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瓊玲
蔚藍人文堂的堂友們真是無敵幸福,不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要週末守在雲端,聽講2025年名人私塾系列,就可享受名師指路,帶我領略蒙古元朝的塞外風光及絲路上的奇珍異寶。
本週末苑默文老師帶絲路古今第四講,細數絲路上的人類文化遺產,及蒙古元朝對世界的影響。博學多聞行走江山的苑老師,因為他懂阿拉伯文,讓我們更深入認識蒙古元朝與絲路的密切關係,今日講座內容四方圓滿:元朝多元社會和絲綢之路;元朝社會裡的各種宗教;冰淇淋的元朝先祖「舍兒別」;跨國奢侈品青花瓷,及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青花瓷大賞,博通古今的苑老師,另加碼目前正在香港故宮展出的「天下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帶領堂友們增廣見「文」,飽覽天方奇毯之華麗。
*本然存在的交流體系 蒙古元朝與絲綢之路
老師提到,今日「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和蒙古西征後形成的政治動態有緊密聯繫。從那張《元大都妙應寺白塔》的照片,老師再三耳提面命「絲綢之路」 並不是由誰開通的,是本就存在的一個交流體系。
13世紀,因為蒙古西征的關係,蒙古人統治了「絲綢之路」所在的區域,鞏 固了區域內的交通,在歐亞大陸東部,元朝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也為各地的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的相互影響。
老師簡報的地圖上,我們看見美麗的貝加爾湖,看見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元朝多元社群,絲路各族群的聚會,及元朝文化的各方影響。至今,北京紫禁城內竟藏了一間土耳其式浴室「浴德堂」,其位於武英殿院內西北角,頂部有一個穹頂,屬土耳其式建築,這在漢式宮殿中極罕見,據網路文獻,後牆有壁爐可燒水,外側設有一座井亭,石槽將井亭的水引進鍋爐燒煮,使蒸氣充滿浴室。
講座中老師提到,高昌回鶻是蒙古西征時最早舉國投附蒙古的國族之一,得到執政者的信任,進而使得色目人在元代社會裡地位重要。回鶻人在色目人構成中佔有主要地位,色目人帶到元朝內地的事物不僅有各種來自中亞、西亞的回回藥材、食品、手工產品,還有著名的回回炮,以及葡萄酒生產技術等。
*Cathay(契丹)為中國別稱 絲古幽情其來有自
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文獻提到,歐洲人深感金帳汗國的強大,所以在當時興起的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諸民族均以契丹為中原政權的代名詞,現在仍有十幾個國家將中國稱為「契丹」,老師也提到我們熟悉的「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也是從古代的契丹而來,從名詞的演化,就可略見歷史文化的隱形絲路,將千里之外的國與國,連接起來。
元朝的民族結構複雜,有四等人制:蒙古族、色目人(回回)、漢人、南人及契丹人,其中最多的族群是蒙古族,契丹人雖非最大的族群,但一部分契丹人融入了蒙古族和色目人,一部分則融入了其他民族。遼、金時期遷人中原漢地居住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大多已「漢 化」,在元代成了漢人的組成部分。
回回在元代主要指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即今天中國回族的先民。元代回回人在東來的西北民族中分布最廣,人數也較多,幾乎在全國的重要城鎮都有回回人居住。其對中國科技史及文化影響力很大,元代中國出現了專門為回回學術而設置之官,據《元史.百官志》提到回回司天監,研究天象、制定曆法,掌握先進知識技能。1267年箚馬魯丁創造了多環儀等7種天文儀器,編制了《萬年曆》(又名回回曆),是中國制度曆法的重要參考。
老師腦補許多圖片及插畫,1382年馬沙亦黑譯曆法、經緯度、天文諸書,在元代時雖影響不大,但後來得到明代統治者重視。元大都設有廣惠司、二所回回藥院,皆是掌回回醫學的機構,亦設有回回點軍匠萬戶府,掌軍事。明代的鄭和下西洋活動裡,回回人的後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元朝社會裡的各種宗教 統治者對於宗教持有開放的態度。
佛教僧人,元代通稱為和尚。一直以來在中國是最普及的信仰群體。按照至元二十八年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宣政院的統計,「天下寺宇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僧、尼 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這些僧院中的和尚不需納稅。為了避稅,「多時一等不諳經教、不識齋戒、不曾諸寺務役之人,用財冒據,冒然為僧,朝廷不得不加以限制,除了一再重申剃度僧人必須辦理一定手續,由官府給據外,還規定了「披剃之人」的標準:「通曉經文,或能詩頌書寫,或習坐禪,稍有一能,方許本寺住持、耆老人等保明申院,以憑給據披剃」
此外,自願出家的人,還要由當地官府驗證是否「本戶丁力數多,差役不闕,及有昆仲待養父母。」由上可知,想出家還需歷經種種考驗,通經習禪且非一脈單傳(要有昆仲侍養父母),才可超脫紅塵,出家為僧。
1285年元朝完成興建元大都,下詔將居民從金中都故城遷入元大都,大批的回回官員、商人、工匠等由此定居元大都碑文中非常珍貴的是,出現了好幾位 Darvish的名字,經老師說明,明白這是蘇菲修行者的意思,在《元典章》中稱作「送里威失」。根據元末《伊本白圖泰遊記》的記載,伊本白泰在廣州和杭州都見到了當地的蘇菲修行者。他在廣州拜訪了一位在山洞中修行的老者,不飲食而十分健壯。他在杭州時住在埃及人富商家中,這家人建造了一座華麗的道堂供蘇菲修行者居住。
*漢兒言語 不同族群交流溝通產生出的奇葩
漢兒言語,是指中國歷史上曾經在北方漢人和已部分漢化的民族之間通行的一種共同母語,是北方各民族遷徙和交融形成的,在各語言中處於中心地位,是當地溝通的重要工具。元朝時期,出於對蒙古文公文翻譯的需要,出現了一種使用蒙古語語法、漢語 口語詞彙書寫的「硬譯公文體」(又 稱蒙文直譯體),這種文體被運用於元朝及明朝初年的檔案中。明代頒布《洪武正韻》等韻書以校正 「中原雅音」,自此漢兒言語逐漸式微,至明朝中期消亡。
講座中,老師朗讀說了一段朱元璋《論西番罕都必喇等詔書》,這詔書看似逗趣,但猶如天書,未經老師說明,雖字字識得但實在不解其大意。
*夏日特調——舍兒別 冰淇淋的元朝先祖
元朝特殊的世界視野,多元社會,早就了一些中國前 所未見的食物。「舍兒別」就是一個例子。
「舍兒別」是阿拉伯語、波斯語(sherbet)的音譯,又有舍里別、舍利別等同名異譯。文獻中意譯為解渴水,凡果木之汁,皆可為之。取時果之液,煎熬如湯而飲之。稠之甚者,調以沸湯,南人因名之日煎。那紅色汁液,結合了玫瑰水、檸檬及奇亞籽,是夏天美麗健康的特調。
經老師說明,蒙古人是在征服中亞時接觸到舍兒別的。蒙古西征時,拖雷已經用中亞人來為自己製作舍兒別,並設置舍裡八赤,即製作舍兒別。後來拖雷之子忽必烈又從迷裡賢召來馬里吉思,讓他專門負責製作舍兒別。馬里吉思先後到雲南、福建、江浙等處造舍裡八,供進貢之用,但也就將舍兒別的製作方法傳播到這些地區。不久他被任命為鎮江路達魯花赤,舍兒別也就成為鎮江上進宮廷的貢品。
從現有文獻來看,進貢舍兒別的地方,除镇江之外,還有廣州和泉州。宜母子,一名黎檬子,狀如口桔,味酸。大德三年,泉州路煎糖官呈:用裡木榨水煎造舍里別。元朝詩人吳萊有《嶺南宜樹子解渴水歌》,廣州官進渴水,天風夏熟宜檬子。百花醞作甘露漿,南國烹成赤。
*英雄騎馬壯 雲在青天水在瓶 藍白飛舞文化交融的結晶
13世紀蒙古興起,隨後的西征進入西亞,南征滅了宋,成為了西亞至東亞地區的霸主。蒙古人所征服的地區,有著悠久的陶瓷燒造傳統,蒙古帝國的出現成為了不同地區陶瓷燒造技術交融在一起的契機。
青花瓷,是蒙古人征服中國以後出現的全新瓷器(老師稍提醒,周杰倫那首名曲-青花瓷,詞中青花瓷由宋而來,有疑)。青花瓷,有別宋代清雅的審美風格,以絢麗的藍色為主色調,深受海外市場的喜愛,大量外銷。明代初年,青花瓷因為和「異族文化」相關,並不受到文人士大夫所喜愛。在當時士紳看來,宋代汝窯清雅之單色瓷器,才是有品味之好物件。但隨著審美融合的加深和貿易活動的興盛,青花瓷至此再也沒有離開過中國人的視野,成為了中國陶瓷器中最具世界性的品項。
老師提到,蒙古人在滅南宋之前的1278年就在景德鎮成立了浮樑瓷局,讓景德鎮成為陶瓷燒造的中心。直至明代,景德鎮都是主導陶瓷燒造的中心,在那之前,就有青白瓷的燒造。青白瓷,是西亞市場很受喜愛的商品。14世紀初,景德鎮開始使用進口鈷料(蘇麻離青)和本地的高嶺土,開始大量生產精緻的青花瓷。因鈷料非常珍貴,景德鎮的製造商視鈷料為珍貴商品,其價值約為黄金的兩倍。
好喜歡老師播放的那些藍花白釉瓷器,從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的唐宋時期,伊斯蘭世界的就已經存在藍色釉的陶器,唐代中國也燒造和出口目的地市場所喜好的藍釉瓷器,重點是,這樣的藍色陶瓷器和元代以來的青花瓷有不同的釉料和設計,所以要記得,唐代出口的藍釉陶瓷並不是青花瓷。
概括而言,元代青花瓷的製造是一種進口釉料加上中國白瓷的燒製基礎,融合而成的新成果,也是世界性帝國的一個縮影。進口來的鈷料生成的藍彩在西亞和古埃及均有悠久的歷史。新巴比倫王國已經可以施用在玻璃、土陶等多種基質上燒製藍陶。該工藝在波斯及伊斯蘭時期又有傳承發展,在西亞一直保持很高水準。而白瓷則是中國的發明。白瓷燒製技術在唐代已經發展成熟,遍佈北方。同時西亞的阿巴斯王朝受到了中國輸入陶瓷的影響,恢復了源自古埃及的錫白釉陶。(好喜歡那MET收藏的河馬「威廉」)
*神秘又珍貴的「蘇麻離」青從那兒來?
老師提及,在蒙古統治下,東亞與西亞之間直接的政治聯繫,使得海路與陸路的國際貿易更加容易與可行,也促進了中國的陶瓷貿易,涉及歐亞大陸的廣大區域,包括黑城與撒馬爾罕,並延伸至更遠的西方。
除了在伊朗的霍爾木茲和克爾曼發現的青瓷器皿外,在黑城和Kish島也發現了磁州窯器皿。在波斯灣阿曼的遺址所發現的中國青瓷碎片(可追溯至十四世紀),也顯示了海路在東西方陶瓷貿易中的重要性(黑城今存中亞風格的穆斯林陵墓遺址)
Sulaimani是一種天然的礦物,成份很複雜,特點是高鐵、低錳,及含有砷,而清代的青花瓷的顏料是高錳低鐵不含砷的國產青料。蘇麻離青,是從伊朗卡尚一帶進口的青料,這種進口料,在明初仍有庫存,所以在「明初」的青花瓷仍然使用這種材料。
老師繼續為我們腦補,在1973年,英國就有一篇論文提及了伊朗有位十四世紀陶工的著述,裡面就關於釉料的內容,提到「加入用一份碾碎了的lajvard和四十份玻璃料配釉,就會得到寶石一樣的藍色。」這裡提 到的lajvard就是鈷礦。伊朗工匠也將它稱為Sulaimani,認為是先知蘇萊曼的寶石。這種鈷礦的產地,是位於今天伊朗中部的卡尚(Kashan),自伊兒汗國以來就是整個區域的陶瓷燒造中心。卡尚附近有一個小村子叫Ghamsar,就是礦坑的地點。
謝謝苑老師的簡報,帶領我們看到件件絲路上的藍白傳奇與不朽藝術,那美麗的青花瓷盤,其中孔雀葡萄紋盤(14世紀元代V&A收藏)的青花,更呈盤中之華美。今日藉由講座說明,明白了元代的青花瓷中,其顏料是高鐵低錳;而明代的顏料中,是低鐵高錳,所以在今天的科技條 件下,是可以分別和鑑定青花瓷的時代和成色的。
*加碼香港故宮特展 華麗尊貴的天方奇「毯」
上回老師曾提到,絲綢之路上的紡織品通常有很強的辨識性,其中強調幾何紋樣和花草書法,這種審美取向基本上可以延伸至各個穆斯林文化中。在地毯織造傳統中,也顯示出了歐亞大陸上長期存在的城市社會-遊牧民的共生關係。
今日堂友更有眼福,跟隨老師雲端觀看正在香港故宮展出的「天方奇毯」之華美珍品,該展是香港聚焦伊斯蘭藝術的展覽,包含幾個重要王朝(如莫臥兒王朝和鄂圖曼王朝)的非凡藝術和工藝,展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深厚聯繫。展出珍貴文物,包括地毯、瓷器、金屬工藝品等等,深感謝苑老師今日的講座,無比的豐盛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