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本以為這講題很冷門,正好湊上9/13~9/14水藍和王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這和吳毓庭老師曾經導聆過的西貝流士相合,而毓庭老師正是會前導聆人。
無獨有偶,2024年8/3北京中國音樂廳舉辦「紀念理查.史特勞斯誕辰160週年專場音樂會」,演奏「蒂爾的惡作劇」和「唐吉軻德」,好個與時俱進,天時地利人和!
溫故知新,現在聽理查.史特勞斯正是時候!
本以為這講題會很難,結合兩本文學巨著和浪漫派最後音樂巨匠,竟然能衝到500人!經過十四堂課的豐收甜果,內行人皆知道毓庭老師的紮實功力,結合文學與音樂的專長,講出一個連AI 都無法統整的個人風格,屬於毓庭的反芻和精釀,分享給愛樂者。
把冷門變熱門,才是高手作為。
*
在蔚藍人文堂的講題佈局裡,我企劃一整片蔚藍天空的「世界知識拼圖」,有知性的CP值,有感性的陶冶,有專業的分享,有普羅大眾的共情,接地氣、接人氣、接人心。
每年毓庭老師的命題,總令我耳目一新,一再挑戰我的求知慾。
我聽毓庭的課,像爬一座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本心怕難,花一星期的時間自學,硬著頭皮上陣主持,一步一步走,沿途好景靠毓庭老師指點迷津 : 你聽這風車的進擊,你聽這風聲器的運用,你聽出這癲狂的混亂音效,不說不知道,一說真頓悟,不知不覺聽完看完走完,又登一峰,又過一山,又上一層,又開一扇音樂窗,又認識一位音樂巨匠。
最近我聽一位朋友提及高中女兒上Stanford Online School 的經驗,老師給學生課前兩小時的自學資料,上課時老師只討論不授課。一如蔚藍人文堂,透過小編Zoe的課前資訊編輯,等聽演講時,透過講師有系統的整理,可以加深加廣加大加多內容,在三個小時內迅速吸收各家專長,大家一起共學共好!
*
毓庭老師是一位很「深緣」的人,認真、頂真、純真的人。
他研讀的經典文學「唐璜」和「唐吉軻德」,用音樂說故事的方式,以最簡明易懂的PPT,標示最濃縮的一句重點,並參佐各家評論,而細節裡的細節,盡在他海量的備課研讀裡,包含音樂史的精華、音樂家的生平與樂風,總譜裡隱藏的訊息、配器的機巧,樂音的深意,光是本場解釋音樂家族的關係表、標題音樂、音詩、交響幻想曲、交響詩、理查.史特勞斯重要著作等等,就是勞心勞力的大工程,歎為觀止。
用聽音樂說一本文學巨著,真的比讀一本更難!尤其是毓庭老師解說唐璜作品時,關於女子主題的四種調情:「曖昧調情、熱烈投入、掙扎抗拒、內斂溫婉」,帶讀總譜、學音感、聽領悟,一但聽懂,高妙不可言,一如樂賞音樂基金會的名言:「聽懂音樂,是至高無上的享受!」
本講最後結束在樂評家Michael Kenndy ,在「留聲機」雜誌的一句話:「他懂得人心,人世之愛,也懂得人之脆弱。」英雄如是、凡人如是,理查.史特勞斯如是,查拉圖史特拉如是,普世情感的價值共鳴,讓經典音樂永流傳。
文/曾瓊玲
聆聽毓庭老師《大叔聊古典》說理查.史特勞斯,他是後浪漫作曲家,現今仍是各大樂團樂季的主力,可見在音樂史有重要承先啟後的地位。
老師在談今日主題二唐(唐璜及唐吉軻德)前,先講述了說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養成,讓我們更明白他的作品風格特色。
理查.史特勞斯在1864年6月11日誕生於德國慕尼黑,父親也是音樂家(法國號)。在音樂史上,他位於浪漫與現代交替之際;而在政治上,他曾親身經歷了兩次的世界大戰。史特勞斯的一生,歷經了歐洲大陸在文化、政治、社會上的交替與變遷。
理查.史特勞斯的早期作品,傾向保守、崇尚古典派作曲家的作品,但後來進入浪漫主義,受到畢羅、李斯特、華格納、白遼士等的影響,大量運用了音詩、新的樂思,與具戲劇效果的前衛性音樂語法在他的歌劇、歌曲和交響樂當中,最後又回歸為溫和傳統,這些豐富的元素,奠基理查.史特勞斯史詩級的音樂,而這些音詩需要龐大的管弦樂團,技術上有其困難度。
「慕尼黑的頹廢氣氛,必將使你的藝術生命告終。」
「我可能不是一流的作曲家,但我是一流的二流作曲家!!!」
以上,理查.史特勞斯如是說,可見他的直白、企圖心,坦誠且忠於自己。
*承先啟後的浪漫 標題讓音樂如詩畫
老師引David Nice之語:「貝多芬式的音樂表現力已日漸衰頹,布魯克納的結構散漫雜蕪,而布拉姆斯的音樂內容也甚為空洞,其救贖唯有借助交響詩中, 一個強有力而連貫的樂想 (idea),或稱之為「標題」。
李斯特也說了交響詩如下特徵,這也正是理查.史特勞斯在作管弦樂作品創作的指導原則—新想法必須找尋新形式。
「在所謂的古典音樂中,動機的反覆,和主題發展都受到一些被認為是不可更改的形式化規則約束……在標題音樂中,動機的反覆、交替、變化和轉調,都取決 於它們與詩意之構思的關係。……重視這種體裁的藝術家,能夠把樂團鮮明表現的一切情感 和詩意的刻畫聯結在一起。」
理查.史特勞斯跟隨交響詩之父李斯特,透過文學作品的活水,讓音響樂更有美感,新瓶裝新酒,作出獨特的曲子,呈現作曲家的企圖心。
*交響詩幻想曲及馬克白 第一視角的主觀感受
這個作品有四個樂章,其中第四樂章,音樂發想自義大利的民歌—登山纜車,樂曲處處有巧思,用長音、短笛,描述日出時的光影變化及色彩,擅用樂器的獨特性,將音樂如畫的呈現地方美麗的風情。
理查.史特勞斯在1886年也採用文學作品創作了《馬克白》,仔細描繪了戲劇場景&角色互動。引小提琴團員里特之語:《馬克白》的故事深深激發理查.史特勞斯的想像力,日後便提供了他在創作時所需要的一切灰暗色彩與不協和音調。
*1888年的唐璜 以雷瑙《唐璜終局》為素材
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交響詩,創作於1888年,是他24歲時的傑作,展現他非凡的音樂敘事能力,與管弦配器天賦。這部作品取材自雷瑙的詩劇,描繪傳奇情聖唐璜追求理想愛情的旅程,最終陷入幻滅與死亡的悲劇命運。
主題設計有唐璜與女子,樂曲以充滿衝勁的主題開場,象徵唐璜充滿自信與魅力的登場,隨後在音樂中穿插多段抒情而富戲劇性的旋律,刻劃他與不同女子間的情感互動。然而,愛情並未為他帶來滿足,旋律逐漸轉為低沈與憂鬱,預示他靈魂的空虛與生命的終結。
整體結構緊湊,情感波動強烈,是晚期浪漫主義時期交響詩的經典之作。文獻提到,《唐璜》不僅奠定史特勞斯在音樂界的地位,更被視為交響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充滿戲劇性張力與精緻的聲響層次,讓人聽見一位理想主義者的內心掙扎與最終的沉淪,是一場震撼人心的音樂旅程。
誠如毓庭老師在《大叔聊古典》中所說,理查.史特勞斯的音詩《唐璜》,雖然是理查.史特勞斯同類型作品裡時長最短,規模也相當不龐大的作品,經版本比較之後,發現這並不是一首「好對付」的曲目,很經典。
*唐吉軻德 一位永不屈服的追夢騎士 堅持理想的熱血英雄
西班牙作家賽凡提斯和莎翁齊名,巧合的是忌日也是同一天,世界閱讀日4月23日就紀念兩位大文豪而訂定。唐吉軻德根據西班牙作家賽凡提斯的同名小說所寫,描寫一個沒落貴族-唐吉軻德無才無德,喜歡模仿古代騎士,用破甲駑馬裝扮自己,以醜陋的西施作知己,再以狡猾桑丘.潘沙作侍從,周遊世界,去創建扶弱鋤強業績,到處碰壁受辱被當作白癡。
毓庭老師在講座引中文譯者-楊絳女士所言:
「讀者最初看唐吉軻德,是一個瘋癲可笑的騎士。可笑又可愛的傻子是另一種面貌。…在19世紀浪漫主義影響下,又變成一個悲劇性角色。唐吉軻德情願犧牲自己,一心要求實現一個現實世界所不容的理想,所以又可笑又可悲。」
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唐吉軻德》,描述瘋子與英雄並存的藝術形象。是一部以音樂手法敘述小説的交響詩,將劇情、場景、內容以音樂如實地描述,並將大提琴獨奏代表主角唐吉軻德,宛如一首幻想變奏曲式的大提琴協奏曲。
感謝毓庭老師詳述各段的標題(序奏、主題及各種變奏)及讀譜,讓聽眾更明白唐吉軻德及杜爾西內婭的代表弦律,騎士及充滿著幻想、神經質、戲謔的性格,在他那些瘋狂可笑、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中,卻有著道德標準、無畏的勇氣。場景,雖然荒謬可笑,卻也讓樂迷,在他傻勁與樂觀的理想主義,看到英雄的氣概以及對愛情的忠貞。
關於唐吉軻德的故事,大家或許不陌生,最愛那大戰風車的著名場景,雖然荒謬可笑,卻也讓我們在這那股傻勁與樂觀的理想主義信仰中,似乎也見到人生追夢的縮影。
感謝老師用音樂帶領我們聆聽文學名著,在《唐吉軻德》的音樂中,聆聽理查.史特勞斯的非凡,豐富多彩的聲響,交織動人的旋律,聽懂音樂,人生至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