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友 2020.09.21
從溫馨、精緻生活的「傳家」,轉到血腥、質疑人性的「野豬渡河」,在在都展現出「蔚藍人文堂」的跳脫窠臼與多元包容的特質。
我個人在閱讀上偏好推理小說,「嘗試」這件事,對我來說,是被動多於主動。
如果不是「蔚藍人文堂」的推薦,我大概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接觸這樣的一位作家。
「蔚藍人文堂」在許多方面都令我佩服,除了各方的神隊友默契十足外,堂主的企圖心也讓我折服。
以往,大部分的講堂都會設定固有的群眾,並為他們制定適合他們的演講主題,這樣的作法比較安全,講堂會有穩定的群體,制式的同溫層取暖思維與固定的講演模式,不用擔心群眾的流失,但相對而言,就無法創新,無法海納百川。
然而,企圖創新的某些講堂又因為太著眼於小眾文化,太過於標新立異,而失去了讓普羅大眾接受的機會。
「蔚藍人文堂」堂主不但打破了這些藩籬,重新組合她的聽眾群,更帶領大家見識更多更廣的傳奇人物與文化層面,淺移默化地改變了僵化的思考模式,這等功力並不是每一位堂主都可以擁有的能力。
推薦「野豬渡河」,對一個群眾層面寬廣的講堂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冒險。
要如何點出作者的特色讓聽眾產生共鳴,又得在讀者閱讀前,善意的提醒故事內容的陰暗面,讓不適合閱讀年齡層的聽眾避開,不強迫推銷,而是溫柔地將閱讀選擇權轉到讀者的面前,這樣的功課真的很難。
我聽著堂主的演講,想到她談到對「蔚藍人文堂」的期許,深深地感受到她真的在身體力行著「突破挑戰」這件事,這樣的特質,也創造了「蔚藍人文堂」的與眾不同。
每次在聽「蔚藍人文堂」的演講時,總有個感覺不斷地湧現: 台灣真的是個寶島,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族群,孕育出特有的文化。
如果有人問我,「蔚藍人文堂」的特色是甚麼? 當下的我,無法具體形容,就像人家問我,台灣的特色小吃是甚麼?
我心裡總是想著: 不只滷肉飯,不只牛肉麵,不只土魠魚羹,不只擔仔麵…..。
雖然嘴巴上說不出來,但總覺得就是有很多不同的小吃,一直跑進我的腦海來。
就像「蔚藍人文堂」各具特色的演講者與作家,他們來自台灣本土、大陸、馬來西亞….。
一個文化教育的形成,並不是靠一時片刻的文字,就可以定義說明的,就像必須不斷尋找對應頻道,收音機的聲音才會清楚一般。
我藉著「蔚藍人文堂」慢慢了解、建構著多元的台灣,那或許是條漫長卻很值得的旅途。
謝謝「蔚藍人文堂」的每個人,謝謝蔚藍。