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 2024.4.15
報導文學的精神是什麼?
引述評審楊渡在2022年第42屆報導文學獎,講評眭澔平的得獎作品「來去龍發堂」:
這是時間與生命換來的作品。記者做短時的採訪容易,但達到十幾年的長期關注,卻需要更深厚的耐心和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以他的愛心,去看見外界所未曾看見的龍發堂的內在世界。報導文學,需要這樣的精神。──楊渡講評。
當我寫這篇導讀時,是否我也該付出相對的報導精神,親自走一趟龍發堂,實地證實文中所寫的內容和拜訪相關人物。
2022年十月,蔚藍人文堂在高雄中學舉辦回饋校園公益演講,會後我、澔平和四姐一起去高雄路竹的龍發堂。四姊常住在美國東部,趁返台探親一起出席演講會。
遇到下班塞車潮,從高雄到台南開了一個多小時,路上正好開會檢討。
夜色皆墨,才抵達龍發堂。心秋法師騎著單車到鐵門口開門,一看到澔平回家,開心得嘴角都笑到耳邊了。
澔平向四姐和我介紹龍發堂,指向大廳的金身菩薩,說:「這位是開豐法師,他七十三歲圓寂時全身舍利,堅持三年坐缸成為金剛不壞。」
我僅是雙手合十敬拜,口中念念有詞,不知怎的,熱淚盈眶,回首相望,澔平亦是。
龍發堂的精障堂友看見澔平來了,歡喜來相見。
他們剃光頭髮,傻笑,露出缺牙,看得出來肢體不協調和身體的障礙,可是澔平和他們親切擁抱,問候近況。他們並不知道澔平在維基百科的豐功偉業,純然是人與人之間自然單純的情感連結。在他們記得澔平曾經台北到高雄來來回回不知多少次來採訪坐化儀式,他們記得這十四年來澔平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瑣事。
我四處參觀龍發堂,應證文章所言所敘。
曾經有六百四十七人的龍發堂,為六百多個家庭分擔照顧家有精障者的困境,而今一片蕭索。高雄縣衛生局以一只散播傳染病之名,突擊式封鎖、囚禁、解散精障堂友,受此打擊,龍發堂多年付出與努力一蹶不振。曾經精障堂友以小型生產得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場域顯得冷清,我彷彿看見文中幾個代表人物曾經在此生活的情景,而今何去何從呢?
一位有良知的記者,看見不公不義的事,該如何挺身而出呢?
阿瑪招呼著:「附近有家羊肉爐,我們一起吃個晚餐吧!」
咦,我以為要吃素。
餐桌上,阿瑪看見澔平心中欣喜,仍難掩大病初癒的病容。受此打擊及後續事件發展,阿瑪的健康大受影響,飯桌上他們提及堂務種種,我是那亂入之人,有些事串不起前因後果,想一探究竟。
關於吃葷食一事。最初精障堂友服用藥物,精神狀況未見起色,有營養師建議,適當的動物蛋白質或許可以讓病情有所改善。開豐和尚說:「只要對病情有所改善,不必拘泥條規,不妨一試。」念茲在茲,心懷病友。
果然病情大大改善,有病友因此減少用藥,甚至恢復健康到不靠藥物。
我的對桌是心璋師兄,上桌時我觀察他把一個布包放在主位上,恭敬地擺上碗筷,如開豐法師同在。很難想像他們是以怎樣的「相信」帶著一群精障堂友環遊台灣旅行,還去歐洲旅行,這一路上的照顧擔憂,從來沒少過。一趟出門,對正常家庭的日常,對精障照顧者要如何如何走出不同一條路。
一般人對龍發堂不瞭解不理解,是否該有個人,以記者的專業,深入其中,長期專注與投入,給大眾更多的訊息,也是給精障病有更多的包容和機會。
這篇報導文學裡,眭澔平扮演一座橋樑敘述人,既是忠實報導的記者,又是精障關懷者。他用專業的主題研究,又借用小說技巧和時空插敍法,並精選幾位小人物的生命故事,以他擅長的散文情思牽動讀者,帶出精障家庭的生活裡諸多不易,亦柔亦俠亦溫文。作者企圖以各種觀察角度還原整個事件,反轉大眾對龍發堂、精障者、肉身菩薩、民間信仰等多元議題。
這一篇閱讀起來文字密度高,有事件堆疊的沈重感,一如生活在龍發堂的人,字字用心也處處艱難。
試問,現在即時速食的新聞中,還有誰願意以十四年時間和生命觀照,去完成這樣一篇主題偏冷門卻曖曖內含光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