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藍堂主
簡單的說,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更多是關注現代都市男女,在社會框架下的情感掙扎、愛慾糾葛,充滿了尖銳、焦慮,像是殘酷的「入世」感。林懷民則導向為更為內斂、沉靜、帶有東方「出世」意味的境界。他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生命的輪迴、時間的流逝等,更為抽象和帶有普遍性的哲學命題。
在舞蹈美學上,鮑許的舞台視覺時常是華麗、混亂,甚至頹廢的(如滿地的康乃馨、泥濘的舞台);而林懷民的美學則趨向於東方水墨畫的極簡與留白,如《水月》中鏡與水的輝映、《行草》中純粹的黑白世界。
林懷民無疑是受到碧娜.鮑許的深刻啟發,並打破純舞蹈框架、融合劇場元素、以及從內在情感出發。鮑許為他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看到優美的舞蹈外,還能承載更複雜、更深刻的生命厚度。
然而,林懷民並未成為鮑許的追隨者。他將這份啟發轉化為養分,灌溉在自己深耕的東方文化土壤中,最終孕育出屬於雲門、屬於台灣、也屬於世界的,獨一無二的東方身體美學。碧娜.鮑許是影響林懷民藝術生涯後期,轉為蛻變與昇華的關鍵催化劑之一。
文/曾瓊玲
開場的唯美琴聲晶瑩剔透,指間左右挪移形成優美弦律,那雙手指也彷若雙腳在空間中自由移動,前後左右,舞出美麗的樂章,呈現美好的畫面,音樂如畫、舞韻如詩,時值白露,想到東坡先生赤璧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蟻老師親製的美麗海報每回總讓人驚豔,海報上有碧娜·鮑許的名言:「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這場講座,老師也深入探討舞蹈劇場的深層意義和美學理念,海報中舞者,盡全力托舉著一棵樹,有如舞蹈藝術的生命力、能量、傳承與創新。
薇玲老師的開場充滿活力,背景是美麗的稻穗。老師以白露節氣,提到露水代表養分滋養,今日的講座,帶領我們打破對舞蹈既有框架及定義,明白舞動身體是很生活及自然的事,舞蹈如詩也是生活常態的浮世繪。
有著十八般才華的薇玲老師,有多重斜槓身分,她是表演藝術資深製作人、也是「有傘國際藝術舞蹈學院」行政總監,身材嬌小的她,總有著滿滿的精神力,追求生活美學,時刻存在美感追求的熱情與活力。時值白露,開啟秋收冬藏的序曲,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講座第322場,堂友雲端齊聚聆聽「舞蹈大師開門系列2--舞蹈劇場美學開創與奠基--碧娜‧鮑許」,誠如海報的亮眼的紅,我們感受到了當代舞的情感投射,打開雙眼及內心,觸動生命的熱情。
*一脈相承 源遠流長 與時俱進
老師放了一張圖,圖片中有幾位女性舞者,身體向前律動著,充滿著自由與力量,象徵舞蹈史的承先啟後。聽眾有舊雨新知,貼心的蟻老師從這張圖,先幫我們複習了舞蹈史,從1661年古典芭蕾到1877現代舞,到了1944 當代舞。芭蕾不曾流失,繼女續往前流動,沒有停下來過。記得老師在前場大師講座(瑪莎.葛蘭姆)曾提到:「舞蹈,是一種與時俱進、不斷演變的表演藝術」。
當代舞融合了眾多舞蹈的風格,突破限制,用多元的方式及包容度,藉由舞者的肢體表情,反射自己的內在。老師提醒,進場觀賞當代舞,重點在於當下內心的感受,觀看者可有不同的解讀,沒有是非對錯。
「當代舞,難以明確定義,卻能一眼認出。在當代劇場裡,甚麼都可以出現,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會發生…。」
*舞蹈史大師們 腦袋裝的都是生命的反思
感謝老師的圖表整理及解說,引領我們進一步明白幾位舞蹈界的大師,其貢獻及深遠影響,從圖表可看出在大西洋彼岸的德國,現代舞的發展很早就開始。
魯道夫·馮·拉邦(匈):倡導自由舞蹈,創立「自由舞蹈」(free dance),創舞譜系統,紀錄舞蹈腳步與編創過程。
瑪麗·魏格曼(德):率先創造出「不優雅」舞作,影響了日本「舞踏」的誕生。動作原理「緊張-放鬆」成為瑪莎葛蘭姆「收縮-放 鬆」技巧體系的基礎。
庫特·尤斯(德):提倡芭蕾現代共存,戲劇和舞蹈共融。戲劇化的創造 舞蹈劇場的首速創
碧娜.鮑許(德):動作、音樂、舞台、對話、文本、空間、場景、戲劇的综合 劇場呈現。舞者的真實感情,轉化後的對白表現。
瑪莎.葛蘭姆藉由舞蹈革新現代舞的價值觀,出生德國的碧娜.鮑許師承庫特·尤斯,透過她曾在不同國家的生活背景,將現代舞結合劇場,創造嶄新的表演形式,她以寫實的生活樣態為題,深受庫特·尤斯(德)的影響,他提倡芭蕾現代共存,戲劇和舞蹈共融。
*仔細看她 碧娜·鮑許的舉手投足都是舞蹈
為了讓我們更快速觀察到碧娜.鮑許的特質,老師播放了碧娜·鮑許的記錄片,從影片中看到她的神態及表情,她雖是I型人,但我們從她身上,舉手投足都是舞蹈呈現之美。英國《每日電訊》「碧娜.鮑許是現代舞第一夫人,是全世界舞蹈劇場領導人,有太多人仿效她,但從來沒有人能超越她。」
老師提到,碧娜.鮑許出生於德國中西部北萊因-威斯特法連邦的索林根鎮,此鎮在中世紀以來因鍛造高品質刀劍、剪 刀等刀具而聞名,因此又稱「刀具之城」。碧娜.鮑許的父親經營一家酒館,聰明可愛的她,自幼即展現優秀的舞蹈天賦,她有著柔軟的身體(有蛇人雅號),進入兒童芭蕾班,開紿她終生的舞蹈之路。1960拿到獎學金,至摩登夢幻的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舞蹈系深造。
1961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芭蕾舞團,與保羅·泰勤共事。
1962年,她被老師庫特·尤斯召回德國,成為福克旺根芭蕾舞團獨舞者。
1968年開始編舞,為福克旺芭蕾舞團編創第一首舞作《片段》Fragmente。
1969年《在時光的風中》獲得科隆編舞比賽首獎。
1969-73年,擔任福克旺根芭蕾舞團的藝術指導、編舞家與舞者。
1973-2009年,轉任烏帕塔爾芭蕾舞團之藝術總監與編舞家,碧娜隨後將舞團名稱改為「烏帕塔爾舞蹈劇場」,1977年起,舞團首次國外巡演…
感性的薇玲老師在提到碧娜.鮑許2009年隨風而逝時,也不禁傷感痛惜。
* 舞蹈劇場 打破舞蹈中的唯美 不追求連貫的故事情節
舞蹈劇場(Tanztheater)是一種結合舞蹈和戲劇的表演藝術形式。老師播放了溫德斯拍的影片片段,在烏帕塔懸掛式列車背景下,影片中的四位舞者在四個場景(路上、小山坡、造船場、玻璃屋),呈現不同的肢體舞動,打破傳統舞蹈的唯美主義,透過很電影化的手法、劇場舞台元素、如馬賽拼貼碎片化場景來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影片中首位的白衣女郎,是來自台灣的余采芩,她曾擔任《春之祭》穿上紅衣獻祭的女子。
網路文獻對舞蹈劇場的定義,歸納如下:舞蹈劇場強調情感的真實表達,舞者透過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傳遞內心的感受,與傳統舞蹈不同,舞蹈劇場通常有明確的劇情或主題,並通過舞蹈來講述故事,舞蹈劇場融合了各種舞蹈風格,包括現代舞、古典舞、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使得表演更具多樣性和豐富性,蹈劇場常常利用舞台空間的不同層次和環境,增強表演的視覺效果和情感深度,樂在舞蹈劇場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常會選擇與劇情相符的音樂,或使用環境聲音來增強觀眾的沉浸感。
*Your fragility is also your strength 你的脆弱造就你的力量
碧娜.鮑許的作品會說話,她的舞蹈就源於生活,是關於「人」本身的故事,將舞蹈放回真實世界,更凸顯了其藝術與日常生命的緊密連結,就是人生百態的浮世繪。她在紐約習舞並發光發熱,當時紐約盛行的是各門各派自行發展的身體技巧系統,從技巧衍生出作品,而碧娜則是捨棄技巧,從「內在感受」出發。誠如她所說的話:「我跳的不是舞,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
講座中,薇玲老師從碧娜·鮑許的幾個面向,讓我們更明白她的作品的意涵,她的作品融合許多元素,舞者十項全能,不僅舞蹈也要會唱,就像是戲劇演出,舞台、場景景及音樂都很重要…
【作品風格】帶著幽默的悲傷。
【創作訴求】兩性與人際關係為主要借題
*兩性衝突、愛的渴望、生命掙扎
群體性或形式化的控訴、對威權的恐懼。
【編創手法】中期之後作品多以對話與動作組合小段落拼貼組成。
薇玲老師對碧娜.鮑許極為推崇,她說:很少有一位藝術家能像她,如此全面性地、橫跨各界受到觀眾們的喜愛;其作品創意同樣大幅跨域地,從歐洲、美洲到亞洲;從舞蹈、音樂、戲劇、劇場、歌劇、視覺,甚至時尚界,至今影響著後世無數創作者。她從芭蕾到現代舞,卻擁有超時代的編創思維,碧娜擲地有聲地開啟數十年後當代舞劇場的先河,同時持續跨界創作,以作品立身催起驚滔駭浪,顛覆舞蹈觀念,創建新美學,令人著迷不可自拔。
林懷民老師曾盛讚碧娜·鮑許編排的《春之祭》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在碧娜·鮑許基金會的授權下,這部經典舞作也首度在亞洲進行重建演出,而林懷民也曾協助促成此計畫,這顯示了他對碧娜·鮑許藝術成就的高度認可,也讓台灣觀眾有機會親身體驗她的傳世經典。
碧娜·鮑許也與雲門舞集有著微妙深厚的連結,如文獻所言,碧娜·鮑許開創了「舞蹈劇場」流派,注重探索人類情感、社會關係和生活體驗;而林懷民的舞作也深受文學、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啟發,兩人的創作都超越了純粹的肢體動作,賦予舞蹈更深刻的意義。
雖然因事,此場講座我聆聽到午前就須先下線,但心中已有滿滿感動。謝謝蟻老師從專業及深刻的角度,帶領著我們回顧碧娜·鮑許的偉大影響力,看著海報,發現薇玲老師的沈思對望,竟和碧娜·鮑許神似。認同老師所言,現代舞涵育在內心,且每個人都有跳舞的潛能,只要你肯舞動身體,隨著節奏律動,人人都可是舞者。也期望下回有機會,能跟隨老師一同進入劇場,從心出發,看到舞者的美麗新世界。
文:童仁媺
在今晚 蟻薇玲老師的演講中,深刻體會到她對藝術的熱愛與對生命的領悟。她提及德國現代舞劇場巨擘碧娜·鮑許(Pina Bausch)於2009年6月被診斷罹患癌症,五天後便與世長辭。然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鮑許仍堅持站上舞台,與舞者們一同謝幕,展現出對藝術無比的執著與尊嚴。69歲,本是創作最成熟的年歲,而她卻在此刻謝幕。薇玲老師在敘述這段往事時,不禁哽咽,那份柔情與敬仰,也深深感動了在座的我們。
正如《英國每日電訊報》所評:「她是現代第一夫人,是全世界舞蹈劇場的領導者。無數人模仿她,卻從未有人能真正超越她。」老師引用此段文字,不僅傳達出鮑許在舞蹈界的崇高地位,也突顯她對這位藝術家的深厚敬意。
在碧娜·鮑許說的經典名言中,我喜歡這句話:「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but what moves them.)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她對人性與創作動力的關懷,也正是蟻老師所欲傳達的核心思想。
薇玲老師一貫以嚴謹態度備課,演講內容條理分明、情感真摯。於Q&A環節中,她總能精準地回應並延伸觀點,將問題引導回聽者內心,引發更深層的思考與共鳴,使人獲益良多。老師豐富的知識與真誠的分享令人敬佩,亦令人感激。
說到這裡,忍不住歪樓片刻。今日的薇玲老師,妝容淡雅、衣著得體,耳環與戒指的選擇也別具品味,整體氣質令人如沐春風。她不只是知識的引路人,更是美感的化身,將專業與優雅融合為一。
謝謝老師,讓我們在舞蹈之外,看見了更深層的人性與情感,也聽見了藝術背後,那些無聲卻深刻的動力。
文:黃其叡
“廣義的舞蹈, 就是身體動起來!”就靠著這個理念, 造就了這位偉大的舞蹈大師 Pina Bausch. 憑著她本身天生異常的天賦, 14歲開始學習舞蹈. 如果說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特異手指是他的天賦(四根手指在四條弦上拉出四個八度音); 那無疑Pina Bausch 的肢體可以將身體反折, 腳可以碰得到頭; 半蹲, 兩腳尖可以向外成一直線也是異於常人! 因為她的肢體似乎可以每段分解開來, 她呈現出的動作自然是無人能及!
薇玲老師從時間軸慢慢地帶領大家來看這位偉大的編舞家. 從古典芭蕾到現代以至到當代的舞蹈, 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演進, 舞蹈是一點一滴地跳脫它原本設定的框架, 從穿著緊身衣到一般的穿著; 從一定要一般高的舞者, 到完全不介意; 從原來舞台上僅有的固定背景, 燈光, 到移動的布幕, 沙土, 甚至從上端不間斷衝下來的水流, 圍牆倒塌, 或者將舞台移上街頭, 山頂, 表現出不同的場景和內容, 有計劃地來訴說她想要呈現的衝擊和故事. 這對於觀眾而言, 都會是相當的震撼的! 我們不見得看得懂, 但這並不在意.
“當編舞家把舞蹈端上了舞台, 所有的解釋都留給觀眾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 Pina Bausch 的成就無人超越. 我們看到薇玲老師播放的片段中, 很多舞蹈, 像是有名的”春之祭”也都受到她編舞的影響.
Pina Bausch 提到每次製作完一齣, 她都覺得她再也不想再這樣做. 因為她的編舞對舞者而言都極負挑戰性, 對背後的技術部門, 如何呈現她的理念更是困難. 但他們都一一克服, 也感謝她終其三十年的生涯一直堅持下去! 製作出一齣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這也正是Pina Bausch 偉大的地方.
綜合了動作, 音樂, 舞台, 對話, 空間, 戲劇, 用一種蒙太奇的方式表達舞者的真實情感, 這就是 Pina Bausch.
每次聆聽蟻薇玲老師的演講, 總是有很多的想法. 恨不得自己也躍上舞台, 成為一名舞者. 但是有一點我這一輩子永遠做不到的就是變瘦. 如果你有薇玲老師的臉書, 你就可以發現, 她照的每一張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融入背景, 成為一張動人的作品, 就在於她的肢體動作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