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紅
#茶文化就是宋文化
閑來喝茶為哪般?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烹茶不為啥,持一碗茶不為別的,只為把茶香、茶趣,寄予同是愛茶人分享。
把人生當旅程的人,遇到的永遠是風景,恬淡而長遠。
把人生當戰場的人,遇到的永遠是爭鬥,激烈而無情。
最想回到宋朝,追求精神上的理想世界。
茶是宋人的集體作品
你説宋代奇怪不奇怪?
皇上帶頭,皇宮貴族到文人士大夫、商人、僧人以至平民百姓,人人愛找茶,早也喝茶晚也喝茶,一日不喝茶,不知要幹啥。
喝茶始终都存在在人們的基因里,當時,茶已越過了物質的層面,而渗透到宋人精神文化生活中。
「 茶 」帶給人們的快樂和滿足,寫在臉上;帶給文人的靈感和對茶的讚美寫在詩中。
水是茶的媽媽,器是茶的爸爸。
以器點茶、盛茶,唯茶器可以掬芬芳。
因應宋人飲茶美學的風尚,和茶色白宜黑盞的追求,各式變化多端,出神入化的紋樣在各地窯場陶工的巧思及超群的技藝,千錘百鍊之下紛紛出籠,興盛了陶瓷工藝;精美的茶器博得了世人的喜愛,進而促進商貿往來及文化交流。
茶的精神穿透了宮廷,文人圈和社會,深入宋的詩詞文學、繪畫、書法,宗教、醫學,陶瓷工藝美學,商貿和商機。
茶是宋人的集體作品,茶文化就是宋文化。
極致對決
亮點中的亮點
臺日黑釉茶碗同場競艷
寧靜空靈系
(南宋 吉州窯 黑釉葉紋碗〉
與
璀璨銀河系
(油滴天目茶碗 〉
茶的心永遠看不透,茶的故事永遠説不完。
#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227場
#故宮系列
#夏紅系列
#閑情四事
文:Debra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亦有稱「四事」者),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且充實內在涵養與修為。
宋代流行點茶法,將茶壓輾成粉末後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力攪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狀再飲用,日本抹茶道就是然自宋代的點茶。中國茶道是一門飲茶藝術,深入日常生活詩詞、繪畫中。
乾隆帝曾曰:「君不可一日無茶」,此語成為了茶融入日常生活的最佳寫照。
宋人喝茶不洗茶,甚至只喝第一泡。點茶前須先溫盞,否則茶粉不易浮起。點茶是煮水不煮茶,將水燒開、待九十度左右;溫盞後將茶末(茶磚磨出的細茶粉)倒茶盞之中,加入少量沸水,使茶末和水相互混合成乳狀、濃膏狀茶液。
接下來有節奏的點水,「點」在茶湯上,不能破壞茶面;另一隻手以茶筅或茶匙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這手法稱為「運筅」或「擊拂」。茶湯表面呈現極小的白色泡沫,久而不散。
一碗茶之優劣,即以泡沫之分佈來判斷。此時倒出茶液,會極為濃稠的黏附碗邊,綿密的湯花,讓古人形容是「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茶湯色澤與採製技藝密切相關,純白為上,青白、灰白次之,黃白、泛紅為下。
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文:曾瓊玲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流傳,可見宋茶之風行當代,復經文人雅士之發揚,成為閑情四事之一。猶記盛夏之際,夏紅老師談閑情之三事-花.香.畫,甫入冬,老師續談未竟之四事,冬日帶堂友們靜心找茶,細說茶之趣與藝。
*茶如宋人的集體作品 處處皆是美
老師引語:「水是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可見好茶須配以好水及良器。以器點茶、盛茶,唯茶器可以掬芬芳。茶,深植宋人的基因中,超過物質的層面,體現文人品味。宋人飲茶,喝出美學風尚,茶尚白、盞宜黑,黑白分明,極致美麗,茶器工藝出神入化。老師在講座中,播放去年在故宮的閑情四事展品,件件賞心悅目,精美無比。
*臺日黑釉茶碗同場競艷 兩器PK誰與爭鋒
南宋的建窯黑釉兔亳盞,其兔亳不是描繪的,高溫後結晶呈現,寧靜空靈。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收藏的油滴天目茶碗,如銀河璇宮,璀璨絢麗。
同是黑釉茶碗,引夏紅老師論摘如下,葉也有二、三片加疊。這樣加工過的黑釉碗,有種樸質的野趣。儘管沒有油滴美麗的結晶,鷓鴣斑斕的色彩,或是兔毫流垂的效果,但是木葉樸實的沉穆,在深邃的黑渾釉色中透過絲絲經脈的空隙,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在平常中蘊藏著神奇,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若注入茶水,可看到樹葉彷彿在水中漂浮,可謂匠心獨具又極富詩意,猶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契合宋人淡泊寧靜的審美情懷。
*以水為墨 青颦淺笑 優雅入畫的茶百戲
老師談到,宋代無處不離美,茶不僅解渴舒心,更有視覺之美。
茶百戲,源自五代, 是在分茶階段,注茶湯過程中,用茶匙擊拂撥弄,使茶湯麵表面,幻畫出各種文字及花鳥魚蟲的圖案,尤勝現代的拉花,神乎其技。2017年1月11日“茶百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
*「君不可一日無茶」 你點茶了嗎?
查文獻中提,宋人點茶前須先溫盞,否則茶粉不易浮起。點茶是煮水不煮茶,將水燒開、待九十度左右;溫盞後將茶末(茶磚磨出的細茶粉)倒茶盞之中,加入少量沸水,使茶末和水相互混合成乳狀、濃膏狀茶液。接下來有節奏的點水,「點」在茶湯上,不能破壞茶面;另一隻手以茶筅或茶匙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這手法稱為「運筅」或「擊拂」。茶湯表面呈現極小的白色泡沫,久而不散。
一碗茶之優劣,即以泡沫之分佈來判斷。此時倒出茶液,會極為濃稠的黏附碗邊,綿密的湯花,在<延福宮曲宴記>中形容是「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茶湯色澤與採製技藝密切相關,純白為上,青白、灰白次之,黃白、泛紅為下。
老師引趣的說,宋朝的名媛千金,不是只會撲螢補蝶而已,還要會點茶,才顯藝高情雅。
*愈文明的民族愈懂得美
有了四司六局就可搞定宮廷宴會
從文獻得知,四司為帳設司、茶酒司、廚司、臺盤司。六局為果子局、蜜餞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四司六局指宋時官府、富家所設,掌管筵會的所有安排。四司分管帳設司,負責場地架設,還有茶酒司,請客、送客,廚司主力烹調,台盤司端盤碗,六局則負責內場服務,分工比現代人來得更細。古人舉辦宴會講究風雅,因此像是掛畫、插花、焚香,到蠟燭擺設,都要仔細設計、專人負責。
千年前就有風雅盛會,文人雅士共閑情,在劉松年的<西園雅集>中,但見蘇東坡、黃庭堅等知名文人貴族聚會,圖中就有四司六局團隊的身影。從畫中看見,中間有一群在搬行李的,有可能就是一些搬運的工作人員,帳設司人員在做這件事情。驚嘆專業企劃及服務概念,千年就有,宋朝民間的富貴人家,真懂得享受生活。認同夏紅老師所言:宋代生活像一場夢,如痴如醉不願醒。
*飲的是茶 看的是器 品的是人生滋味
我們雖不至如宋人般,一日不喝茶不知要幹啥,但從今日如工筆畫的細緻講座,聽著老師論茶,如繁華似錦,難怪老師說:茶的心永遠看不透,茶的故事永遠説不完。
感謝生活美學大師-夏紅老師,輕聲暖語間,秒回宋茶的場景,與我們談茶品茶,讓我們覺知茶之精雕細琢與無限美感,閑情雅韻就在方寸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現在就來泡盞茶吧,細品後~將煩心放下。
文:夏 紅
且把已乾燥的種子種下,誠心期待,它發了芽,開了花,成了林,成了永恆。
誰説美好不能種,那文化的根是如此堅韌剛強,只要你昂揚,他便散放光芒。
國立故宮博物院「 閑情四事— 花香、畫、茶特展」2022年入秋時節推出後,一如呼喚出群眾的閑心激發美感 ,又以美學療癒心靈,茶會、茶席,花開朵朵。
千年前的優雅美育散佈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滿眼蔥翠,滿心歡喜;民間的四事活動更加蓬勃,美學講座不斷,雲端的、實體的,躍躍萌萌,於焉產生了甜美的幸福效應。
蔚藍雲端「四事 」講座分上下兩集播出後,閑情是養份,花、香畫、茶是風景,是饗宴。生活之美竟然如此簡單,原來只要有心,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把種子;拾起美好,種下美好,得到無限的美好。
~願每個有心的堂友,完成美的心願。
我不得不發願,再忙也要為大家收集更多的種子,遙遠又近在眼前的種子,魔幻的種子,美夢成真的種子⋯灑下便能收成。
文:李彬
「茶上茶上好茶」,因為我翹首以盼的夏紅老師再次來到蔚藍人文堂,講解「閒情四事」之喝茶:「宋時品味宋時茶」。
夏紅老師從《幽夢影》中的論知己講起,「茶是知己」,用古畫、詩詞、古籍、古裝劇,茶盞展品等,介紹宋代的茶情,茶器,茶香。
古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時尚茶館,《文會圖》中的戶外茶席茶具,《攆茶圖》中的點茶人⋯⋯
詩詞:蟬鳴(夏紅)「茶隨天地靈氣自來,茶必養性怡情修身」
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鄒浩「不置一杯酒,惟煎兩碗茶」,盧仝「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古籍:
《大觀茶論》:「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茶錄》「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
《延福宮曲宴記》「‘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為優勝」⋯⋯
古裝劇:《夢華錄》中的茶百戲,《知否知否》中的茶事⋯⋯
茶器:
「一葉一菩堤」,「一葉飄盞水似天」的木葉盞;
「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的兔毫盞;
「銀河璇宮、斑斕絢麗」的油滴盞;
「纖纖棒,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的鷓鴣斑盞;
「石鼎沸蟹眼,玉甌浮乳花」的粉青瓷葵口碗
夏紅老師介紹的「四司六局」,讓我看到宋代宴會的講究,也想起《武林舊事》中介紹的南宋筵席菜譜,初坐就有七輪72道果品,還有再坐和正餐,插食⋯⋯
稀有的展品,精美的圖片,淵博的學識,豐富的信息,風雅的情懷,惟美的情趣,娓娓動聽的聲音,「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是夏紅老師這場講座給我的感受。
感恩夏紅老師茶語飄香的講座!我仿佛听到禪宗公案中的趙州禪師在說「喫茶去」,「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
文:李可澄
「我問青山何時老,青山問我何時閑」。忙忙碌碌的現代人或許不易得閑,但是,台灣故宮夏紅老師在蔚藍人文講堂開講「閑情四事—喝茶,宋時品味宋時茶」,欲罷不能的講了三個半小時,讓堂友們偷得浮生半日閑,跟著夏紅老師神遊了千年前宋代茶文化。
夏紅老師一開頭便說,宋代的插花、焚香、畫畫、喝茶,四件閑事如同四塊美玉,泛著寶石的光輝,人們「日日是好日」,沒有時間嘆老。而四件閑事中,點茶是重中之重,茶文化就等於宋文化,宋文化則等於是生活文化。
清朝乾隆皇帝曾說「君不可一日無茶」,夏紅老師說,茶既有實用性,例如可以解渴、養生、送禮等等;茶也可以與生活美學自然融合,用來品味、得到雅趣。不論是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風雅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都缺少不了茶呢。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陶淵明為知己,梅以林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荔枝以太真為知己。茶以盧仝、陸羽為知己」。老師說,宋人對茶一往情深,茶對宋人日日有恩,茶隨天地靈氣自來,茶必養性怡情修身。
蘇東坡有關茶的賦詩無數首,其中就提到「從來佳茗似佳人」。清明上河圖裡的店招「香飲子」,就是特調的香甜茶飲。宋代的點茶步驟,是先將茶餅碾碎,放置盞中備用。釜燒水滾,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盞中的茶粉末。宋人從愛茶,投射到茶器與周邊配件,美感猶然而生。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茶葉、水、茶器」是茶道三君子,再加上得宜的用火「烹水),四者必須完美搭配、缺一不可。夏紅老師從談茶事、品茶詩,進一步帶領堂友們賞茶器,一掬茶之芬芳。
宋代茶器精品中的精品,就是黑釉兔毫盞。宋蔡襄的「茶錄」寫著: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黑盞襯白沬(茶),夏紅老師讚嘆「多麼時尚啊!」
夏紅老師細細講解幾件去年底(二O二二年)在故宮展出「閑情四事」展覽中的台灣故宮及日本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典藏的宋代茶碗,均是兩國的國寶,件件極美。故宮典藏的北宋「定窯黑釉碗」、南宋吉州窯「黑葉釉紋碗」、峪窯的「黑釉鷓鴣斑盞;已是日本國寶的「銀河璇宮」,更是現今存世的油滴天目茶碗的巔峰之作。不論是寧靜空靈還是璀璨絢麗,這些器物的藝術性與工藝性都已登峰造極,在在都令人嘆為觀止。
除了黑釉碗外,夏紅老師還向堂友們解說了南宋官窯的青瓷葵口碗、青瓷盞、牙白茶盞、定窯白瓷劃花蓮荷紋碗托、白瓷三繫壺、高麗青瓷象嵌雲鶴紋碗,以及宋畫裡的茶盞、茶托、水注(注水壺)、價值一座城的茶入(茶倉)等等,不但件件極美,也見識到宋代文人喝茶的講究。
茶有真香外,宋人也營造視覺之美。宋代鬥茶裡的「茶百戲」非常有意思,老師說,大家如果有追大陸劇「夢華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可以看到宋代茶人在分茶、注茶的階段,用茶匙撥弄,在茶湯表面畫出各種圖案,就像現代咖啡的拉花一樣,也更添視覺之美。
老師說,茶文化是從生活裡慢慢形成的,宋朝人有愛美的靈魂,懂美,閑情四事就是宋人的生活,宋人深知閑情可貴,意高情雅的讓生活雅緻,有如生活在詩裡。
閑情四事是尋不完的夢,術業有專攻,宋代如此講究茶會、茶席,因此「四司六局」也應運而生。四司六局是承接筵會租借或代辦的商業服務機構,四司包括:帳設司、茶酒司、廚司、台盤司;六局則是: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從這些司、局的精細分工,可以想見宋代當時的茶會、筵席有多麼密切、多麼豐富!而且,還好有四司六局的存在,主人至少可省掉一半力氣。難怪宋朝俗諺有云: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許戾(累)家。
夏紅老師還說,中國文字也很有意思,例如,八十八歲稱為「米壽」,而一百零八歲則稱為「茶壽」(茶字可拆解為廿、八、十、八),可見茶能長壽。
藝術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們是回不去一千年前的宋朝了,但老師說,透過探尋歷史、觀賞文物,宋時品味仍提供了範本。宋代的美好、簡單、心靈、人文,帶給我們美好的感受、懷念與嚮往。只要閑情依舊在,把美好的事物存放在心間,則處處都可得到。
致親愛的全體蔚藍人文堂友
文:夏紅
讓我在傾訴千年美學故事,呼喚宋美學品味分享大家的同時,説出我心中的感動與感謝;感動大家感動了,感謝大家認真傾聽,你們的感懷、筆記,完整的記憶,快速的呈現,如同一串珍珠晶瑩秀潤,我叫它:「珍貴的延長線 」。
蔚藍佳文篇篇,行雲流水領頭羊。
冬日隨蟬鳴專心找「茶」
隨紅師 「茶 」覺人生
這兩句標題精簡有情,重而不復。內文更是具細彌遺,文筆恰似瓊漿玉玲瓏。
曾瓊玲的筆記每有佳句,實為佳作,又有「佳人似佳茗」之韻。
李可澄呀李可澄,人如其名,文順如流水。水色澄碧,全文無一漏,必耳聰目明也。
茶語飄香,信可樂也
李彬文質兼備,為文筆記,向來精采,有神來之筆,註記精準,別有嘉言。
一場講座,堂友人人用心,反應者眾,不ㄧㄧ細載,蟬鳴有感,不敢偷懶。詩書音樂,花、香、畫、茶,遊山水間,閑中樂也。
# 蟬鳴夏紅深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