溢滿散發光輝,老師解釋那紗帳的德文Himmel(天空),象徵嬰兒的一片天空,好美的詮釋。
文獻提到,1868年莫里索與畫家馬奈結識,成為她生命中重要的新起點,在生活上與馬奈弟弟結婚共組家庭,育有一女,而在繪畫上與馬奈相輔相成、互相影響與成長,成為馬奈筆下的模特兒,而更為她的繪畫風格開創新視野,轉而注重光色的研究與展現,成為一位印象畫家里索的作品裡總能體現出女性特有的細膩與穩健,對於題材的選擇、色彩的運用都恰到好處,才在男性當道的印象派世界裡走出屬於她獨特的女性風格。
*神祕X夫人的作者薩金特 畫人畫到骨子裡
老師之前在講座中,曾提到薩金特的《莫內在森林作畫》,今日細聽,更對這位來自佛羅倫斯的美國人,有了更深的印象。他很會畫肖像,社交名流將他畫的肖象,視為炫富的表徵,那帳《X夫人》女主角是銀行家的年輕太太,經老師解說,才知此畫原是細肩微露,為了封世人之口,薩金特才不得將肩帶畫回,以免過於撩人,引人遐想。
喜歡四處旅行的薩金特 ,也去了卡布里島,音樂一來,馬上堂友引發共嗚。那張《屋頂上的卡布里女孩 》,女孩裙襬搖搖、舞的投入,也映現畫家那隨遇而安的個性特質。
最令人驚豔的是那幅取材北非摩洛哥的的作品《薰龍涎香》(鯨魚的結石排出物),薩金特太天才,他畫女孩的袍子,透過畫竟傳遞了香味,我們在雲端似乎也聞到龍涎香的味道。
*喜歡海的希涅克 點描分光創造視覺饗宴
回想上個月前,曾和好友去看了故宮大都會特展,讓我認識了希涅克,展覽時,最初映入眼簾就是希涅克的《勒普利岡:漁船》,印象特別深。希涅克擅用水彩,相較新印象派技術的費力,提供了另一印象派的選擇。畫面中充滿色彩斑斕的帆船,排列在寧靜的水面上,倒影與光影交錯,透露出和煦陽光下的港灣生活氣息。
希涅克使用細膩的筆觸與色彩塊狀的排列手法,展現他對光線與空氣的觀察,同時也延續他「點描派」背景中對色彩調和的追求。
我看了畫展,再聽今日講座介紹希涅克,對他有了更深的崇拜。他真的很會處理光線,我們看到的是畫中的詩意,其實背後暗藏高深的科學。
點描派(或分光派),是19世紀8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繪畫流派,由秀拉和希涅克共同創立,用小色點堆砌出畫面,讓觀者在視覺上自行混合色彩,用小而密集的色點,讓觀者在視覺上混合色彩,創造鮮豔、明亮的色彩效果。
背後其實有科學色彩理論,新印象派畫家注重色彩的並置和光學混合,太欽佩這些畫家了,畫中有話,不只藝術,更有科學。
*莫內不只有花園 也有威尼斯的天光雲影
素琿老師功力太強大,講座尾聲又巧妙回到莫內(印象四講的起點),她笑虧莫內一生遊歷無數,卻年近七旬才首度造訪威尼斯,在「相見恨晚」的熱切情懷下,一口氣為這座他所傾慕的城市畫了37幅,如情書般的畫卷。電影用光影、剪輯、鏡頭語言構築了劇情,印象派則用筆觸與顏色組合刻骨銘心的感知。
我不禁想到友人參觀了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特展後,曾分享莫內畫作旁的那句話:「人人都在談論我的藝術,彷彿理解是必要的;其實,只要去愛就夠了。」
真的,看畫沒有分別,端在內心與畫的連結。
再次感謝素琿老師的靈媒大發功,打通我們的審美穴道,以後看畫不再是走馬看花,而是有了更多的連結。
感恩蔚藍人文堂規劃名人私墊之顧素琿老師四場印象派講座,啟發我看畫不同的視野、角度及細微觀察(zoom in and zoom out),讓我在現場看希斯里的畫作《栗樹林蔭道》時,看見樹木排列形成清晰的動線,引領我的視線進入畫面中,寧靜寫實之中帶有詩意,彷彿融入在其中,體會到他畫風的安靜、天空的祥和、樹葉的律動,以及人物恬靜的溫柔,內心感受到莫名的平靜,印象就在生活中,人間有大美。
文/ShaoHua
印象畫派第四講 思鄉遠愁為主題
十位畫家輪登場 各有所長風格異
共同特點是哈日 浮世繪作影響深
構圖取景新穎奇 臨摹衣裝造庭園
畫家遠遊各有因 或是家庭或為夢
血液流竄驛馬星 愛在他鄉盡揮灑
顧式解說超精湛 素養文學造詣深
琿然天成氣自華 讚不絕口人人誇
2025年顧素琿老師在蔚藍人文堂的印象派系列講座,像是一趟分成四段的超越時空旅行,每隔雙月一次,先是帶領我們在塞納河遊船,又邀請我們走入城市與鄉村體驗生活與融入自然,最後召喚驛馬星啟動遠方之來去,結束完美的藝術旅行。
今日講座主軸的「遠方」,老師以《橄欖樹》歌曲及德文小教室教學破題,精選卡薩特、惠斯勒、高更、梵谷、莫內、畢沙羅、希斯里、薩金特、莫里索、希涅克等十位畫家作為代表,並細說其等在遠方遊歷時的作品。
雖然印象派及其畫家是在我的藝術史的學習上最熟知的部分,但每次聆聽顧老師的演講,仍聽到許多我所不知的畫家作品及故事,總讓人聽的如癡如醉,意猶未盡。
感謝顧老師每堂課以生動活潑的簡報、幽默風趣的口吻,輕鬆傳遞豐富精實的藝術知識,不但為我開啟另一扇欣賞藝術之美的大窗,也將我心中原有的藝術小苗灌溉成長茁壯。今後將更加用心眼深入藝術的世界,也期待半年後再於雲端講座與顧老師相見!
以下略記我的新學習及小心得:
一、卡薩特
美國籍,為追求繪畫夢想,舉家遷居法國巴黎。細膩強化重點,其餘輕描淡寫,自己的畫布自己決定,是位極有個性的女畫家。
日前剛去台北故宮欣賞「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很喜歡卡薩特畫的《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覺得她筆下的小女孩超可愛。
二、高更
從多金有才的證券營業員,轉為棄家放蕩的浪子,是印象派中遠行距離最遠、跨越國家最多(法國、袐魯、丹麥、大溪地)的畫家。
高更畫作色彩對比強烈,筆觸多為色塊平塗,生命終期繪製之《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往何處去?》對人生大哉問,是重要代表作品。
三、希斯里
英國籍,原本是家境富裕的貴公子,普法戰爭後因父母經商事業衰退而家道中落。他雖未列名印象派中最為人知的幾位,卻是少數堅持外光畫法,持續畫風景的畫家。
希斯里在生命終期才與常年相伴的女友結婚,形同度蜜月的最後一次英國之旅,畫了好幾件威爾斯朗蘭灣風景及岩石作品,如同莫內「格物」般的系列畫作。
四、莫里索
是我最早認識的女性畫家,她與愛德華馬奈的相知相惜、與尤金馬奈的共結連理,讓我原以為是略顯無奈的愛情故事,經老師解說尤金馬奈是位超級暖男,才知那是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另老師解說莫里索的《搖籃》作品,那畫中散發的母愛光輝令我感動。
老師說她是印象派中筆觸最大膽、勇敢的畫家,可惜台北故宮的「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只展出莫里索的一件素描作品,希望日後仍有機會再多認識她的畫作。
五、薩金特
這是我知其名但不熟其作品的畫家,今天聽老師解說美麗撩人的《X夫人》、異國風情的《屋頂上的卡布里女孩》、充滿氣味的《薰龍涎香》,覺得很有意思。
薩金特為美國籍,擅長肖像畫,畫風融和新古典主義及印象派,曾為美國石油大亨洛克斐勒畫肖像。
六、希涅克
之前我在藝術學習上對點描派(正式名為「分光派」)畫家只知道秀拉,但在歐美博物館看展時,發現許多希涅克的作品,才知他與秀拉同為點描派的代表。
一直覺得點描是很特別的畫作技法,畫家以科學的方式對色彩解構,再於畫布上精細佈局,並利用視網膜合成色彩,真的很厲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