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如果你問ChatGPT關於「杜蘭朵公主」的任何問題,AI 可以給你滿滿的答案,那些客觀的認知敘述與資訊整理 ; 但,似乎缺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同好的心流共振。
林仁斌線上導聆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吸引785人上線,聽歌劇是小眾饗宴?還是從眾娛樂?為何普契尼歌劇百年來,讓世人百聽不厭呢?對於杜蘭朵公主的解讀和解析,是否因為時代而改變呢?
2025年蔚藍人文堂邀請林仁斌解密普契尼四大寫實主義歌劇: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杜蘭朵公主。有很多堂友排除萬難,力拼拿到「四大滿貫」全勤獎,聽滿聽飽,聽到賺到。
或許現代人無法完全認同普契尼的愛情觀,卻被古今愛情的不同風貌,和迴腸盪氣的詠嘆調所深深吸引。對講者來說,如何把「神一般的音樂,鬼一般的劇情」,同時說給資深樂迷和歌劇小白能懂,考驗講者的功力,可理性,可感性。
唯有透過線上演講,全本解密時,可以暫時定格,反覆解析,可深入,可淺出。
聽眾專注投入,老師說五遍「杜蘭朵公主」:
第一遍創作背景:考查故事版本。
第二遍主導動機:重複講到大家懂,隱藏在劇情裡的十個動機(斬首、流浪、磨刀、杜蘭朵(茉莉花)、皇宮、皇帝、復仇、契約、陌生人)等,含金量極高。
第三遍總譜解密:懂細節、察深意,培養音感。
第四遍全本賞析:加強精華處,呼應一再鋪陳的主導動機,一但聽懂普契尼細膩精緻的作曲安排,莫不令聽眾為之傾倒與敬佩。
第五遍版本比較:以大都會版本為例、讓大家比較京劇版、布列根茲湖上音樂節版本、張惠妹日本音樂劇版本、韓劇版、張藝謀版、動畫版、帕華洛帝版、卡芭葉版本、還有「不可能的任務」版本等,甚至還有大開眼界的「後歌劇劇場」和「導演劇場」的前衛改編版本等。
林仁斌總有辦法講清楚、說明白,那些我們自以為知道,卻不完全懂的新鮮事。對他來說,不管講過多少次,在備課的過程中,每次都有心體悟與溫故知新。
我曾看過他備課過程,他總是準備四小時以上的課程內容,豐富精彩。待上課現場,視學員程度適時調整難易深淺度。凡功力深厚的老師都有絕對的敏銳度,從學員的發問與眼神,感受懂與不懂的求知慾,蔚藍堂友在聊天室越積極發問,仁斌老師越是傾囊相授,往往岔出去的講題,是神來一筆的啟發!
我曾和仁斌討論過蹦藝術網站的音樂圖書館。有人喜歡課前預習,先看過老師整理的資料 ; 有人喜歡現場感受,享受學習的成就感 : 有人喜歡課後複習,加強自己的記憶。
在蔚藍人文堂Line群組裡,還多眾人討論、藏頭詩、心得分享和黃金筆記等。全球群智與愛的力量,共聚一堂,共學共好,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人文情懷。
仁斌金句:唯有理解,才能深刻,理解越多,收穫越多!
聽完林仁斌解密普契尼四大歌劇,你的耳朵是否變得更懂愛情呢?
文/曾瓊玲
農曆七月的夏日,酷熱難消,雲端聆聽林「仁斌」老師的講座,冷冰一下,消暑又養心。
講座前的入場音樂,預告了普契尼的愛情頌歌,動人優美,今日的320場,是今年仁斌老師講偉大普契尼的最終場——杜蘭朵公主,是普契尼生前最後的鉅作,也是將歌劇之戲劇張力發揮極致的經典鉅作。今日堂友有福,聽著對音樂有著無比喜愛及熱情的仁斌老師,輕鬆浪漫我們將神幻的杜蘭朵公主解密,跟著仁斌老師慢慢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及知識,是夏日最美好及感動的事。
謝謝蔚藍人文堂及仁斌老師規劃「最後的浪漫——普契尼四大寫實歌劇」,普契尼的歌劇中,描述最多就是愛情,也最歷久彌新的主題,身為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作家,普契尼作品中的核心元素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從《波希米亞人》的雋永、《托斯卡》淒美、《蝴蝶夫人》不悔,再到遺作《杜蘭朵公主》的霸氣公主與柳兒的嬌柔,普契尼的每部歌劇都蕩氣迴腸且賺人熱淚,但最後的杜蘭朵公主也提醒女人不要為愛太痴狂,在愛中也要有智慧。
*杜蘭朶公主 神一般的音樂
感謝如音樂知識大百科的仁斌老師,在講座前廣蒐網路文獻與維基百科,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老師是普契尼歌刻最佳的音樂導航者。
1920年時普契尼著手開始創作歌劇「杜蘭朵公主」,這是普契尼的最後一齣歌劇,他於 1920 年著手譜寫音樂,到 1924 年三月已經寫到第三幕第一場的〈柳兒之死〉,剩下最終場之極重要的杜蘭朵與卡拉富的二重唱,只是歌詞始終未能定稿,完美主義者普契尼對這段極富特色又不尋常的旋律要求極高。
好景不常,1924年夏,普契尼得知自己罹咽喉癌,十一月在家人陪同到布魯塞爾接受一位權威醫生為他動手術,據網路文獻,普契尼在就醫時,公事包還帶著《杜蘭朵》終幕的草稿,預備在手術後療養時完成它(太令人敬佩),不料在但術後因流血不止導致心臟衰竭,1924年11月29日病逝於布魯塞爾,享年66歲。普契尼逝世後,由作曲家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依據普契尼遺留的草 稿,補述寫出二重奏和最後一場,才完成全劇。
1926年4月26日這部歌劇遺作由普契尼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於米蘭拉斯卡拉大劇院指揮首演,杜蘭朵公主首演成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輝煌燦爛的句點。但據說首演當日,托斯卡尼尼只指揮到「柳兒之死」,也就是普契尼自己完成的最後部分,托斯卡尼尼在此停止管弦樂隊的演奏,然後轉身對觀眾說:「大師在這裡放下了他的筆」並停止了首演…
*杜蘭朵公主 夢一般的劇情
杜蘭朵來自義大利文的Turandot ,此詞來自波斯語Turandokht,Turan 圖蘭是地名,是波斯語中對中亞的稱呼,而dokht是女兒之意,這兩個字即是圖蘭之女。到波斯文的「杜蘭朵」也代表「中國公主」。
聽仁斌老師戲說從頭,才明瞭此劇的故事情節主要來自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在維基百科及Chtgpt可查到),義大利劇作家卡洛.戈齊(Carlo Gozz)依其創作寓言劇《杜蘭朵公主》,此劇後來由德國文學家將其中一部《杜蘭朵公主》譯成德文。
普契尼將戈齊的寓言劇《杜蘭朵公主》改寫成歌劇劇本,將中國古老民歌《苿莉花》音樂主導貫穿整部歌劇,有趣的是,此劇的故事背景雖設定在中國,但似乎與中國歷史或傳說無關,但因普契尼擅用中國五聲音階,及中國民謠〈茉莉花〉旋律重複洗腦,此劇相較《蝴蝶夫人》更具東方色彩。
有別於普契尼愛情悲劇系列之女主角設定-溫柔可人,杜蘭朵公主顯得傲慢無情、冷酷銳利,跳脫普契尼心中目的傳統溫柔的女主角特質,劇中音樂美妙動聽,但劇情發展卻極具無厘頭。
但也因太有題材,杜蘭朵公主的故事也激發出其他作品:重慶市川劇團由中國當代劇作家魏明倫製作川劇版的《中國公主杜蘭朵》,京味十足的杜蘭朵令人耳目一新;2008年日本作曲家久石讓,也重編音樂劇《杜蘭朵公主》音樂配樂,由亞洲天后-張惠妹擔綱杜蘭朵一角,當時也造成許多話題;台灣也有產出,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和德國萊茵德意志歌劇院共同製作的普契尼歌劇《杜蘭朵》,自2015年於歐洲首演後,2019年在亞洲首演,2020年回到台灣演出圓滿。
*沒有序曲 用反覆出現的和弦 來者不善揭開序幕
猶記仁斌老師在之前講座有講解何謂主導動機,從華格納樂劇的主導動機(德語Leitmotif)說起,原來所有的人事時地物、角色、場景、情緒及想法,都可透過主題弦律表現,藉由簡單的音符,可以代表一個角色、一件物品、一個想法、一種情緒或情境,當主導動機一出現,就能快速讓觀眾聯想到其代表或隱喻的對象、主題或意境,讓音樂搭著劇情,顯現十足張力。老師也提醒,要明白音樂的美感,讀譜有其必要性,了解曲式發展,更能聽出弦外之音。
今日音樂講座,老師介紹十個動機(譜例),有斬首動機、流浪的動機、磨刀的動機(有人快被處死)、杜蘭朵動機(月升陰森、童聲合唱加上鐵琴及高音木管顯現苿莉花的潔白)、皇宮的動機(神聖五聲音階、首調音階2321 6123)、皇帝的動機(氣派、吾皇萬歲萬萬歲7個音可套入歌詞)、拒絕愛情的動機/復仇的動機,陌生人的動機、謎題的動機、尼伯龍根的指環 長茅的動機/契約的動機…。感謝音樂家仁斌老師詳解杜蘭朶的幾個主導動機,讓我們更聽得懂音樂背後的故事。
老師今日選播了幾首詠嘆調,優美動聽:
「別哭柳兒,公主冷若冰霜」,卡拉富對柳兒的忠心而感動,唱出柳兒為了保護韃靼王子卡拉富而犧牲的痛苦及深厚的愛,這句也呼應了女主角杜蘭朵公主冷酷無情,其與柳兒的溫柔形成強烈對比歌劇開始,此詠嘆也暗示柳兒將死。
而最經典的就是那由號稱被上帝親吻過的嗓子—高音C歌王帕華洛帝唱出的之《今夜無人入眠》,老師選播指揮與鋼琴家安東尼奧.帕帕諾對歌王的介紹,對帕華洛帝的唱歌專注、嘴型掌握自如、技術細節及咬字等,讚美的無以復加。
*淒美的三角習題 愛情的幾種樣貌
韃靼王子卡拉富,對中國公主一見傾心,但他愛江山更愛美人,無論如何都要敲響報名猜謎提親之鐘。才智過人的他連續猜對三題,終於闖關成功,面對杜蘭朵的悔婚,卻反計杜蘭朵猜出他的名字,願意以死殉情…劇情最後,柳兒的犧牲成全了王子,王子不僅成功得到美人心,更從韃靼王子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駙馬,成為江山美人兼得的人生勝利組。
聖女——柳兒是韃靼王子的僕婢,在故鄉時就傾心王子,難忘他友善的一笑,身為奴婢,居然能為王子犧牲寶貴的生命,以自己的死成全王子姓名秘密,無疑是此歌劇中最令人動容的悲劇角色。
霸女——杜蘭朵公主,因為女性先祖曾被異族男性擄掠殘害,心懷憤恨而成了男性的復仇者;多年來故意出謎題刁難絡繹不絕的求婚者,當對方猜錯即令劊子手斬首伺候,已經有一長串首級掛在城牆上,心中充滿復仇之火焰,還好王子卡拉富不死心,智取完成不可能任務,讓公主再度相信愛情。
*貫穿全劇的茉莉花 迷倒西方的動人樂章
中國民謠《茉莉花》旋律優美,據傳由十九世紀初傳入西方,西方人就把此曲作為中國民歌的典型並廣為傳播,尤以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多次使用此曲曲調最為人傳唱。
由網路文獻得知,當普契尼正在尋找新的歌劇題材時,從曾派駐中國的好友男爵那裡,聽到了一只音樂盒的旋律,那正是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茉莉花》。同年,他的劇作家好友席莫尼與阿達米提出構思《杜蘭朵公主》,東方傳說與異國樂音的火花在此交會,《茉莉花》便自然而然地被編織進歌劇之中,成為渲染公主氣質的重要音樂主題。
老師提到在《杜蘭朵公主》歌劇中,《茉莉花》曾出現多次,如波斯王子登場之前,一隊孩童唱著「只要公主能光臨,花必將綻開」,伴隨著舞台外薩克斯風的音色,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與隨後波斯王子被處決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薩克斯風特有的聲響,與音樂盒旋律相近,正印證了這首中國民歌是普契尼靈感的來源。
謝謝外表跟內心一樣熱情如火的仁斌老師精彩講述,全場內容富富且緊湊,一點都不「冷冰」,有了專家導航,重新認識了杜蘭朵公主,聽音樂的方向正確了,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讓我們更明白這「神一般的音樂、夢一般的劇情」,如幻如夢的杜蘭朶公主。
誠如老師所言,唯有瞭解首音樂的設計架構,或背後的故事後,音樂才會帶給你另一層次的感動,也認同仁斌老師曾說:「聽音樂、欣賞音樂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但很多人往往一開始會自我設限」。
謝謝老師今日讓我們在近三小時的間光,放鬆及專心的享受歌劇帶來的所有美好。
文/ShaoHua
普氏逝世百年後 回顧四大名歌劇
系列講座最終回 細講東方杜蘭朵
劇情起源說法多 取材詩作故事集
柳兒死後劇成謎 補寫內容各發揮
角色轉變富爭議 不減作品精彩度
主角彰顯愛情貌 或霸或聖皆是愛
首演海報冷艷酷 神似鬼滅刃善逸
托斯卡尼尼指揮 曲至遺筆即下台
後世編導作品豐 大都會版製精彩
阿妹登日音樂劇 京劇亦納主旋律
細聽作品藏動機 茉莉花曲貫全劇
經典詠嘆調流傳 神般作曲成雋永
或許這是普契尼「黃金鐵三角」拆夥後的創作,又是未完成的作品,在聽仁斌老師談劇情時,總覺得故事少了完整的架構,再加上男女主角對愛情態度的驟變也較不具說服力,讓我對這部歌劇的興趣較低。
不過,普契尼將東方元素納入歌劇,也是極為創新的嘗試,而且熟悉的《茉莉花》旋律在全劇中出現8次,讓人在觀劇中也增添了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